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2(质性研究法)](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26/23667926/b_23667926.jpg)
四 从对话到文本:记录、誊写与分析
访谈的资料分析主要可分两大步骤:记录与誊写,诠释与分析。“打逐字稿”常被认为是一技术性工作(或是苦差事),有经费最好就外包。然而这个誊录的过程,不只涉及分析,甚至可能是产生核心发现的关键步骤。我们就从这个“从对话到文本”的关键步骤开始谈起。
(一)记录与誊写
仅靠个人的脑容量,不可能记住所有的访谈内容。随着访谈人数的增加,访谈资料也愈来愈庞杂。因此,访谈结果必须加以记录、存盘以便于分析。经由受访者同意,录音之后再进行逐字誊录(transcription),是最能完整保存受访者访谈内容的方式。DeVault(1990)就提出录音与誊录的重要性。她认为,像是女性主义研究取向非常看重那些原本不重视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很可能在访谈当下,不容易被研究者“听进去”。因此,重听访谈录音,重读誊录稿,也才有可能发现那些常被忽略的说法。如果因为受访者拒绝录音等因素,仅有现场笔记,而没有录音,就必须尽快将现场笔记打字存盘。
誊录的精确度,视研究需要而定。有些研究者强调把对话语调、文法错误、迟疑等,当作是重要的分析资料,因为它们反映了受访者的身份、文化程度与情绪,因此嗯嗯啊啊,哭笑之声,吞吐的语句,都要仔细呈现。如果判断这并非研究分析所需,可以利用说明的方式,在誊录稿上做记录(例如加上 [此时受访者沉思甚久])。无论精确与否,誊录稿以对话形式呈现,都需要清楚标明发言来源(受访者、其他人、访谈人)。
誊录并非仅是例行性的工作,也不是简单而不涉及研究理念的技术。DeVault(1990)就认为这个过程是研究者在“编辑”。研究者有如“翻译者”与“传话者”,在誊录方式,以及后来选取写入正文的引句方面,有的会修剪重复的原对话与枝节,呈现清晰的说法,以利读者阅读,有的则尽力再现当事人的语言特性。这都反映了研究者再现受访者的选择判断。我在把居家分娩妇女的论文初稿,跟一位关键报道人分享时,她说她唯一的意见是,我的分析文字看来都好思路清晰,但是受访者的引文说词,却很口语,对照起来就很没学问。这促发我了解到,看似“捕捉真实”的话语再现,对这位报道人来讲,反而成为拉大研究者-受访者在知识生产能力上的落差,而这篇论文的研究发现之一,就在于强调这些产妇深刻的理性,以及其建立另类权威知识的过程(吴嘉苓、黄于玲,2002)。接到这样的回馈,我将看似原音重现的对话引文以较为正式的文字方式改写,我想这是受访者希望呈现的版本,我也决定采纳这样的意见。
由于誊录稿可能费时较久,许多研究者在完成誊录稿之前,也会写一份访谈摘要或是备忘录(memo)。摘要包括基本的访谈背景资料(时间、地点、访谈对象、访谈人)、访谈的核心内容以及这次访谈对于回答研究问题的贡献。对于研究者在访谈场景的观察,也就是那些录音设备无法录下的部分,在访谈笔记中也许已有一些记录,也特别需要尽速打字存档。这份备忘录可以记载该次访谈引发的任何研究收获,以助于进一步修正研究问题。如果该访谈触发研究者联结某些文献,刺激研究者调整研究设计,或是出现特别值得引用的文句,都很适合在“备忘录”中记录。
在准备好誊录稿以及备忘录等访谈相关记录后,即可更进一步进行编码(coding)、概念整合、意义分类等分析工作。
(二)诠释与分析
诠释与分析虽被置于本章末尾,但是这项工作在访谈研究过程中,其实无所不在。研究问题的产生、研究设计、访谈方式的操作与修正、誊录稿的拿捏等,都涉及诠释与分析。例如,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会重述或解释受访者的话语,邀请受访者确认或是阐明;我们也可能将誊录稿,甚至写好的论文送交给受访者,请其给予意见。这些常见的访谈进行过程都涉及研究者(甚至受访者参与)的分析。本节则着重在誊录稿完成后,解释访谈内容并发展出研究观点的分析部分。
Kvale(1996: 188-209)列出五种常见的分析取向,可让我们体会分析策略的多样性。其中的叙事分析,本书已有专章探讨(见第二册第五章),在此介绍另外四种方法。
(1)意义浓缩(meaning condensation)是将受访者的表达,以简短的句子来呈现。首先,我们先阅读全部的誊录稿,以对受访者回答特定研究问题的内容产生整体感;其次,研究者依据受访者原先的回答,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就是一个“意义单位”;再次,简洁写出每个段落(可能是300字的叙述)的核心主题(也许是15字),接着,研究者根据这些意义单位进行统合的工作,看看如何才能回答关怀的研究问题;最后,写出一段文字,以描述这次访谈。
(2)意义分类(meaning categorization)则是将访谈编码,以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例如,代表某种现象有无的+、-,或是某种现象强度大小的1~5尺度。有些研究者在访谈之前就建立好这些类别,有些则是在分析过程中才浮现类别项目。Kvale(1996: 188-209)探讨成绩如何影响社会关系,针对30名学生进行访谈,产生了762页的誊录稿。根据过去的文献,有关成绩造成的影响可以分为七个面向(师生关系、同侪关系、自我概念等),而每个面向又可以分为数个次类别(例如成绩如何影响师生关系,又进一步细分:感觉不公平、充满自信、依赖、讨好等八个项目)。研究者一共拟出42个类别,再一一根据誊录稿予以编码。作者以描述统计呈现成绩如何影响师生关系等,在哪些面向特别明显。这样的分析方式让762页的誊录稿能够以数个表格精简呈现,也得以检测成绩是否影响社会关系的研究假设,而量化的呈现也成为有用的背景资料,有助于读者在阅读有关学生访谈的一些引文时,能了解这是很典型还是很独特。
(3)意义诠释(meaning interpretation)的取向则强调不仅仅将显而易见的访谈意义予以组织,同时还涉及更深层或更多层的诠释。针对访谈内容进行诠释常得到这样的争议响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所以访谈法很主观,很不科学。”Kvale(1996: 212)认为,应先区分“有偏见的主观性”以及“有观点的主观性”。前者指的是草率的分析工作,没有全面地检视搜集到的资料,只挑选一些符合自己结论的说法来论证,罔顾其他可能挑战这些论证的说法。后者则强调,研究者针对同一笔资料,提出不同的诠释面向。这种多重观点诠释的“主观性”,有潜力成为质性研究的强项,而非问题。例如,如果在研究分析中能够揭露诠释资料的不同脉络,讨论这些不同观点的产生与理由,则多重的诠释会是深化研究分析的助力,而非绊脚石。
Kvale(1996: 213-223)以成绩如何影响社会关系为例,提出三种诠释的脉络以及效度认定的社群。例如,受访者提出,当同学表现出对课业的兴趣时,有人会觉得这是在讨好老师,其实分不太清楚是真有兴趣,还是想借此取得高分。在第一层的诠释社群,受访者自己的说法是否充分被研究者理解,在访谈中也许会予以确认,作为建立效度的方式。在第二层的诠释脉络,一般读者可能会有超越受访者的自我了解,认为这种学生的说法可能存有双重标准(例如,自己的行为就是热爱学习,他人的行为是讨好老师),这里对于效度的标准,就在于研究者的诠释是否合理,而非受访者到底讲了什么。第三层的诠释脉络,不只限于受访者真的说了什么,或是一般大众如何看待这样的说法,而是提出理论上的解释。例如,研究者引用马克思理论的观点,把学校体系当成是让学生成为受薪劳工的社会化过程,分数就成为流通的货币,学生透过成绩的取得方式,一路学习到区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等等。这里的诠释脉络则是理论观点,要由学术社群来判定,像是马克思的理论是否适用于解释当代的教育场景等。这三层的诠释脉络可以更进一步细分(每一层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诠释),或是予以整合(例如,双重标准的说法,也可以从马克思的理论观点来理解)。
(4)特制调配法(ad hoc use of different approaches),这可能是最常使用的研究分析策略!研究者常常不拘泥于前述的“意义浓缩”或是“意义分类”,而是针对研究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模式。例如,研究者可能先借由阅读誊录稿而得到大致的印象;然后再针对特定的重点,进行一些量化的计算,以确定某些现象类型;同时针对一些重要的说法,进行深度的意义诠释;也会创造出某些隐喻来分析某些素材,或是画些图表来阐述研究发现。这种综合使用各种意义赋予的取向与技巧,本是质性研究的特性之一。
Miles与Huberman(1994: 245-246)就列出13种分析的技法:找出类型、主题①,检视言之成理之处②,将同类型的资料予以汇集③,(以上三种技法)可以协助分析者看出“什么跟什么有所相关”。创造隐喻④,如同前面三种技法,有助于把看似零散的资料,予以整合。清点计算⑤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可以看出“有什么料”。
进行对照与比较⑥也是一种常用的技法,有助于凸显论点。有时候也需要细分讨论,如同分解变项⑦所进行的工作。
我们也需要一些技法,把资料的性质以及之间的关系,分析得更抽象一些。这些技法包括把看似特定的部分,纳入一般性原则之下⑧;进行因素分析⑨,这与一种常用的量化分析法相似;探究变项之间的关系⑩;并且找寻中介变项⑪。
最后,如果要贯通全部资料,产生体系性的分析,要如何进行?我们讨论过的技法包括针对证据建立逻辑链⑫,以及建立概念到理论的连贯性⑬。
这13种技法,大致上是从描述到解释,从具体到抽象。技法可能不限13种,而“特制调配”的分析取向,也在于能够综合使用、弹性组合这些技法,以充分诠释资料。如同王牌酒保,愈熟练各种技法,愈能尽情针对研究问题与资料的性质,发挥特调分析的空间。
研究调查的理论基础,当然会影响分析资料的方式。例如,“扎根理论”对于资料的分析以及理论的发展,就有其特定的立论基础(见第二册第三章)。本书其他章节,对于各类理论脉络如何进行分析,有着诸多的讨论,值得一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