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70年代知识民间的文化密码似乎很难破译,它看似充满荒芜感,又潜隐着觉醒者的秘密,它既让人感到压抑,又让人感到悸动,它在逆流中奔突,又在顺流中搁浅,无论是跨越它到达的80年代,还是飞速而至的新世纪,我们都没能用心思考它的存在。这里我们引用一段亲历者的话,来作为我们开启20世纪70年代研究的起点。
“无疑,八十年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时代,因为变革的快感几乎覆盖了那十年的每一天。但八十年代毕竟是从七十年代走来的,对于那个前十年,人们往往简单地把其归纳进‘文革’的历史,色彩自然是黑暗的,好像那只是一个政治权力争斗的年代。但是,在我的回忆里,那个年代要复杂得多。还在1967年‘破四旧’的暴力运动未完结之时,‘文革’前出版的那些抒情流行歌曲,已经开始在‘老兵’(老红卫兵)们的室内悠扬地飘荡了;‘文革’前的印刷读物,虽然受到‘焚书’的命运,但一直在民间被大量地保持和大规模地流传——无数的碎片重新汇集起来变成一条波涛滚滚的心灵暗河,在千万的青年人心中演绎着文学光辉中的爱情和命运,同时也映照着黑暗却并非虚无的生活。‘罗亭’‘安娜卡列尼娜’‘奥勃洛摩夫’‘于连’这些人物形象,仍然像鲜血一样在那一带年轻人身体里涓涓流淌和活跃,积蓄着他们迟早一定会爆发的青春力量。也正是这些能量的积蓄,才让1976年伟大的‘四五运动’在广场上悲壮地演出,才导致八十年代初的思想启蒙运动井喷式的爆发,让八十年代初那场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有历史的依托。所以,我们回望令人动情的八十年代,不能不回溯七十年代黎明前暗流涌动的阵痛。因为,一切历史都有其成因。历史也从未间断。”[20]
(原载《文艺争鸣》2012年第12期)
[1] [美]麦克法奈尔、[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李向前等译,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629页。
[2]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3] 陈丹青:《幸亏年轻——回想七十年代》,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60页。
[4] 李零:《七十年代:我心中的碎片》,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48页。
[5] 张郎郎:《宁静的地平线》,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10页。
[6] 张郎郎:《宁静的地平线》,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12页。
[7] 沈展云:《灰皮书,黄皮书》,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8] 沈展云:《灰皮书,黄皮书》,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9] 张福生:《我了解的“黄皮书”出版始末》,《中华读书报》2006年8月23日第4版。
[10] 魏承恩:《中国知识分子的沉浮》,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11] 葛岩:《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万象》2007年第3期。
[12] 鲍昆:《黎明前的跃动——我看到的七十年代》,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95页。
[13] [美]罗伯特·达恩顿:《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刘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14]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131页。
[15] 南帆:《民间的意义》,《文艺争鸣》1999年第2期。
[16] 陈建华:《梦想与回忆》,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47页。
[17] 陈建华:《梦想与回忆》,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47页。
[18] 陈建华:《梦想与回忆》,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47页。
[19] 唐晓峰:《难忘的1971》,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73页。
[20] 鲍昆:《黎明前的跃动——我看到的七十年代》,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