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成长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自我防御:矛盾冲突再大也要用爱化解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具有3个面向:本我、超我和自我。本我与超我总是在矛盾冲突中依靠自我来调节。本我是一个人的原始动力驱使,超我代表一个人的价值观在社会中习得的道德态度。自我是基于实际的、关于物质和自身所处社会现实的观点。

本我和超我,有时发生了妥协,不被调和的部分并没有消失,而是隐藏在不被察觉的无意识之中。压抑,作为一种心理保护机制,此时自行运转。

很多时候,不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会遇到一种内在冲突的矛盾状态,当自我在寻求表达本我冲动与否定它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寻找一种保护身心的心理策略时,就发生了这种机制——自我防御。

一个儿童可能心中强烈憎恨他的父亲,但是由于他太弱小,付诸任何行动都会带来危险,压抑这种感觉就会安全。因此,渐渐这种敌对冲动会隐藏起来,虽然它不会被看到,却没有消失。这种压抑的情感始终在人格功能中产生影响,他可能会继而建立起对父亲强烈的认同感,增加自我价值感,并减少内在敌对冲突被发现而产生的无意识恐惧。

有时,被压抑的冲突会在情绪中浮现出来,人们会感到无名情绪或焦虑,这是一种危险信号,此时人们会产生进一步的自我防御。例如,一位不得不放弃工作在家照顾孩子的母亲,心中产生焦虑时将会动用自我防御机制,因为心中的负面想法必须扭转,负面的焦虑情绪会转化为“导致我断送职业生涯,这事我不能怪我的孩子”,进而变为“看,我放弃了工作,我是多么爱我的孩子”。这种自我防御,也是我们自身缓解焦虑的一种功能。

这种自我防御,是一种压抑、自我欺骗。虽然很多时候它奏效了,但人们花了大量时间和心理能量去伪装,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很多研究证明,对于个人创伤的压抑导致心理上的痛苦。

这种冲突是来自外部压力和内在冲动之间的冲突,冲突越严重压抑得越严重,而压抑得越严重就越痛苦。通常所压抑的是内在追求超越的努力,压抑的结果是对自己无法自我实现,无法自立的怨恨。

弗洛伊德只提出了压抑导致痛苦的经验,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法,关于释放压抑,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存在于后来人的研究结果中。

一种解决方法是人本主义学派,其核心是不断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动。

自我实现有时会在个体需要自己认可和他人认可之间产生冲突,尤其当这种需要必须以满足某些限制和先决条件时,冲突就很明显。

卡尔·罗杰斯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非常重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孩子某种行为上的错误,但不是对孩子本身的不认可。孩子不必努力做到一些条件性的事去获得父母的关爱,尽管他们会犯错,表现不完美,但他们永远会被接纳、被认可、被爱。

不仅是儿童,成人也需要最亲近的人在何种境地都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而不是总被纠正,试图被改变。

凯伦·霍尼也是主张人本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家,她认为这种“自我悦纳”非常重要,它可以为儿童创造出一种良性环境,让孩子在爱中感受到自由,更可以真情流露,还可以在情绪、自我、认知上自然发展出完整性。假如缺乏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很容易阻碍了人与人之间有效关系的建立,这种焦虑感会导致“自我防御”机制的启动,造成对抗、疏远以及自我人格中总是存在的矛盾。

人本主义学派的主张有一种先天倾向性,认为人先天具有完整性,自性圆满,外在环境很多时候是一种限制和障碍,一旦可以将外在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人自身的自我实现会驱动,会引导个体选择更开阔的环境,自发地创造、成长。

人本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本主义不认为过去的经验会主导人的行为,不提倡反复咀嚼过去的痛苦经验,而是更关注人内生的创造力,关注不断改造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最明显的例子,是当我们阅读名人传记时,在不同境遇下的个体展现出的卓越精神动力,便可以代表这种观点——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潜力,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