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全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中国古代散文的现实价值

中国古代散文是古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散文中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与智慧,它既是以往历史的精神成果,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又是现在人们汲取不尽的精神宝库;既是历史上维系国家、凝聚人心、复兴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又是孕育未来辉煌的精神基础。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中国古代散文,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将从何谈起,我们又何以传承文明,建设强大的国家,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中国古代散文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现实价值。

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文明古国之一,又有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从未中断过的传统文化。人类原生态的“母文化”有七种:埃及文化、苏美尔文化、密诺斯文化、玛雅文化、安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和中国文化,其余六种古老文化,都因外族入侵或外族移入而中绝,唯有中国文化而未中断。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不存在“外族入侵或外族移入”的现象,而是因为中国文化一直以儒学为主干,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一直是以儒学为主体,因而,中国的文化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表现在它具有的强大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与凝聚力。同化力指自身博大精深、体系完整严密,它同时具有吸收、兼容其他文化的能力。外域文化,如佛文化进入中国,只能被中国文化所改造、所吸收,使其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之中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文化的特质不会被佛文化所改变。所以中国文化从古到今,都保持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融合力指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当然,这种融合力也包括吸纳外域文化,融合力使中华文化不断吸收新的养分,永远呈现着勃勃生机。延续力指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历久弥新,发展至今而未中断。凝聚力指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各民族同源、四海之内皆兄弟、大一统的思想,它是促进祖国统一、各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各民族甚至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有一种文化认同感。这是一种几千年来没有中断而且不断积淀、流传下来的文化,其以儒学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始终未变,最鲜明地体现着人的价值观念,至今仍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大影响,对未来还有着难以估量的精神价值。1988年1月,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国际会议,会后发表了一个宣言,宣言中一段话令人震惊:“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当今及未来之价值,由此可以看出。

从西周以来,我国就形成了儒家崇尚的礼乐文化。春秋战国时,儒学成为意识形态中的“显学”,从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大汉帝国开始,我国就确立了儒学的主流意识的地位,这是一种不以宗教信仰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为价值评判的精神体系。正是这种主流意识,造就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人格和仁爱大众、兼济天下的人生价值观,不仅促成大汉帝国的兴盛,还促进了后世中国数次居于世界前列的太平盛世的出现,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指导,成为创造中华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令全世界人民仰慕的中国传统文化,本可成为我们后人复兴中华再创强国的历史经验、文化底蕴及心理素养,但近代以来,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个东方文明大国变成了一穷二白的“东亚病夫”。但仔细想来,穷是事实,“白”却不尽然,因为我们几千年形成的中华文化传统还在,几千年流传的主要经典还在,维系中华文化的根还在,连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的血脉还在。

20世纪初,中国进入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西学大量传入中国并日益繁盛,传统文化受到严厉的批判。帝国列强为了配合其对我国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侵略,极力否认我国传统文化曾为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极力贬损其价值,企图挫伤甚至妄想泯灭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从精神上心理上征服一个民族,就是从否定这一民族的文化开始的。帝国列强的“精神侵略”,使我国一些人产生了民族自卑感,轻率怀疑、自我否定的论调时有泛起,甚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社会潮流。在散文方面,“首先是近百年前那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性影响。‘五四’高扬‘打倒孔家店’‘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口号,气势凌厉的白话、文言之争,几乎斩断了欲使传统古文进行现代转换的一切可能。”[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一度“极左”思潮泛滥,将人类创造的绝大部分文化成果视为“封、资、修的货色”而给予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封建文化”同样属于否定之列。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更是遭到灭顶劫难,大量的古籍经典因破除“四旧”而惨遭涂炭。新时期以来,拨乱反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历史发展时有曲折,80年代,随着打开国门,实行开放政策,一股否定传统文化、鼓吹全盘西化的思潮又一次泛起。1986年刘晓波发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早该后继无人了》,坦言自己就是一个“挖祖坟的人”,希望中国今后“三百年为殖民地”,对传统文化极尽亵渎之能事,竭力吹捧西方文化,鼓吹用西方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这种鼓吹在经过“文革”沉痛反思的中国人面前,并未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使中国人清晰地看到这种“汉奸文化”的险恶用心,但毕竟反映了百年以来自我彻底、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想仍远未根除。

帝国列强的“精神侵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中国人所产生的民族自卑感。帝国列强竭力贬低中华文化,这是出于“精神侵略”的目的,从认识上说,他们未必认识不到中华文化的价值,不然的话,他们怎会对中国文化遗产视之如无价之宝,垂涎三尺,觊觎已久,随着军事侵略,大肆掠夺,运不回去的就焚烧毁坏。例如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了包括《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在内的清宫廷收藏的古籍与文物。此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洞内的大量文献文物又陆续被帝国列强的“探险队”几乎掠夺一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国外47 个国家的200 多个博物馆中,就有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其中就有大量的古籍,从反面也可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当然,除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汉奸之外,一般人的民族自卑感与帝国列强的精神侵略,虽然都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自卑的中国人中有许多是从列强的坚船利炮中看到了中西方国力的差距,在对西方现代文明顶礼膜拜之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忏悔与鞭挞,甚至把中国的贫弱落后全归于传统文化所致。这种民族自卑也正好顺应了当时“西学东渐”的潮流,他们欢呼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科学的新观念的涌入,决心以洗心革面来“全盘西化”,这固然有历史进步的一面,打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长期禁锢与封闭,吸纳了西方的某些先进文明,但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就是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做了不切实际的过分的否定。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学界一些学者又无条件地疑古,轻率地怀疑甚至否定中国悠久的文明。之所以说这种自我否定民族文化比帝国列强文化侵略还要可怕,就是因为这种思潮长期存在,至今还给我们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在现实中,它有时与西方腐朽精神渗透相呼应,演变为思想混乱、政治动乱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骄人的盛世,它当时不仅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世界范围内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显然起了盛世的精神支撑作用,对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不能正确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不能正确地评价中华民族;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否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创造,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因漠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弱化了民族意识的民族,有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但它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精神是鲜活的,它的价值是永恒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核心是“仁”,提倡“和为贵”,在政治上,具体体现为以“仁”与“和”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国与国之间和睦,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它关注的重点是社会、民生,这恰是建立和谐社会、稳定社会秩序、和平共处建设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精神指导,也是治疗在商品经济体制中一些人只顾个人物质追求,而精神信仰空虚、漠视社会及他人利益弊病的良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国学热”,经久不衰,呼唤中国传统文化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不仅满足了人们文化“寻根”的欲望,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渴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现代社会价值失范的现象进行了拨乱反正,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资源。人们不仅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作用,还认识到了它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代与具体的时空中,有着它的历史价值,也有着它的历史局限性。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精神成果,它必然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本身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关键是我们能否用当代的认识来鉴别这些精华与糟粕。不可轻易地将精华视为糟粕,当然也不可迎合低俗将糟粕视为精华,在现实与传统的结合上,去认真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局限。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而且其精华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它可以跨越历史而转化为当代需要的精神资源。在当今,即使中国和西方的现代先进的科学思想及文化学术和谐共融,并成为人们的主导意识,但也丝毫不减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智慧的总结,是中国人感情的流露,是中国人心灵的阐释,比起西方文化来,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即使对于有语言隔阂的当代中国人来说,仍然更乐于与易于为他们所接受。从未中断的中国传统文化,使自己本身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也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可与仰慕。它还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它的长期发展中,吸收了其他国家、民族的多种文化精华,它本身对其他国家、民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乃至形成了一个超越国界的“汉文化圈”。随着国力的强大,各国更加关注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过去曾有过“西学东渐”的浪潮,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而兴起,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今,正悄然出现“东学西传”的现象,世界各地纷纷设立“孔子学院”便是有力的证明,这是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之后的自觉行为。在“东学西传”中,将中国古代散文精品进行准确的翻译与阐释并介绍给各国人民,这是我们中国学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是其经济发展的精神先导,文化是其强国的实力之一,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都需要洁净、高尚、美好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对塑造完美的人格,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增长人们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意义重大。即便顺利地完成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对接,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仍可以不断地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利用的精神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曾在历史上是创建封建盛世的强大精神动力,它的优秀遗产也可以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充满信心地去创建社会主义的盛世。

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与传承,离不开它的载体,中国古代散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之一,它的现实价值就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之中。


[1]转引自任德山、邢群麟《〈论语〉的智慧大全集·前言》,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2]王水照:《序》,见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修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