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哈罗德·布鲁姆认为,没有莎士比亚我们就无法认知自我。英语世界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学思潮与理论建构,均绕不开莎士比亚这一世界文学巨擘。莎士比亚不仅成为理论建构的实践场所与检验理论的试金石,其作品更成为各国文化与文学创新的源泉。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英语世界莎学学者借后现代主义思潮之风,对传统莎士比亚研究进行解构,并有所建构:或借跨学科等新视域,重新阐释莎士比亚研究中的旧问题;或结合新近出现的“莎士比亚现象”,挖掘莎士比亚研究新问题,拓展研究范式,成果颇丰。本书即是对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的新视域与新材料的进一步发掘与研究的成果。
自19世纪30年代莎士比亚传播至中国以来,在老一辈莎学大家的积极译介与研究之下,在当代莎学学者的阐释与理论构建之中,国内莎士比亚研究蓬勃发展,硕果累累,以中国视角推动了世界莎士比亚研究向纵深发展与横向拓展。因此,想要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国内莎士比亚研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无论是文明还是文化的发展,均离不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所提倡的跨文明对话——借异质因子,激活本民族与本文明的文化因子,生发文化新质,从而在对话中互鉴,在互鉴中创新。同理,推进学术研究其中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借“他者之镜”反观自身,用“他山之石”激发、助力本土视域的学术研究。在倡导跨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的今天,立足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现状,跟进西方莎士比亚研究动向,引介西方莎士比亚研究新成果与新方法,至关重要。这是莎士比亚研究的一次新尝试,也是本研究的学术价值所在。
本书旨在梳理、研究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中,或有所涉及但未深入研究国内研究所不曾涉及的新材料与新视域,总结其特征,分析其对莎士比亚研究的贡献,以期为国内莎士比亚研究带来新思路。另外,本书在研究的同时,还梳理了大量英文文献资料,并按主题分类,形成文献资料汇编,附于文末。这类文献多为20世纪后半叶至今出版、发表的成果,大多视角独特。比如人类学视域中的莎士比亚研究、莎士比亚与科学研究、莎士比亚与流行音乐研究、莎士比亚与青年文化研究、莎士比亚与新媒体研究等,国内莎士比亚研究鲜少涉及。这对国内学界引介西方莎士比亚研究新成果、呈现西方莎士比亚研究新动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首先介绍研究对象,界定研究范围,并陈述研究的缘由、研究目的、学术价值与创新。本着梳理与研究国内不曾涉及或有所涉及但未深入研究的新材料与新方法这一研究宗旨,绪论通过比较英语世界与国内莎士比亚相关议题研究,肯定国内研究的价值与贡献,指出其未涉足的研究视域,初步呈现英语世界之“新”,最后指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作家生平研究”:之所以要进行作家生平研究,原因有二。其一,作家的生平关乎作家进行创作时的价值选择与风格偏好,而对作家生平进行研究则有助于准确而深入地把握作品;其二,现存莎士比亚生平记录较为匮乏,这为莎士比亚身份及莎剧带来种种谜团,吸引了众多莎学学者的关注。研究莎士比亚生平有助于解答种种莎士比亚问题。目前,国内莎士比亚生平研究基本遵循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平叙事。相较之下,英语世界的研究视野丰富,或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其妻子,或研究其朋友与家庭关系,或以微观史学观审视某一时间段、某一时间节点的莎士比亚,或基于虚构日记进行生平研究等,均为国内莎士比亚生平研究所不曾涉及的研究视角。
第二章“作品版权与作者归属研究”:从内在逻辑关系来看,第二章实则是第一章的延续与推进。英语世界有关莎士比亚的生平研究远远不止第一章所探讨的内容,还包括由莎士比亚生平所引起的莎士比亚问题(Shakespeare problem)、莎士比亚戏剧版权问题、作者归属问题(authorship attribution)、“莎士比亚之谜”(Shakespeare myth)。而以上问题往往是英语世界莎学学者在进行莎士比亚生平研究时所不可回避的话题与试图解决的难题。因此,第二章延续第一章的生平研究,深入挖掘英语世界有关莎剧作者归属问题、莎士比亚之谜与戏剧版权问题的研究。尽管国内对以上问题有所涉及,但主要集中在莎剧版本这一问题上,鲜少探讨作者归属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在英语世界早已形成多个派别,例如,“反莎士比亚派”(anti-Shakespeareana),或称为“反斯特拉特福德派”(anti-Stratfordian),“莎士比亚派”(Shakespearites),“瓦解派”(Disintegrators)、“牛津派”(Oxfordians),“莎士比亚作者联盟派”(the Shakespeare Authorship Coalition)等。有关莎剧作者归属问题的探讨在英语世界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性可见一斑。本章从西方莎学著名的“培根—莎士比亚”争论切入,梳理了莎剧版权与作者归属问题的源起,并从不同视域进行审视,分析编辑和演员对莎剧版权的拥有权等。本章指出,尽管该问题从始至终未得到有效回答,但莎剧作者归属问题从吸引众多学者力求回答的问题本身,发展至一个派生出诸多学术话题的主题,始终在英语世界莎学界充满学术吸引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莎学学者进行研究,并在不同时空、语境和文化中产生新的学术话题。
第三章“莎士比亚作品研究”:在前两章讨论莎士比亚生平、作者归属、戏剧版权的基础之上,本章以《哈姆雷特》与《威尼斯商人》为例,审视英语世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研究情况。英语世界莎士比亚作品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在此无法一一考察,仅选择两部具有代表性且在中西学界皆备受关注的戏剧来研究。《哈姆雷特》一剧不仅是国内莎剧研究中研究最多的一部作品,更被西方学者视为文学经典的中心。而《威尼斯商人》不仅广受英语世界关注,同时亦为国内学界关注最多的莎士比亚喜剧。故而此章选择这两部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研究情况为考察对象。国内有关《哈姆雷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物性格分析、人文主义、复仇、延宕等传统问题以及隐喻、疯癫等后现代概念之上。英语世界有关此剧的研究除上述视角外,还有诸多视角国内学界尚未涉及,比如《哈姆雷特》版本、文本历史、手稿及传播问题,《哈姆雷特》文本内容研究中的虚构性研究、自我争论研究、现代呈现研究、“鬼魂”研究,以及颇为突出的“To Be or Not To Be”专题研究等。英语世界有关《威尼斯商人》的研究,除国内较为关注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矛盾外,还从挪用理论、交换理论等视角进行解析,同样值得关注。
第四章“莎士比亚的大众传播与接受”:本章从作品研究转向莎士比亚的大众传播。本章并未研究国内时常关注的莎士比亚与电影等大众文化研究,而是探究目前国内尚未涉及的领域:莎士比亚与流行音乐的研究、莎士比亚与青年文化的研究。本章梳理并评述了英语世界莎士比亚与流行音乐、青年文化的研究,探讨莎士比亚如何与作为青年文化元素之一的流行音乐进行联系并生发新内涵,分析莎士比亚在青年文化中的呈现方式与意义。因此,诸如莎士比亚与嘻哈乐、说唱乐、爵士乐、乡村音乐、摇滚乐、朋克等流行音乐体裁之间的借用关系,以及莎士比亚与动作人偶、玩具剧院、青少年电影、漫画与图画小说等青年文化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均在本章的考察范围之内。本章指出,流行音乐、青年文化通过借用代表精英文化与高雅艺术的莎士比亚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通过传统来反传统。尽管在与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进行联结时存在将莎士比亚商品化的潜在危险,但将传统介入后现代大众文化的这一实践使莎士比亚的经典性通过大众文化得以延续。
结语回到“莎士比亚”这一指称本身的意义之上,回顾整个研究。结论部分以后现代特征来概括当前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倾向。这种后现代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基于对莎士比亚权威性与主体性消解的生平研究、作者归属问题研究与莎剧版权研究;其二,打破传统与后现代的对立局面,将传统介入后现代进行莎士比亚与流行音乐、青年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