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
(一)研究思路
本书依据现有档案史料,参考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全面抗战爆发后成立于伦敦的英国援华总会为切入点,辩证地诠释民间外交团体与本国和援助对象国政府、政党以及国际、国内形势之间的关系,将援华运动中诸要素之间基本的历史联系作为一个过程去研究。研究的主线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作为国际共运组成部分的援华会自身的发展、演变以及内部围绕意识形态展开的斗争。换言之,对援华总会的成立、发展、衰落和退出历史舞台进行历史性考察,划分出援华运动发展和演变的不同阶段,探究共产国际、英共、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援华总会的影响,探讨援华会的援华活动在中国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援华运动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探究特定历史条件下民间外交的优势和局限性。
对于每个时期的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大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英国对华政策等。其次是援华会的日常活动和议程,尤其是对援华活动中的标志性事件的分析。再者着重考察国际共运、苏联对外政策和英共对援华会的影响,同时关注和平运动、左翼团体、国际反法西斯统一阵线的发展等外在因素对援华会发展的影响。
总之,将援华总会的活动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变迁、20世纪中期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宏观背景中分时段进行研究。纵向上,按照时间顺序探讨英国援华会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脉络,以便形成关于援华总会领导下的援华运动的完整认识;横向上,依据特定的历史时期,阐述援华会的主要活动,分析标志性事件,不追求面面俱到,希望抓住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二)研究方法
1.历史文献法
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评价和分析档案材料中包含的各种线索。所用文献以一手资料为主,许多资料尚属首次使用,同时辅以少部分二手文献。一是因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丰富翔实的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二是由于国内外对援华会研究的相对匮乏。
本书使用的部分相关文献资料大致有如下分类。
档案
曼彻斯特的工党历史档案和研究中心、工人阶级运动图书馆、伦敦的马克思纪念图书馆藏有英国共产党、工党、援华会、英国中国人民之友社、独立工党的大量原始档案,包括信件、会议记录等史料。英国下院辩论材料和英国国家档案馆的英国外交部档案远东部分、英国情报机构对援华会成员伍德曼、哈代监听的档案,也有大量的关于援华总会和助华联会的资料。
已经公开出版的相关档案资料包括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中央档案馆编辑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辑的《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共产国际文件汇编1919—1932》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29—1936》第二辑,人民出版社《共产国际中国革命资料选集1928—1943》,中国第二历史博物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四辑(上、下),中国福利会编《保卫中国同盟年报》等。
报纸杂志
民国时期为数众多的报刊与本书相关的主要有《新华日报》《申报》《大公报》《救国时报》《解放日报》等;杂志包括《外交研究》《新动向》《时代批评》《经济导报周刊》等。英国的左翼报刊也有大量的相关报道,主要有《曼彻斯特卫报》(Manchester Guardian)、《观察家》(Observer)、《每日先驱报》(Daily Herald)、英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工人日报》(Daily Worker),左翼书社的《左翼新闻》(Left News)等报刊的报道;另外还有援华会的《中国通讯》(China Bulletin)、《中国新闻》(China News)以及出版的大量小册子。编辑出版的有《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等。
时人的论著
民国时期学人及援华会的参与者的著述也是本书重要的参考资料和文献参考来源,如杜呈祥《国际援华运动》、援华会成员王礼锡《在国际援华战线上》、尹衍钧《人类公敌之日本帝国主义》、蒋君章编著的《中日战争与国际反侵略运动》、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编译的《国际反侵略运动伦敦大会各国代表讲演实录》《二年来之国际反侵略运动中国分会》,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的《国际反侵略运动援华反日特别大会全部决议案》、中外编译社《国际反侵略运动与中国抗战前途》等。
回忆录、人物传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中华书局出版的《顾维钧回忆录》、路易·艾黎《艾黎自传》、顾一群等《王礼锡传》、卢广绵《回忆中国工合运动》、熊式一《八十回忆》等。英国有汤姆·曼恩的传记,戈兰兹的自传《深情的回忆》及传记《维克多·戈兰兹传》、琼斯著述的弗莱传记等。援华会总干事克莱格的回忆录《援华1937—1949:一场遗忘的运动回忆录》,刘易斯有关左翼书社的回忆录及霍奇金有关反帝大同盟的回忆录等,都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92]。
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
专著方面,如前所述,比较重要的有牛津史学家布坎南和沈庆林在各自书中对援华会做的介绍。除此之外,布兰森、卡拉汉、沃利对英国共产党党史有详细的著述。索普探讨英共和工党关系的论文《把共产党员置之门外:工党与共产党1939—46》[93],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来源。研究苏共和英共及英国知识分子关系的部分书籍,如索普的《英国共产党与莫斯科1920—1943》[94]《党派纷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政治组织》《国际共产主义与共产国际1919—43》,雷德芬在《阶级还是国家:共产党人、帝国主义及两次世界大战》中也提到了英共对援华会的领导。
2.阶段划分法
根据中国抗战的进程和国际、英国国内的历史背景,将援华会的演变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其一是从1937年9月成立到1939年9月欧战爆发,这一阶段援华会成立后立即投入活动,发展迅速,短时间内进入活动高峰期。其二是援华会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之间的孤军奋战时期。因受苏联政策的影响,英共在英德宣战后站在英国政府政策的对立面,反对英国对德战争,援华会的活动也受到负面影响。其三是中、英、美、苏四国作为盟友时期的援华会,时间跨度是1941年12月直至抗战胜利,援华总会作为发起机构之一加入联合助华会,二者既彼此合作又相互斗争。其四是从1945年8月直至1950年,是抗战胜利后在冷战的背景下援华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时期。
3.比较研究法
第一,将援华总会的援华活动和英国政府的对日绥靖政策相比较,分析援华总会的作用。第二,对援华总会和助华联合会意识形态、活动内容进行比较。第三,对比援华总会和其他和平团体的活动。
(三)本书结构
本书由绪言、正文、结语组成。
绪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及其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对涉及的研究对象进行简单介绍后提出研究问题;回顾了学术史和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最后指出了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正文分七章。第一章阐述了援华会成立前的中国抗战形势和国际背景。内容包括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步步深入的侵华行径、中国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与合作、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日本采取的绥靖政策、共产国际在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前呼吁各国共产党和世界人民援华的举措、相关决议以及共产国际附属机构先期的援华实践。
第二章阐述了“七七”事变前英国的援华团体以及援华会的成立、组织及至南京陷落之前的初期活动,如举行集会、发行传单和宣传册、召集会议、募捐、举办中国艺术展、召集群众大会、进行游行示威、敦促政府、制作影片、派遣演讲员等。
第三章着重探讨援华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时间跨度是1938年初到欧战爆发,亦即援华会发展的高峰期。本章内容聚焦援华会活动高潮期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此期间,援华会和国民政府有着良好的互动,与各左翼团体如左翼书社、国际和平运动合作,召集民众集会、发起示威游行、举办了伦敦国际和平大会和巴黎反轰炸不设防城市大会、发起援建国际和平医院等各种活动。援华总会成绩卓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先是每周召开例会后改成两周例会,随时根据形势的发展举办各种活动,呼吁工人拒绝装卸日货、筹建国际和平医院、到日本使馆前示威、宣传敌后抗日斗争。
第四章追溯了援华会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时间跨度是从欧战爆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受苏联政策转变的影响,英共反对英国的反法西斯战争,站到了国家政策的对立面。援华会的英共党员与非英共党员之间的矛盾对援华会开展活动和自身发展都造成了不利影响,会长和主席一度辞职。这一时期援华会领导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民众援华运动,即要求英国政府重新开放滇缅公路。援华会也与保卫中国同盟保持着联系,继续支持国际和平医院。
第五章讲述的是珍珠港事件之后到抗战结束时期的援华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苏、英成为盟友。英国成立克里普斯夫人担任主席的全英助华联合总会,援华会是其发起机构之一。前者负责救济和募捐,援华会更关注政治问题。援华会的募捐工作继续进行,但都交予全英助华联合总会转给重庆宋美龄和驻华大使薛穆负责的分配委员会统一分配,导致了援华会与联合总会之间的矛盾。援华会在此期间主要的工作之一是为边区的国际和平医院和西北工合运动争取援助。除此之外,援华会还组织了教学培训活动,利用周末学习班传播中国文化和信息。
第六章聚焦内战期间的援华会。援华会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是在1950年,但在此之前活动已近停滞。此期间援华会经历了人员更换、政策变化,为中国的和平与独立奋力援华的组织角色大幅弱化,日益成为工党和中共之间的纽带。
第七章主要探讨了援华会的兴起与没落的原因。其次分析了作为民间组织的援华会开展民间外交活动的优势和局限性,随着中国革命形势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其局限性日益明显,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从论述的具体内容来看,本书首次较为系统、深入地梳理了英国援华会在中国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建国初期的完整历史。除英国档案外,也注重国内档案资料的发掘,首次从中国学者的视角系统探讨了援华会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甚至国际社会左翼团体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资料使用方面,笔者查阅了大量中、英文报刊文献和史料,包括英国外交部档案对华部分、英国下院辩论材料,以及共产国际、英国共产党、工党、援华会、英国中国人民之友社、保卫中国同盟的历史档案和《新华日报》《曼彻斯特卫报》《观察家》以及英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工人日报》等报纸的报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资料搜集工作。多数资料尚属首次使用,有助于援华会研究的资料建设。
再次,本书力求纵观历史脉络,把握援华会从成立到消亡期间国际舞台上历史大环境的变迁,从宏观上诠释援华会的活动,跳出了仅从援华抗日的角度研究援华会的视角框架,首次挖掘了英国援华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英国共产党的关系。以往有关援华会的论述除了参与者的论述或回忆录(Arthur Clegg、王礼锡)之外,是“被遗忘的运动”(Clegg)。国内学者主要着眼于英国民间在抗战期间的对华援助(沈庆林、张新军、张注洪)。提及援华会最多的是学界对宋庆龄领导下的保卫中国同盟的相关研究,无一例外地涉及保盟和援华会为帮助解放区进行的合作,但是援华会只是作为合作者被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保盟而非援华会对抗战的贡献是研究的焦点。国外只有布坎南在研究英国左翼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比较英国民众对中国抗战和西班牙共和国的援助时关注了援华会。布坎南对克莱格在回忆录中否认英国共产党在援华会中的主导作用提出质疑,但并没有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关英共历史、英共和左翼及苏共关系的著述在提到援华会时基本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充分讨论。
最后,本书丰富了关于共产国际的研究。以往学界的研究集中于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与社会民主党的斗争以及共产国际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西班牙内战中的作用,共产国际和左翼、和平团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仍不充分。本书聚焦援华会的案例,为探究共产国际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本书的不足之处有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档案资料缺乏系统性。由于英共早期的部分档案资料因躲避当局的搜索检查而遭销毁,而一些与援华会密切相关的团体,如中国人民之友社,留下的档案资料极少,不够系统,笔者只能利用现有的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和推测。另外,史料比较分散,档案、外刊和民国报纸期刊对援华总会均有涉及,但不够集中,利用零散的信息还原援华会的历史脉络和活动有一定困难。
其二,作者自身理论储备不足。本书梳理了援华会的演变历史,但偏重叙述,疏于对事件的解读,充分驾驭史料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概括和论证时略感乏力,分析和提炼深度有待加强,因此得出有关援华总会的分析精准的评述和论断还有提升空间。
其三,援华会的活动内容广泛深入。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化、社会名流、和平团体、左翼组织、工会运动、反法西斯战争关系密切,和冷战初期的中英关系错综复杂,作者在对援华总会历史梳理的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
其四,对援华总会的分析和理解还留下部分空白。援华会的成立与在英国人和华侨的奉献分不开,王礼锡、熊式一、林咸让等援华会成员的作用还应该进一步挖掘、探讨。另外,英国援华会与美国援华会之间的关系如何?英、美援华会成立时间和活动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后期各自成立的联合援华会也大同小异;新中国成立后,又都面临着内部的左、右意识形态之争。对英国援华总会的讨论应该放在更宏观的背景之下。
[1] 本书编委会编:《抗战档案》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76页。
[2] 王礼锡:《在国际援华战线上》,生活书店1939年版,第65页。
[3] Arthur Clegg,Aid China 1937-1945:a Memoir of a Forgotten Campaign(Beijing:Foreign Lauguages Press,1989),p.178.
[4] 《中宣部国际宣传处驻外办事处工作现状及两年来工作成绩报告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七一八,案卷号917。
[5] Tom Buchanan,East Wind:China and the British Left 1925-1976(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6] Tom Buchanan,“‘Shanghai-Madrid Axis’?Comparing British Responses to the Conflicts in Spain and China,1936-39”,Contemporary European History,Volume 21,Issue 4 (2012):533-552.
[7] Brian Porter,Britain and the Rise of Communist China(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p.154.
[8] Arthur Clegg,Aid China 1937-1945:a Memoir of a Forgotten Campaign(Beijing:Foreign Lauguages Press,1989),p.180.
[9] Tony Rickaby,“Artists’International”,History Workshop,No.6 (1978):pp.154-168.
[10] Lewis H.Mates,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the British left:Political Activism and the Popular Front (London:Tauris Academic Studies,2007).
[11] 沈庆林:《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102页。
[12] 韩永利、方长明:《论抗战初期英美民众援华制日运动》,《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
[13] 张新军:《论抗战初期英国民众援华的几个问题》,《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14] 尹晓冬:《被遗忘的运动——李约瑟与英国援华会及其成员的交往与活动》,《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3期。
[15] 韩国庆:《抗战时期中共的民间外交》,《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6] 朱蓉蓉:《宋庆龄在抗战时期的国民外交活动述评》,《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试析中共在抗战时期的民间外交》,《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7] 金一南:《全民抗战——百年沉沦中的民族觉醒》,载张铁柱、曹智、陶德言主编《伟大的胜利》,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36页。
[18] Irene Ng,The Singapore Lion:A Biography of S.Rajaratnam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67).
[19] Anne-Marie Brady & Douglas Brown,Foreigners and Foreign Institutions in Republican China(Routledge,2012).
[20] Irving S.Friedman,British Relations with China:1931-1939,New York: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Publications Office,1940.
[21] Brandford A.Lee,Britain and Sino-Japanese War,1937-1939:A Study in the Dilemmas of British Decli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22] Nicholas.R.Clifford,Retreat from China,British Policy in the Far East 1937-1941 (Washingt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7).
[23] A.Shai,Britain and China,1941-1947 (London:Macmillan,1984).
[24] 胡德坤、韩永利:《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5] 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 萨本仁、潘兴明:《20世纪的中英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7] 萨本仁、萨支辉:《丘吉尔与英国对外政策 1933—194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8] Shian Li,“Britain's China Policy and the Communists,1942 to 1946:The Role of Ambassador Sir Horace Seymour”,Modern Asian Studies,Vol.26,No.1 (Feb.,1992),pp.49-63.
[29] 李世安:《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0] 李世安:《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第7卷,《战时英国对华政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1] Noreen Branson,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Britain 1927-1941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85).
[32] Noreen Branson & James Klugmann,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Britain 1941-1951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97).
[33] J.Callaghan,and B.Harker,(eds.),British Communism:A Documentary History(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sity Press,2011).
[34] Matthew Worley,Class Against Class:The Communist Party in Britain between the Wars(London:I.B.Tauris,2002).
[35] 徐源:《统一战线是英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的主要因素吗?——评析英共黄金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36] Monty Johnstone,“The CPGB,the Comintern and the War,1939-1941:Filling in the Blank”,Science & SocietyVol.61,No.1.
[37] Andrew Thorpe,“Comintern ‘Control’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1920-43”,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Vol.113,No.452 (1998):637-662;The British Communist Party and Moscow 1920-1943(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0).
[38] Andrew Thorpe and Tim Rees,International Communism and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1919-43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8);Andrew Thorpe,Parties at War:Political Organization in Second World War Britai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The Memb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1920-1945”,The Historical JournalVol.43,2000,No.3:777-800;“Communist MP:Willie Gallacher and British Communism”,accessed 2014,https://ore.exeter.ac.uk/repository/bitstream/handle/10036/21079/Gallacher%20Article%20for%20Book.pdf?sequence=1.
[39] Kevin Morgan,Gidon Cohen and Andrew Flinn,Communists and British society,1920-1991 (Rivers Oram,2007).
[40] Neil Redfern,Class or Nation:Communists,Imperialism and Two World Wars(Tauris Academic Studies,2012).
[41] “League Apathetic to Peace Appeal”,The New York Times (以下略称NYT)1936年10月2日。
[42] 即International Peace Campaign,土田哲夫论文中译成“国际和平联合”,本书则译成“国际和平运动”。
[43] 土田哲夫:《国际和平运动与中国抗战——“国际和平联合”(RUP/IPC)简析》,载《“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377页。
[44] Rachel Mazuy,“Le Rassemblement Uiversel pour La Paix (1931-1939):une organization de Masse?” Matériaux pour l'histoire de notre temps(1993):40-44.
[45] 沈庆林:《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102页。
[46] 刘宗灵、夏炎:《抗战与宣传——以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的战时宣传为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卷第6期。
[47] 朱蓉蓉:《半官方社团与战时民间外交》,《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48] 赵国新:《英国左派读书俱乐部的兴衰》,《读书》2007年第10期。
[49] 程映虹:《30年代英国左翼读书俱乐部运动述评》,《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
[50] John Lewis,The Left Book Club:An Historical Record(London:Gollancz,1970).
[51] Ruth Dudley Edwards,Victor Gollancz:A Biography(London:Gollancz,1987).
[52] Stuart Samuels,“The Left Book Club”,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1,No.2(1966):65-86.
[53] C.R.Badger,“The Left Book Club and the Intellectuals”,The Australian QuarterlyVol.11,No.1 (1939):79-87,www.jstor.org/stable/20630722.
[54] G.B.Neavill,“Victor Gollancz and the left book club”,Library Quarterly 41(3) (1971):197-215.
[55] Gary McCulloch,“Teachers and missionaries:The Left Book Club as an educational agency”,History of Education,Vol.14,Iss.2,1985.
[56] James Jupp,The Radical Left in Britain:1931-1941 (Frank Cass,1982).
[57] Walter Laqueur and George L.Mosse,The Left Wing Intellectuals Between the Wars,1919-1939 (Harper & Row,1966).
[58] I.Kramnick and B.Sheerman,Harold Laski:A Life on the Left (Viking Adult,1993).
[59] Fredrik Petersson,We are Neither Visionaries,Nor Utopian Dreamers:Willi Münzenberg,the League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the Comintern,1925-1933 (Ph.D.diss.Abo Akademi University Turku,2013).
[60] Hans Piazza,“The Anti-Imperialist League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in Leutner et al.(eds.),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1920s:Between Triumph and Disaster(London:Routledge,2002),pp.166-176.
[61] J.Fowler,Japanese and Chinese Immigrant Activists:Organizing in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s,1919-1933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7).
[62] Louis Nemzer,“The Soviet Friendship Societies”,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Vol.13,No.2 (1949):265-284.
[63] Donald S.Birn,“The League of Nations Union and Collective Securit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9,No.3 (1974):131-159.
[64] Helen McCarthy,“Parties,Voluntary Associations,and Democratic Politics in Interwar Britain”,The Historical Journal,Vol.50,No.4 (2007):891-912.
[65] Helen McCarthy,The British People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Democracy,Citizenship and Internationalism,c.1918-1945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11).
[66] Tony Rickaby,“Artists’International”,History Workshop,No.6 (1978):154-168.
[67] Clegg,Aid China 1937-1945:a Memoir of a Forgotten Campaign,p.21.
[68] 陈依范,陈友仁之子,祖籍广东顺德,生于南美特列尼达,实为英国国籍。陈依范不会中文,故中文名假他人之手曾写成陈伊范,根据其中文名转成的英文名字在世界各大图书馆的资料库中有多个版本:Chen I-fan,Chen I-van,Chen I-wan,Chen Yifan,Chen Yiwan等[转引自黄元《陈依范与中国现代艺术国际巡展(1937—39)(上)》,《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年第1期]。
[69] Amy Jane Barnes,From Revolution to Commie Kitsch:(Re)-presenting China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Museums through the Visual Cultur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Ph.D.diss.,School of Museum Studies,2010).
[70] Yuan-tsung Chen,Return to the Middle Kingdom:One Family,Three Revolutionaries,and the Birth of Modern China(Union Square Press,2008).
[71] Mary Ginsberg,The Art of Influence:Asian Propaganda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2013).
[72] Paul Bevan,A Modern Miscellany:Shanghai Cartoon Artists,Shao Xunmei's Circle,and the Travels of Jack Chen,1926-1938 (Leiden:Brill,2016).
[73] 黄元:《陈依范与中国现代艺术国际巡展(1937—39)(上)》,《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年第1期;黄元:《陈依范与中国现代艺术国际巡展(1937—39)(下)》,《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年第2期。
[74] Amy Jane Barnes,Museum Representations of Maoist China:From Cultural Revolution to Commie Kitsch(Routledge,2014).
[75] 沈强、王新华:《抗战时期苏联援华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76] Tom Buchanan,East Wind:China and the British Left 1925-1976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The Dark Millions in the Colonies Are Unavenged’:Anti-Fascism and Anti-Imperialism in the 1930s”,Contemporary European History,Volume 25,Issue 4(2016):645-665.
[77] Tom Buchanan,“China and the British lef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Labor History,54:5 (2013):540-553.
[78] Tom Buchanan,“‘Shanghai-Madrid Axis’?Comparing British Responses to the Conflicts in Spain and China,1936-39”,Contemporary European History,Volume 21,Issue 4 (2012):533-552.
[79] Patrick Wright,Passport to Peking:A Very British Mission to Mao's China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p.64-80.
[80] Neil Redfern,“British Communists,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International Labor and Working-Class History”,Agriculture and Working-Class,65 (2004):117-135;“The Comintern and Imperialism:A Balance Sheet”,Journal of Labor and Society (2017);Class or Nation:Communists,Imperialism and Two World Wars.
[81] Neil Redfern,Class or Nation:Communists,Imperialism and Two World Wars,p.94.
[82] Gregor Benton,Frank N.Pieke,eds,The Chinese in Europe (London:Macmillan,1998);Gregor Benton,“Chinese Transnationalism in Britain:A Longer History”,Identities:Global Studies in Culture and Power,Volume 10,Issue 3 (2003):347-375;Chinese Migrants and Internationalism:Forgotten Histories,1917-1945(New York:Routledge,2007);G.Benton and E.Gomez,The Chinese in Britain,1800-Present(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8).
[83] G.Benton and E.Gomez,The Chinese in Britain,1800-Present,p.366.
[84] Robert A.Bickers,Britain in China:Community,Culture and Colonialism,1900-49(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9).
[85] Richard Glasstone,The Story of Dai Ailian:Icon of Chinese Folk Dance,Pioneer of Chinese Ballet(Alton Hampshire,U.K.:Dance Books,2007).
[86] Eva Shan Chou,“Folk Dance in China:The Dance Pioneer Dai Ailian,1916-2006”,Congress on Research in Dance Conference Proceedings,https://doi.org/10.1017/cor.2016.11,(2016),pp.62-71.
[87] Da Zheng,“Shih-I Hsiung on the Air:a Chinese Pioneer at the BBC during World War II”,Historical Journal of Film,Radio and Television,38:1 (2018):163-178.
[88] Diana Yeh,The Happy Hsiungs:Performing China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it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4).
[89] Shuge Wei,News under Fire:China's Propaganda against Japan in the English-Language Press,1928-41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7).
[90] Patricia Ondek Laurence,Lily Briscoe's Chinese Eyes:Bloomsbury,Modernism,and Chin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3).
[91] Anne Logan,“Political Life in the Shadows:The Post Suffrage Political Career of S.Margery Fry (1874-1958)”,Women's History Review,23:3 (2014):365-380.
[92] Thomas Hodgkin,The League Against Imperialism:A Memoir(Worcestershire:Greenwood Press,1970).
[93] Andrew Thorpe,“Locking out the Communists:The Labour Part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1939-46”,Twentieth Century British History,Volume 25,Issue 2 (2014):221-250.
[94] Andrew Thorpe,The British Communist Party and Moscow 1920-1943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