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他者”崛起: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外部语境
无论是以罗贝尔·埃斯卡皮等为代表的文学社会学研究,还是以海登·怀特等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研究,都强调文学研究需要充分地语境化,需要将具体的文学现象还原到它得以发生发展的历史语境当中。比如,法国学者埃斯卡皮就对文学研究“把集体背景看作一种装饰与点缀”的做法提出过激烈批评。在他看来,忽视了文学发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语境,一切研究终将扭曲文学的基本事实。[1]任何文学现象的出现,都依托特定的时空框架展开。割裂了语境展开诠释,既无法弄清它之所以呈现出这种面貌而不是那种面貌的原因,又无法揭示出它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具有怎样的意义。只有将文学现象置放到特定的语境当中加以考察,并充分考虑到语境自身的复杂性,才有可能做出较为准确的阐释。只有这样,文学现象不再是孤立的事件,文学现象的来龙去脉、意义韵味才有可能显现出来。因此,语境绝不是文学研究可有可无的点缀,它本身是需要被正视的对象。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美国文学形象构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文人针对已经成为历史和正在发展变化的美国文学展开的跨文化话语实践。考察这一实践,需要将中国和美国语境都考虑在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贴近“历史”,回到“历史现场”,对复杂的形象构建现象做出符合逻辑的阐释。
截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包括文学在内的软实力和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均明显提升,也呈现出了急遽扩散态势。这构成了中国文人对美国文学展开意义实践的重要语境。假如美国既不是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又从未与中国的现实语境建立起意义关联,还在文学领域没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人也就不会注目美国和美国文学,我们也就基本上无从谈起美国文学形象的中国构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