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诸葛亮为伐吴出计
几国相争,为何只能是联弱抗强呢?
难道不可以连横强国以击弱吗?
三国之时,蜀汉无疑是三方势力中最为弱小的一方。
面对强大的吴国和魏国,蜀汉每每应对都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无论是与哪一方联合,实际上都无异于与虎谋皮,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对方反噬。
诸葛瞻提出的建议,为诸葛亮和蒋琬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不过,这所谓的“联合”,并非简单地直接与魏国结盟,而是需要巧妙运用策略,借助魏国的势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三国刚刚形成鼎足而立之势时,魏国主攻的方向一直锁定在东吴之上,对于蜀汉更多地采取了守势。
尤其是魏帝曹丕初登皇位之际,公元 223年,他亲自莅临宛城,督率大军攻打东吴,发动江陵之战。
此次战役规模宏大,皇帝御驾亲征,其规格之高可见一斑。
当时魏军阵容十分豪华,除了魏帝曹丕之外,还有大将军曹真、左将军张郃以及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一众名将。
然而,这仅仅只是双方交锋的初次较量而已。
紧接着,魏国又马不停蹄地对东吴发起了濡须之战,由大司马曹仁率领数万精锐部队气势汹汹地扑向吴地,大有一举踏平江东之势。
一时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整个长江流域都陷入了一片紧张激烈的战乱之中。
同时又令魏前将军张辽屯兵合肥,将刀架在东吴的咽喉之上,使得东吴上下胆寒。
公元 224年以及 225年这两年间,曹丕先后两次亲自统率着多达十万之众的大军,通过水路向吴国发起猛烈攻击。
自那时起,曹魏与东吴之间的战争变得日益频繁起来。
需知,曹魏投放在攻打东吴战场上的兵力远远超过了对付蜀汉时所动用的兵力规模。
回顾过往与蜀汉的交战历史,会惊讶地发现,曾经威名赫赫的曹魏核心名将们大多并未现身其中。
诸如备受赞誉的“五子良将”,也仅仅只有张郃偶尔参与到这些战斗当中。
像曹真、曹休、曹彰、曹仁以及张辽等这些在当时堪称曹魏顶梁柱般的关键人物,极少在与蜀汉的战役里露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几乎全部都投身于的东吴战场之上。
即便是到了现今这个时候,这样的战略依旧没有改变,曹魏的主要关注点依然集中在如何应对东吴方面。
诸葛亮发动的五次北伐之战,所面对的并非是曹魏军队的主力部队。
事实上,曹魏的主力军一直受到来自东吴的牵制。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帮助东吴分摊了部分军事压力,
但这种缓解并不是完全彻底的。要知道,除了蜀汉之外,东吴也一直与曹魏作战。
诸葛亮六出祁山,陆逊也有四战曹魏,而且还取了三胜一平的战绩。
但是这都是防守作战。
东吴一方,还是缺了不少进取之心,不然,局势可能会又是一种情景。
现当下,陆逊驻守江夏,也是为响应诸葛亮的北伐而准备着。
可以说,现在东吴的重心也是全部聚集于曹魏边疆。
在零陵郡和长沙郡方面的驻守,那就是要弱上了很多。
也是居于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和蒋琬才会默许伐吴。
诸葛亮北伐对战司马懿,不能胜之。
如果是正面对抗陆逊,就能赢了吗?
规避此时三个当时最强的统帅者,才能取得战果。
等战果取得后,陆逊想要从诸葛亮的手中夺回去,那可是不容易的。
三人可谓不相伯仲。
相同的情况下,三人谁也奈何不了谁。
“与魏国也无需结成联盟,只要我军进攻力度下降,那魏军必然会将矛头转向东吴。”
“反而,在这段时间里,蜀汉还应当主动与东吴交好,派遣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东吴进行游说,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吴蜀之间的联盟。”
蒋琬胸有成竹地说道,他可不像诸葛亮那样有着诸多的顾虑。对于这种兵不厌诈的谋略手段,他丝毫不会有所顾忌地加以运用。
毕竟,当初可是东吴率先使出这样的招数。
先是吕蒙佯装生病,而后陆逊又给关羽写信,用尽溢美之词对关羽进行吹捧,使得关羽渐渐地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之心。
如今,他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
“好了,关于征伐吴国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至于具体的实施细节,就由你来和思远一同商量敲定吧。”
“而我呢?则要继续投入到筹备北伐事宜当中去吧。”
诸葛亮在听完二人的劝说之后,微微颔首表示同意。
然而,听到这话的诸葛瞻却是脸色瞬间变得僵硬起来。
难道说,五丈原真的是不可避免吗?
自己费了如此多的口舌,讲了这么多道理,不就是为了阻止诸葛亮亲北伐啊。
“我之行动,备受关注,这蜀汉之内,岂能会没有吴魏之细作,为了能够迷惑住东吴,我还是要继续北伐。”
“只不过是不再对战,而只是走个过场。”
诸葛亮耐心说道,既然要演,那就要演个全套了。
诸葛瞻心中顿时一松,不过那魔咒,还是萦绕在他的心头之上。
“如此的话,丞相领兵,只能前进些许路程,以免粮草损失严重。”
诸葛瞻又放心的说道。
“这是自然,我会领兵进入祁山道,途中有林密,可作为掩护之用,待到时间差不多后,便会领兵南下。”
诸葛亮能不知道,以蜀汉现在都军力,是不支持多路作战的。
要伐吴,那就投入能投入的所有力量,彻底疯狂一把。
“丞相所言,极妙。”
诸葛瞻自叹不如,要是论玩阴的,还是要这些古人玩的花。
后世所用的,那都是他们玩剩下的。
“夜已深,丞相、思远,就此告辞。”
不知不觉间,几人也已经行至了宫门外。
两辆马车迎面驶来。
“先生告辞!”
诸葛瞻立即还礼,与诸葛亮同乘上了一辆车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