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江西士人社群与地方社会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内容

本书第一部分探讨唐宋转型视野下的宋代士人。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要变化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士人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历史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身也经历着改变。在历史变迁之下,唐中后期士人开始变化,他们的南迁促使了南方士人的崛起。入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兴盛,士人不断成长,宋代士人的“文化性”“士本位”意识显著增强,表现为:社会使命感、责任感空前增强,他们以重整社会秩序为己任,自然肩负起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的责任。南宋特殊的政治生态使得士人在保持历史承续性的同时又表现出与既有面貌的显著不同,表现在社会身份的变化、政治角色的转型,以及士人群体的自我调适与定位。士人角色逐渐多元化,表现在他们关注和参与地方事务逐渐增多。

第二部分对南宋江西士人社群进行历史考察。首先探讨宋室南渡后的政治生态。南宋江西士人群体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于南宋时代分期,靖康之难后南宋仓促建立,经历了从尴尬立国到逐步中兴,随后又从承平苟安到亡国蒙元。与北宋不同,南宋的时代特征不仅给朝政带来巨大影响,而且给极富主人翁责任感的士人群体带来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南宋君权的强化以及权相的接连出现,直接导致南宋士人在心态、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其次重点分析江西地域文化与南宋士人群体。江西在地理环境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人文环境上,江西也有其特定的发展历史。士人群体具体表现在士人的文化群体和地域群体。

第三部分关注南宋江西士人社群的构建。一方面是士人社群构建的因缘。通过梳理文献史料可知,家族姻亲、地缘身份、业缘纽带都是构成南宋江西士人群体并促使其在地方社会进行有效互动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士人社群构建的方式。南宋江西士人社群构建方式主要依靠文化媒介,如诗文唱和、文学雅集、走访交游、会文谈艺、题词作画、聚“会”结“社”等,士人的“会”“社”,如文会、诗社、怡老会、老年会、社、同年会、讲会等,其次才是经济行为,如棋社、茶社、镜社,义社、经济互助社等。

第四部分探讨江西士人社群与南宋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是探讨地方事务中的士人表达。南宋江西士人参与地方公共事务,主动塑造其在地方社会中的形象,充当地方社会的核心力量。如修造桥梁、赈灾济贫等虽属于地方官的职责范围,但在南宋地方志中可以看到江西士人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是江西士人与南宋基层社会权力的关系。面临时势变化,江西士人对国事的关切更甚于前,但南宋君权强化,权相接连控制朝政,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士人的上升空间,士人被逐步推向地方社会。同时,由于南宋财政中央化的不断加强,中央不仅削弱了地方财力,而且也控制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这并不意味着地方事务的减少,但却为士人实现自我认同提供了广阔空间,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在地方不断获取文化地位,进而在地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掌控南宋基层社会的某些权力。


[1] 国外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宋代士人及士人社会予以关注,如郝若贝、刘子健、何安娜、韩明士、包弼德等学者,他们把视角更多地放在了宋代士人与地方社会,并把地方士人称之为“地方菁英”。Robert M.Hartwell.Demographic,political,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750-1550,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2,No.2(Dec.1982)pp.365-442;Robert Hymes.Statesmen and GentlemenThe Elite of Fu-ChouChiang-Hsi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Anne Gerritsen.Ji'an Literati and the Local in Song-Yuan-Ming China,Brill,2007.

[2] 马斗成、王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宋代士大夫研究综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 “就宋代社会史的研究而言,针对士大夫人际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尽管社会史已成为近年来宋史研究中的热点,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针对士大夫之间关系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祁琛云《北宋科甲同年关系与士大夫朋党政治》,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页。

[4] 方志远:《宋代江西研究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文史知识》2008年第11期。

[5]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6] 陈锡襄:《闽学会的经过》,《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7期(1927年12月13日)。

[7] 王先明:《走向社会的历史学——社会史理论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9页。

[8] 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9] 李华瑞:《近三十年来国内宋史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分析与思考》,《历史教学》2009年第12期。

[10] 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1] 行龙主编:《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0页。

[12] 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中华书局2005年版。

[13]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4] 费孝通:《中国士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15] 刘泽华:《士人与社会》(先秦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6] 刘泽华:《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7]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 王长华:《春秋战国土人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 王廷治:《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 葛荃:《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 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 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 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5] 黄云鹤:《唐宋下层士人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6] 陈弱水:《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 刘晓东:《明代士人生活状态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28]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9] 杨世利:《近二十年来宋代士大夫政治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4期。

[30] 马斗成、王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宋代士大夫研究综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1] 真锅多嘉子:《近十五年来日本对宋代士大夫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8期。

[32] 张希清:《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博览群书》2010年第10期。

[33] 陈峰:《宋朝的治国方略与文臣士大夫地位的提升》,《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

[34] 陈峰:《政治选择与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国方略及处理文武关系方面探究为中心》,《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5] 邓小南:《走向再造:试谈十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载本书编委会编《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37] 郭学信:《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8] 王瑞来:《走向象征化的皇权》,载朱瑞熙、王曾瑜、姜锡东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9] 张其凡:《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暨南学报》2001年第6期。

[40]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41] [美]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2] [美]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3] 诸葛忆兵:《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4] [日]近藤一成:《宋代的士大夫与社会——黄的礼世界和判词世界》,载近藤一成主编《宋元史学的基本问题》,中华书局2010版。

[45] 龙登高:《略论宋代士大夫家庭的经济生活》,《史学月刊》1991年第4期。

[46] 宋燕鹏:《试论南宋士人参与地方公益的外在动因》,载姜锡东主编《宋史研究论丛》第14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7] 李侦观:《宋代士人婚姻观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8] 梁蓉、铁爱花:《从墓志看宋代士人的居乡生活——以四川地区为主的考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

[49] 许南海:《从宋代养生诗看宋代士人的养生》,《黑龙江史志》2011年第11期。

[50] 徐红:《北宋进士的交游圈对其家族通婚地域的影响》,《史学月刊》2008年第12期。

[51]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

[52] 邹锦良:《心理认同与士人结群:南宋庐陵士人的日常交游——以周必大为中心考察》,《北方论丛》2012年第4期。

[53] 龙延、陈开勇:《黄庭坚禅林交游考略》,《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54] 何冠环:《北宋武将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55] 方志远:《宋代江西研究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文史知识》2008年第11期。

[56] 许怀林:《试论宋代江西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57] 刘锡涛:《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8] 许怀林:《江西通史》(北宋卷、南宋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9] 王曾瑜:《研究宋代江西地方史三十年的结晶——评〈江西通史〉的〈北宋卷〉和〈南宋卷〉》,《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60] 虞文霞、王河:《宋代江西文化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1] 夏汉宁:《两宋文坛一道灿烂的风景线——宋代的江西作家群》,《文史知识》1998年第1期。

[62] 夏汉宁:《宋代江西文学家考录》,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3] 夏汉宁:《宋代江西文学家地图》,江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64] 夏汉宁等:《宋代江西籍进士地图》,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

[65] 黎清:《宋代江西文学家族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6] 邱昌员:《两宋江西词发展及其贡献的定量分析》,《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67] 林纾、向京:《宋代江西词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8] 王毅:《南宋江西词人群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9] 邹邦奴:《宋代江西的教育》,《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70] 胡青:《宋代江西地方官学考略》,《江西教育科研》1991年第2期。

[71] 崔丽君:《宋代江西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7年。

[72] 弋杨:《宋代江西书院及其发展的社会环境》,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73] 刘锡涛、牛江红:《浅谈宋代江西乡村学校教育》,《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4] 邹锦良:《“地方精英”视域下的宋代民间办学——以江右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75]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16,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2页。

[76]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页。

[77] 钱穆:《国史新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5页。

[78] 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79] 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80]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81] 刘泽华:《先秦时期的士》,《文史知识》1987年第12期。

[82] 葛荃:《权利幸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5页。

[83]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61页。

[84] 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85] 邓小南:《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以苏州为例》,《国学研究》第5辑1998年5月。

[86] 梁庚尧:《豪横与长者:南宋官户与士人居乡的两种形象》,载氏著《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474页。

[87] 陶晋生:《北宋氏族:家族·婚姻·生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版,第5页。

[88] 萧启庆:《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载氏著《元朝史新论》,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06页。

[89] 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90] 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91] 斐迪南·滕尼斯著,张巍卓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页。

[92] 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第33册《明伦汇编·交谊典》,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9940页。

[93] 杜登春:《社事始末》,昭代丛书本。

[94] 何宗美指出“文人结社是古代文人乐群精神的体现。古代士人交游为人生一大乐事,其渊源可追溯到孔子和孟子。”见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中华书局2006 年版,第 33页。

[95] 杨伯峻译注:《论语》,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6页。

[96] 杨伯峻译注:《孟子》,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1页。

[97]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10页。

[98]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99] 钱穆:《唐宋时期的文化》,《大陆杂志》1952年第4期。

[100] 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

[101] 郭学信:《论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的时代特征》,《聊城大学学报》2018 年第 1 期。

[102]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103] 陈雯怡:《从官学到书院——从制度与理念的互动看宋代教育的演变》,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35页。

[104] 彭敏:《宋代湖湘诗人群体与地域文化形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105] 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106] 祁高飞:《清代杭嘉湖地区文学社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