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诗学关键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史诗[1]

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史诗”是一个译自西方的概念。这一概念历经诸多嬗变,其内涵变迁与现实存在的史诗样态有重要的关联,反映了整个东西方学界史诗观念和史诗研究范式的演进与转换,也间接地对史诗的调查、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产生着重大影响。

国内学界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史诗”概念进行界定:首先,从文学文本的角度看,史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韵文记叙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民族迁徙、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具有宏伟性和神圣性。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史诗”从作为体裁的概念,发展成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术语,用于指称从修辞角度对于某种历史叙事风格的概括,是一种意义的借用和比喻,准确地说,指的是具有“史诗性”的小说。如卢卡契曾称托尔斯泰的小说为“真正的史诗”[2]。在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界,文学批评家常用“史诗”一词来描述特定类型的长篇小说。如冯雪峰1954年评论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够得上称它为所描写的这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有名的英雄战争的一部史诗的”[3]。又如白烨评论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具有“史诗风格”[4]。这里的“史诗”,意在赞赏小说的“史诗性”,即作品书写纷繁复杂社会与时代的历史性以及作者超越自身对历史规律性的捕捉、挖掘与反思。最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口头诗学的译介,中国史诗研究界开始从口头诗学视域观照史诗,将之视为一种口传形态的叙事传统和动态民俗生活事象。

综上可以发现,文学理论、民间文学和民族学等诸多学科都对史诗进行过专门讨论。本章追本溯源,最终聚焦作为特定口传叙事传统、动态民俗生活事象的史诗研究,为本书的研究设定边界,同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