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打消疑虑
车轮滚滚向前,无情地碾过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水坑。
伴随着每一次碾压,水花四溅,车架也发生轻微的波折。
车内光线暗淡,一片静谧。静得甚至能够清晰地听到彼此心脏跳动的声音。
一下、两下……这有节奏的心跳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着,使得原本就有些凝重的气氛更增添了几分压抑。
坐在车内的诸葛瞻,此刻正襟危坐,身体绷得紧紧的。他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压迫感正源源不断地从的诸葛亮身上散发出来。
这种压迫感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沉甸甸地的朝他压迫而来,令他的心情比起之前还要紧张许多。
沉默持续了许久,久到诸葛瞻觉得时间都快要凝固的时候,终于,诸葛亮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缓缓响起,划破了这片令人窒息的沉寂:
“思远,你如今的这些所见所闻,可都是从那学塾之中所学而来的么?”
话音刚落,诸葛瞻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正是!”
他宛如条件性的反射,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的回答。
在外人眼中,作为堂堂丞相之子的他,继承父亲的智慧与才华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
若他表现出哪怕一丁点的愚钝或者犹豫不决,恐怕都会被视为反常之举。
但诸葛亮却从未对他有过半分的亲自教导。年仅八岁的他便能展现出如此惊人的天赋和学识,这一点就连诸葛亮本人也感到颇为费解。
甚至是怀疑。
见儿子回答得如此干脆利落,诸葛亮微微颔首,没有再有了起疑。
紧接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蒋琬,乃我蜀中之杰出俊秀之士。日后你当向他好好学习,切莫辜负了你自身的这份天赋异禀。”
至此,心中一直以来的猜测总算得到了证实,诸葛亮便也不再多言。
面对这个宛如天将的儿子,他一时间竟不知还能与之谈论些什么话题才好。
他国政、军事善于,但对于家人,反而无从说起。
而诸葛瞻也是怕言多必失,所以也没有再次开口。
马车内,又变得突然宁静了起来。
但,诸葛瞻的心也随着静了下来,诸葛亮这关,是过来了。
之后,对于朝堂政务,也可以肆无忌惮的指手画脚了。
不久之后,车内更是响起了鼾声。
丞相太累了。
哪怕是在颠簸的马车里,也能安稳入睡。
从皇宫至丞相府的路程,并不远。
没有过多久,马车便慢慢的停了下来。
“父亲大人,已至府门了。”
诸葛瞻轻声的呼喊道。
诸葛亮抬了抬眼,还是意犹未尽:“可能老了,精力不似之前了。”
侍卫拂去车帘,躬身道:“丞相,世子,已经到府门,请下车。”
诸葛亮起身,率先走出了马车。
诸葛瞻也随步上前。
丞相府还是很大,分有四处庭院。
诸葛瞻和诸葛亮并肩行在长廊内,无话可说。
都有一种陌生感。
虽然是流着相同的血,但是在感觉上,还是有那么一种疏远感。
诸葛瞻走到一处门前,便停下了脚步:“父亲大人,请早点休息,身体才是本钱。”
诸葛亮正视而来,脸上带着浅笑,挥了挥手,也不知道是否听了进去:“为父自有分寸,你更应当学以为重,切不可心生骄溢之心。”
言语之间,满是谆谆教诲之意。
这也可能是他现在尽到的最大父爱了。
诸葛瞻有些激动,甚至可以讲是受宠若惊了。
“孩儿自不敢忘,山外有山人外人,必定不会荒废半点学业。”
诸葛亮满意的点了点头,他最怕的就是会又是一个马谡。
但是,从诸葛瞻的言行举止来看。
他是多虑了。
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现在不会,那么也不能代表之后也不会。
还是有必须,时时叮嘱。
“回去休息吧,明天陛下可能会在朝会之上,宣布你之官职和北伐之事,你明天也随为父入宫,参加朝会。”
一为谢恩。
二也是为教育诸葛瞻,朝堂之上的知识,可是别样,对其也或许是有督促作用。
学与用,不是一回事。
“孩儿知道!”
诸葛瞻会心一笑,转变来的也太快了。
不过,也很不容易。
他双手利落的举起,对着诸葛亮再次一躬:“孩儿,那就回去休息了。”
言罢,他就转身离去。
当然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再整理思绪,他交借着这次的平台,将自己彻底的推销出去。
只是得到刘禅和诸葛亮的认可,肯定还是不行。
怎么说,这都是裙带关系,难以服众。
他需要着重整理历史知识,以便在明日一鸣惊人。
真正意义上,加入到参加国事之中。
在蜀汉,如今的背景下,确实是太需要他一些知识来加以指导了。
诸葛亮望着房门关上后,也跨步走去了。
也好歹是一个相府,照顾世子的佣人还是有的。
像他们这样的权贵,子嗣从小就有人帮忙照理。
“夫人,丞相回府了!”
东院内,传出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如此时间了,黄氏也未入睡。
因为,他还没有得到诸葛瞻回府的消息。
但是,现在却传来了诸葛亮回府的消息。
黄氏起身,踱步而出。
“夫人,不必相迎,夜如此之深了,还未入睡吗?”
诸葛亮自门外走入,看着黄氏的装扮,不由略略的吃惊。
黄氏上前,将诸葛亮的外衣退下:“思远入宫,如今尚未回来,妾身才未入睡。”
“思远与我已经回府了,夫人不必担心。”
诸葛亮边说,走至桌前坐下。
现在他的困意已无。
“夫君和思远一齐进宫,是有何要事吗?”
黄氏问道,在这里,她并不算是干政。
在很多的事上,还是给予了诸葛亮很多的帮助。
是诸葛亮的贤内助。
“是要事,夫人请谅亮不能如实告知。”
军中大事,哪怕是诸葛亮相信黄氏,也不能告知。
伐吴,太关键了。
是不能走漏半点风声。
“国家要事,妾身自知,是妾身多嘴了。”
黄氏一笑之,双手接过侍女的热水,倒在了碗中,亲自为诸葛亮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