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综述
新时期,随着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的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主要任务,这场变革给农村带来空前的冲击,农民的生活、思想、感情等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对外交往的增加,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民思想的变化更为引人关注,乡村城市化和农民意识的现代化成为乡村发展的显著特征。由于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以乡村城市化为导向的乡村现代化之路,乡村越来越显示出与城市一体化的趋势,这就更强化了农民现代化的意味。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现代化就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人的现代化的根本是其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因此,农民意识的现代转型对于农民现代化便具有了决定性意义。
一 研究现状和选题依据
目前,关于新时期小说中农民现代化叙事研究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农民、现代、新时期为主题检索,有100篇左右,有关专著也极少。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农民形象、农民精神和农民现代性等方面,关于或涉及新时期农民现代化的著作主要集中于“史”的论述和相关主题的研究,将农民意识现代转型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极少。涉及新时期农民现代化的主要文献有:
韩文淑《新世纪中国乡村叙事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梳理了20世纪乡村叙事创作及研究状况,立足于新世纪乡村叙事的整体,全面梳理、分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叙事的文本特征、价值维度、审美新变、修辞特征,从农民主体现代化主题、乡村主体表征问题、乡村叙事艺术特征问题等三个方面详细解读新世纪乡村叙事呈现出的状貌。吴高泉《乡土叙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中“关于农民”的话语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通过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关于农民的观念史在文学话语中的表达,揭示“关于农民”的话语的成因、结果及表现,并以此为契机思考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张柱林《一体化时代的文学想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认为路遥、陈应松、阎连科、王安忆等作家对城乡一体化的追求,显示出他们对城乡差异不平等的思索和试验。闫韶瑜《新时期农民形象与现代性想象》(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以“农民进城”的典型文本为研究中心,考察农民在城市里的文化心理等冲突,研究作家与意识形态以及现代性的关系。
以上成果虽然表现了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但大多集中于某一方面,并且关注的重心是叙事,对农民现代化的直接关注较少。其他与本书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农民形象分析,主要有:谷显明《现代化语境下农民进城的艰难历程》(《文史博览》,2010年第3期),将农民进城作为农民走向现代化的表现之一,以《人生》《城的灯》《泥鳅》中的高加林、冯家昌、国瑞等的进城经历及其城市生活经历作为考察对象,论述农民被城市接受的艰难。刘艳晓《新时期乡土小说中传统型农民形象的嬗变》(《文学自由谈》,2009年10月上半月)认为,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中传统农民形象嬗变的背后深孕着社会时代文化思潮与作家文化立场的变迁,通过政治反思时期、文化反思时期和多元文化语境时期传统型农民的变迁,揭示出农民的性格特点和文化心理以及作家创作立场的转变。
苦难叙事,主要有:刘旭《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裂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对底层叙事进行了梳理,认为底层叙述揭示了底层生活的现状,但由于作家与底层之间的隔膜,使底层生活与作家话语之间产生裂隙。作为底层的主要构成部分,农民也自然地成为分析的对象,生存、婚姻等是他们苦难的表现形式。张宏《新时期小说中的苦难叙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以张贤亮、张承志、张炜、史铁生为例,对新时期小说的苦难叙事进行研究,探寻苦难叙事折射出来的含混、暧昧、复杂和变迁的时代特征,揭示出随着时代发展,苦难的原因和背景由政治层面转向经济和文化层面,作品表现得更多的是对作家个人经历及其思想在文学中的投射,农民书写沦为论述的工具。
农民精神分析,主要有:陈昭明《论新时期乡土小说关于国民性批判的新探索》(《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将新时期乡土小说对国民性的批判与五四时期对国民性的批判进行对比,指出新时期乡土作家对国民性的揭示和批判立足生活,立足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及其对现代化的制约。陆艳《都市迷宫与乡村怀念——新时期文学中的东西方遭遇》(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认为,在特殊的历史情境里,在东西方遭遇的复杂情绪中,文学成为重要表达途径。乡土意识不仅是对失落故园的挽歌,也是一种重建的策略。
农民文化分析,主要有:赵园《地之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对知识者与乡村、农民间的联系及这种联系在作品中的呈现进行了梳理,从作家经历和心理切入对农民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周水涛《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对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梳理,对其静态构成和动态建构方式(如文化批判、文化探寻、文化展示等)与凝聚过程进行探讨,不过论文注重的是对作家文化心理的分析,以作品中的农民文化反思作家心理,而不是对农民生存及精神的探索。
农村农民命运探索,主要有:陈国和《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以贾平凹、阎连科、陈应松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以贾平凹、阎连科、陈应松三位作家为例,从乡村生态、政治和寓言等层面概括乡村小说的当代性特点,该书认为,由于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和乡村生态等方面的不同,20世纪90年代的乡村生活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显示出巨大差异。对农村农民未来的探讨成为其论述的重要维度。
以上研究成果,虽然与本书的论题有着明显的区别,但还是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农民形象的分析,如乡村女性形象、返乡者形象,亲土、离土、守土等形象,展示出农民复杂的生活和思想;苦难叙事、底层叙事等梳理了农民的真实处境和思想状况;大量的作家作品论以及地域论的期刊文章和学位论文,展示出农民多样的生存状态;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研究为研究农民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嬗变提供了资源。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参考。这里特别要提到丁帆等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尽管该书是从风俗画、风景画、风情画等方面对当代乡土小说进行分析,但其关于乡土小说及乡土作家的分析为研究新时期农民生活和精神的变化提供了借鉴。贺仲明《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对新文学中的农民形象、思想、心理等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对新文学与农民的关系做了很好的阐释。
以上关于农民形象、精神、苦难、底层、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展示出新时期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各个方面的变化。但普遍的问题是,其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尤其是这些研究都是将叙事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没有将叙事中的农民作为主体放置在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研究,更没有将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
进入新时期之后,农民的生产、生活及精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示出向现代的转型。社会学对农民现代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相对于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已经被远远地抛在后面,这对一直以敏感的触角把握时代脉搏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另外,相对于农民对乡村现代化的探索尤其是对现代农业的探索及其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转变,不只是文学研究甚至文学创作都显示出滞后,由此,对农民意识现代转型的论述不但可以丰富本领域的研究,而且可以推动相关文学的创作。
本书将新时期小说中的农民作为研究对象,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线索,从土地意识、身份定位、伦理困惑、科学意识、消费观念等五个方面分析农民意识的现代转型,揭示农民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并由此反思乡村现代化之路。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书将新时期小说中的农民作为研究对象,对新时期小说中农民意识的嬗变进行细致梳理和分析。所谓农民意识的现代嬗变,主要是指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农民的意识逐渐体现出现代特征。在农民意识的嬗变过程中,土地意识、身份意识、伦理意识、科学意识、消费意识等构成了主要内容。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民依土而生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甚至可以说,土地意识构成了他们思想的核心,成为其小农意识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变化,其思想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同时,农民思想的转变也影响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从而显示出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现代嬗变。因此,对农民意识的考察更能显示农民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性是一个混沌、复杂的概念,就如卡林内斯库所说:“从波德莱尔到本雅明乃至以后,现代性概念显示出了容纳任何一种对现时及其意义的哲学解释的能力,无论这种解释是美学、道德、科学、技术的,还是更广义的历史—社会的,也无论它是积极的(现代性是好的,合乎愿望的)还是消极的(现代性是创伤的或‘悲剧’性的,必须被忘记或被超越)。”[16]现代性本身的复杂使乡村现代化显示出复杂,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来说,现代化更是呈现出复杂性和暧昧性,甚至有人提出“中国式资本主义”模式的概念。[17]因为现代性的复杂性和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关于农民现代化的理解呈现出复杂性和多义性。汪晖认为,“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极端“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思想和社会实践,[18]在当时被赋予主人翁地位的农民无疑充当了现代性主体的角色。但物质贫困的现实和封建思想影响下农民的愚昧和狂热,又与所谓的现代性发生了抵牾,从而使现代性显示出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国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使“文化大革命”成为封建、愚昧、贫困和落后的象征,这也是新时期农民现代化的起点。在混沌、暧昧的现代性概念中,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占据着核心地位,构成了现代性的根本特征。卡林内斯库在研究现代性时区分了两种剧烈冲突的现代性:“一方面是社会领域中的现代性,源于工业与科学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在西欧的胜利;另一方面是本质上属论战式的美学现代性,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波德莱尔。”[19]在农民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是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是他们的意识嬗变,卡林内斯库所说的两种现代性正适用于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两种转变。历史上,尽管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真正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其思想的真正影响,显然是进入新时期之后。无论从量的方面还是质的方面,新时期都是农民现代化表现最为显著的阶段。因此,本书选取新时期小说中农民意识的现代转型更具说服力。
哈贝马斯曾将“自由”概括为现代性的主要特征:“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挑战。从实证的观点看,这一时代深深地打上个人自由的烙印,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科学的自由,作为自我决定的自由,还有作为自我实现的自由。”[20]进入新时期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影响,农民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自由成为他们的渴求,乡村经济发展和日益频繁的城乡交流则为他们追求自由创造了条件。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土地意识、身份意识、伦理意识、科学意识和消费观念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示出与城市趋同的特征,呈现出农民意识的现代转型。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城乡一体化成为乡村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农村城市化成为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在此情况下,农民现代化过程就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农民市民化进程,农民逐渐剥离身上的小农意识形成市民意识的过程就成为农民意识现代转型的具体表现,追求城市生活是农民形成现代意识的主要途径,也成为农民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由此,对农民意识嬗变的研究不仅可以梳理农民的现代化进程,还可以探究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并由此呈现乡村现代化的进程。
本书力图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线索,梳理农民意识的现代转型,探究农民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并对乡村现代化进行反思。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拟运用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理论,采取文本细读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农民的土地意识、身份定位、伦理困惑、科学意识、消费观念等五个方面,对新时期小说中农民意识的现代转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兼对乡村现代化进行反思。
[1].[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3].程光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
[4].包产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联产计酬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探索、实践、推广等阶段,为行文方便,本书一律称为包产制。
[5].[美]罗丽莎:《另类的现代性》,黄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6].贺仲明:《中国心像:二十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7].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8—39页。
[8].[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43页。
[9].陈应松:《归来·人瑞》,《上海文学》2005年第1期。
[10].[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韩炯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164页。
[11].旷新年:《现代文学与现代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12].陈思和、王晓明等:《〈泥鳅〉:当代人道精神的体现》,《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
[13].[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页。
[14].叶君:《生活在别处——论乡村家园想象的生成》,《求是学刊》2008年第4期。
[15].孙立平:《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16].[美]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41页。
[17].[美]阿里夫·德里克:《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王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277页。
[18].吴雪丽:《“现代性”视野下的苦难叙事》,《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19].[美]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43页。
[20].[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段怀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