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象、象戏的输入及白象的政治寓意
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山崔嵬,歘从背见。熊虎升而挐攫,猨狖超而高援。怪兽陆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辚菌。
——(东汉)张衡《西京赋》
中国原产象,商代时黄河流域大象是常见的野兽,人们不仅捕捉大象,为了实用的目的还豢养象。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在《象》一文中指出:“中国人知有象,为时甚早。‘象’字为象形……迄《周易》完成时,此字已用为第一义形象之意矣,《系辞》解曰:‘象也者,像也。'”[212]西周时象仍是威胁百姓生命的猛兽,所以《孟子·滕文公下》颂扬周公的功绩:“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213]人们为了取得象牙,而猎杀大象。《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象有齿,以焚其身。”[214]意谓大象被猎杀有其自身的原因,象牙的珍贵给它惹了祸。古时也有食象肉者,而且属美味佳肴。《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述荡之掔、旄象之约。”[215]高诱注云:“旄象,肉之美者。”[216]约,鼻也。髦即牦牛,“髦象之约”即牦牛和象的鼻,古人以为是一种珍味。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一》:“象体具百兽之肉,惟鼻是其本肉,以为炙,肥脆甘美。《吕氏春秋》曰:‘肉之美者,有髦象之约焉’,约即鼻也。”[217]《五杂俎·物部三》:“猩唇貛炙,象约驼峯,虽间有之,非常膳之品也。”[218]随着中国北部森林覆盖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象逐渐迁移到南方。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间的《尔雅》云:“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邢昺注云:“犀牛皮、角,象牙、骨。”[219]《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有云:“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220]桓宽《盐铁论·崇礼》云:“犀象兕虎,南夷之所多也.……中国所鲜,外国贱之。”[221]唐代时岭南山区还有大象生存。《禹贡》中将中国划分为九州,豫州是其一。后来河南简称豫。“豫”作为会意字,表示的意思是一人牵着大象。中国古代曾使用大象作战,鲁定公四年(前506年),楚国的军队曾以燧火烧象尾,驱赶大象与吴国军队作战。[222]
汉代时北方已经罕见大象,对黄河流域的人来说,大象已经成为异域奇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象,长鼻牙,南越之大兽。”[223]在汉晋人笔下象已经成为今越南境内特产。东汉郭宪《别国洞冥记》云,离长安九千里有吠勒国,在日南,“人长七尺,被发至踵,乘犀象之车。乘象入海底取宝”。[224]西晋张华《博物志》云:“昔日南有四象,各有雄雌。其一雌死,百有余日,其雄泥土著身,独不饮酒食肉。长吏问其所以,辄流涕焉。”[225]日南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交州最南一郡,在今越南中部。郡治西卷县,在今越南广治省东河市。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郡,辖地包括今越南横山以南到平定省以北一带地区,今越南顺化、岘港等地都在日南郡的范围内。东汉后期,日南郡南部兴起林邑国,不断对郡境侵犯蚕食,南齐以后撤废。张勃《吴录·地理志》云:“九真郡(都)庞县多象,生山中。郡内及日南饶之。”[226]九真郡,中国古代行政区,位于今越南中部,后北移越南北部。秦时属于象郡,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此郡,治胥浦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十余里),属交州。王莽新朝时九真郡改称为九真亭,东汉时复名九真郡,三国吴时由九真郡分出九德郡。九真郡仍治胥浦县,辖胥浦、移风(居风改)、都庞、常乐(在今越南)、建初(在今越南)、扶乐(在今越南)六县。秦时置郡名之曰象郡,汉代又有象林县,当与此地多象有关。
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平南越后,大象从域外传入,中国人了解到不少关于域外大象的知识。汉朝人知道在东南亚、南亚和西域一些国家,象作为坐骑和战骑使用,象牙受人珍视。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向汉朝的报告中,知道身毒国(印度)“人民乘象以战”。[227]《汉书·西域传》记载,罽宾“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雀”。[228]扬雄《蜀都赋》写西南所出“于远则有银、铅、锡、碧、马、犀、象、僰”。[229]东汉杨孚《异物志》云:“金邻一名金陈,去扶南可二千余里,地出银,人民多好猎大象,生得乘骑,死则取其牙。”[230]金邻,东南亚古国名,或译为“金陈”或“金遴”,故地可能在今泰国西南部。名见《太平御览》第七百九十卷引《异物志》《外国传》《梁书·海南诸国列传》“扶南国”条和《新唐书·宦者列传》等处。隋唐时的金邻大湾,即因此国而得名。《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乘象而战”。[231]东离国“乘象、骆驼往来邻国,有寇,乘象以战”。[232]汉代开始从域外输入大象。《汉书·西域传赞》描述西汉所获异域物产:“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四种骏马名)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233]汉上林苑中建章宫养有域外输入的大象,《三辅黄图》卷三记载:“奇华殿在建章宫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宝,火浣布、切玉刀,巨象、大雀、师子、宫马,充塞其中。”[234]司马相如《上林赋》云:“其兽则庸旄貘犛,沈牛麈麋,赤首圆题,穷奇象犀。”[235]扬雄《校猎赋》写天子上林苑中狩猎:“钩赤豹,牵象犀。”[236]10王莽曾把外来的犀牛、大象用于战争。《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王莽派兵镇压刘伯升、刘秀,“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237]
汉朝从西南夷获得大象。《后汉书·和帝纪》记载,和帝永元六年(94年),“正月,永昌徼外夷遣使译献犀牛、大象”。[238]此事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也有记载:“永元六年,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义,遣使译献犀牛、大象。”[239]永昌徼外夷即敦忍乙国,是地处今上缅甸的小王国。《后汉书·安帝纪》记载,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永昌徼外僬侥种夷贡献内属”。僬侥部族的献物是象牙、水牛和封牛。汉时罽宾、缅甸皆曾贡献大象。西域诸国以象进贡汉朝时,象牙是贵重物品,大象则供观赏。汉朝还从西南夷哀牢国获得大象。上引《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哀牢国出象,西部都尉郑纯为政清洁,其君长献土珍。哀牢是达光王国国王的名字,哀牢最早与汉朝有接触的是达光王,达光王国也就被汉史称作“哀牢国”。达光王国是濮人(傣族先民)在怒江—澜沧江流域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前期被汉史称作“哀牢国”或“滇越乘象国”,后期被汉史称作“掸国”。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永初元年,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三千馀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240]同传史官论汉代域外传入的物品云:“其賨幏、火毳、驯禽、封兽之赋,軨积于内府。”[241]李贤注云:“封兽,象也。”[242]1983年,发掘广州市解放北路象岗山南越王赵昧墓,在西耳室发现大象牙5支,每支长度均超过1.2米,最长的达1.26米,全属粗壮型,从形态特征和大小比例看应为非洲象牙。[243]那时中国与非洲之间还没有直接通航,这应该是通过印度洋航路辗转贩运至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
大象通过朝贡进入汉代都城,成为人们观赏的动物。《汉书·武帝纪》记载,元狩二年(前121年)夏,“南越献驯象、能言鸟”。[244]《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建安七年(202年),“于阗国献驯象”。章怀太子注曰:“驯象随人意也。”[245]即能按照人的训练,进行各种表演。汉宫驯养大象,桓帝延熹五年(162年)四月曾发生“惊马逸象突入宫殿”的事件。[246]东汉张衡《西京赋》写人们的娱乐活动,有大象游戏,“白象行孕,垂鼻辚菌”。[247]白象是来自西域或东南亚的象。象分灰象和白象,白象是白色的亚洲象,白色的象非常稀少,所以被视为珍奇动物。西汉上林苑有“观象观”[248],是皇帝欣赏大象游戏的地方。古代暹罗国(今泰国)盛产大象,泰国人将患有白化病的亚洲象视为圣物,严禁役使,必须虔诚供奉。一般的大象可以用来劳动,但是白象只能用来供养。科学研究证明,白象不是象的品种,而是一般的象得了白化病。后来《魏书·世宗纪》的记载,也说明白象来自域外:
(永平)二年春正月……壬辰,嚈哒、薄知国遣使来朝,贡白象一。[249]
嚈哒人(Hephthalite,亦作Ephthalite)是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称霸中亚达百余年,公元5—6世纪一再侵入萨珊波斯和印度。根据中国史书,他们原来居住长城以北,称滑国,是汉代大月氏人的后裔,西方史学家称之为“白匈奴”。[250]薄知国,西域古国,在今阿富汗之巴尔赫。[251]据《魏书·西域传》,中国人知道波斯国“出白象、师子、大鸟卵”。[252]叠伏罗国“有白象,并有阿末黎,木皮中织作布。土宜五谷。世宗时,其国王伏陀末多遣使献方物,自是每使朝贡”。[253]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永桥南道东有白象、狮子二坊。白象者,永平二年,乾罗国胡王所献,皆(一作背)施五彩屏风,七宝坐床,容数人,真是异物。常养象于乘黄曹,象常坏屋败墙,走出于外,逢树即拔,遇墙亦倒。百姓惊怖,奔走交驰。太后遂徙象于此坊。”[254]可见杨衒之笔下的白象应该是来自域外。在中国古代瑞应书中,白象为祥瑞之一。《宋书·符瑞志》云:“白象者,人君自养有节则至。”[255]因此,域外来献白象和文学家歌咏白象,都有歌功颂德的寓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