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节 中国移民迁徙越南的原因
公元968—1945年,越南封建王朝近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移迁越南的情况复杂,原因众多,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以及自然生态等多领域,涉及国家纷争,朝代更迭,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民间交往,族群相聚,友谊交流,亲情团圆及革命相助等多元素。中国移民迁徙越南原因的多样性,是中国人迁徙其他国家罕见的,甚至是唯一的。其具体原因分述如下。
一 谋生而迁,务农务工务渔
中国封建社会,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战乱动荡,海禁实施,吏治腐败,族群冲突,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贫困破产,加上某些地方自然环境生存条件的恶劣、可耕面积减少,天灾连年不断,人口压力增加,迫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地民众,另谋出路,破产农民、失业工人、无业游民和海上渔民,被迫移居越南谋生,或从海上搭船南下,或以陆路方式越过中越边境进入越南。清代,广西农民移居越南开荒的日益增多,经过多代人的辛勤劳动,开荒出大片良田。艾人(汉族客家人)原先居住在中国广东省防城县(今属广西),现在集中居住在广宁省芒街、广河、先安和河北、北太、高谅等地。廉州人(汉人)原先他们居住在中国广东(今属广西)的廉州钦州,清代迁入越南,居住在广宁省芒街等地。300年前,有讲山瑶话的中国农民移居越南广宁省。清代,有数以万计的汉族穷苦农民,相继移居越南广宁省各地,集中在芒街、广河、先安、锦普等县。
工人移民:公元13世纪开始,越南北部的兴化、宣光、太原、谅山等地,先后发现丰富矿藏,18世纪以后,地处中越边境越方一侧的矿区,便于就近招募中国工人,中国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福建等地,许多人前往越南北方矿区,当矿工和技术人员。有的地方中国矿工多达万人之众。史书记载称:“自场厂盛开,监当官多集清人采之。于是一厂佣夫至以万计。”[47]鸿基煤矿,公元1886年由法国东京煤矿公司垄断,但其劳动力和技术力量的大多数还是华侨,共有23万名华侨工人在这里从事采矿。“乾隆四十年(1775)三月十七日,安南国王咨文:兹有本国送星厂在太原通州出产银矿,召商开采……送星厂聚五千余众自应押令回籍……至册开厂之人籍隶广西、江西、湖南、福建各省。”晚清时期,1897年前后,董福伦(广东东兴人)在越南芒街开办了第一个碗厂。此后,一些华侨陆续办了其他碗厂,雇用博白合浦的高德、小江等地技术工人和廉江、钦州、防城、东兴等地的工人。
海上华人移民:疍人渔民居住在沿海及广宁省姑苏、新海海防的吉婆、白龙尾等海岛上。他们自称其祖籍在广东广西沿海地区,一部分疍民是清代末年迁入越南。
二 投亲婚嫁
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长期保留族内通婚、女不外嫁的习惯。在中越跨境民族之间,同族中通婚现象历来十分普遍,如广西、云南的壮、瑶族,女嫁越南同族之男,男子入赘越南同族之女者甚多。
三 游耕出境
由于中越两国许多地区,山水相连,生态相似,耕作相同,民族相亲。历史上,某些少数民族存在自然流动、择地而居的现象。一些壮、瑶、苗、彝族民众,长期保持“刀耕火种,吃山过山”的习俗,三年一小迁,五年一大迁,持续不断地向南移迁,由于边境管理松弛,直至出境到达越南居住。他们是少数民族习惯性迁徙和生态性移民。
四 经商贸易,定居不归
史书记载,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许多中国商人在越南“已娶番妇,生有子女,与夷人结有姻娅,并庐墓田园,情甘异域”[48]。“内地商民出口贸易并雇工觅食,乐于近便,俱由隘口出入,而若辈在外又多娶有番妇,或留恋不归,或往来之间,夷境己同内地,久无中外之防。”[49]明清时期,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沿海商民,纷纷前往越南南圻,到处都有华人活动踪影,村社铺市,星罗棋布。大约在17世纪50年代,广南会安形成南移明人聚居的特殊村落“明乡社”。陈荆和先生指出:“有不少迹象可令人推想新开地鹿野、柴棍地区,吸引了会安明香社及顺化清河庯之许多华商及华裔,南来经商或从事开拓,及至阮府开设嘉定府,便取其籍贯之明以称新设之社村。”明代中期,广东商人在占城甚为活跃,并影响甚大。占城,中国史籍记作林邑、环王国、占婆、占国,首都新州(今越南义平省东南岸归仁港),是南海贸易的重要交通枢纽。郑和下西洋,曾停泊该地。《瀛涯胜览》云:“(占城)国之东北百里,有一海口,名新州港,岸有一石塔为记,诸处船只到此舣泊登岸。”公元20世纪20—30年代,广西钦州、南宁、玉林、梧州等地,一些商人到越南海防、西贡等地经商贸易,后来定居成为华侨。
五 征战未归
历史上,中国封建王朝与越南当局发生过战争,这些战争有的是反击越南对我边境的侵扰,有的是干涉越南的内政。在战后,有时越方没有把战俘全部遣返;有的由于明军士官失散、被俘、逃遁、羁留未归;还有一些官吏家属,随征的后勤人员以及向导、民夫、工匠、农民、商民等,在明军撤退时,未能返回,而滞留定居在越南。这些人在越南定居后成为华侨华人。“明成祖曾调兵员80万人入越平乱,所到之处,屯户种田,开矿采珠;明宣宗放弃越南,撤军回国,而留在越南的农户、矿工、商人等已在越南成家立业,留而不返。”[50]史书记载:宣德二年(1427)十二月,明宣宗决定放弃交趾,因“敕利以兴灭继绝之意”,“谕通及三司官,尽撤军民北还”。“宣德二年(1427)十二月庚午,凡交趾三司文武官员旗军吏典承差人等及家属,还者八万六干六百四十人,然亦有为黎利闭留而不遣者。”[51]明朝多次调集征讨越南的军队中许多是广西、云南的官兵,而且十分注重招募大量“土兵、狼兵”(实为壮族士兵)。宣德元年(1426)九月,“敕广西总兵官镇远侯顾兴祖于所领官军内调五千人赴交趾,听成山侯王通节制”[52]。弘治九年(1496),两广总督邓廷瓒曾指出:“各卫军士,十亡八九,凡有征调,全恃土兵。”[53]这些史实说明:明朝廷当局对安南用兵,广西地处一线前沿,首当其冲,驻安南军民“闭留”未归者,实属众多。
六 政权更替,流亡越境
历史上在唐宋、宋元、元明、明清、清朝与民国,五次朝代政权更迭之际,都有大批前朝遗臣遗民志士仁人,为逃避新政权统治者的迫害,相继流亡越南,谋生立业。因改朝换代,旧朝一些臣民而避居他国,这不仅是移迁的原因之一,而且成为一条普遍的规律。史书记载:“诸文武臣流离海外,或仕占城,或婿交趾,或别流远国。”[54]“宝符二年(1274)冬十月,宋人来附。先是,宋国偏居江南,元人往往侵伐,至是,以海船三十艘装载财物及妻子,浮海来萝葛原。至十二月引赴京,安置于街媾坊。”[55]
公元1391—1412年,即明洪武二十四年至永乐十年的21年间,广西合浦等沿海的人民为逃避战乱,有8000多人迁居安南。最引为关注的一次是,明朝末年,龙门、高雷廉两处总兵杨彦迪、陈上川,“义不事清”,率兵3000余人,集团移民至越南。《大南实录》前编卷五记载:“己未,三十一年(1679)春正月,故明将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高雷廉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率兵三千余人,战船五十余艘,投思容沱囊(加水傍)海口(顺化附近的两个海港)。自陈以明国逋臣,义不事清,故来,愿为臣仆。”
七 被越掳掠,沦为劳工
越南封建王朝多次派兵入侵中国,用武力裹胁掳掠大批兵民出境至越南。主要集中在越南李朝期间,其后是陈朝、后黎朝。仅在广西掳掠规模较大的就有十多次,规模小的达数十次,其掳掠裹胁人数成千上万。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交趾侵桂,七八万广西人(包括妇女儿童)从邕州、钦州被掳掠出境。绝大多数被迫留在越南沦为奴隶、苦工、工匠及农民,日后成为华侨华人。
八 边界划定,民随地走
宋朝皇帝以广源(今越南高平省)偏远难守,将广源州赐予安南,当地大批壮族居民亦归入越方户口。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中法战争后,两国签订《天津条约》规定,以北仑江为界,将江南的中国领土划归越南管辖,原居住在海宁的成千上万中国人,随地而划归越南。
九 反抗失败,避居境外
中国历史上,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爆发了许多次反对封建朝廷的起义斗争,每当被镇压失败后,起义人员和支持民众,为了逃避朝廷军事镇压或政治报复,而迁往越南定居。公元1851年,太平军在广西桂平金田起义,初期约2万人,其中壮族占1/4,在起义失败后一些革命者避难越南。19世纪期间,一些讲客家话的汉人,从广西的钦州、廉州、防城、灵山一带先后移居越南海宁省,其中一些人,因参加太平军起义失败,遭到清政府的镇压和驱逐,被迫迁到海宁地区。公元1867年,刘永福率黑旗军300人,进入越南,曾多次派人回广西招募新兵,在钦州、防城、龙州、靖西、宁明、上思、博白等地的汉、壮、瑶、苗族群众,纷纷应招赴越。越南河宣省一部分岱人,就是黑旗军中壮族士兵的后裔。公元1885年8月,刘永福奉命率3000余人回到国内,而留居越南的黑旗军余部及其家属,有万人之众。公元1929—1930年,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桂系当局调集大批兵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围剿。左右江起义失败后,一些战士和家属(主要是壮、瑶等少数民族)转迁越南,避难谋生。1930年,红八军在龙州起义,失败后,许多战士及其家属,出走越南。周雄(连长)带领周绍轩等20多人;黎寒(连长)带领黎伟振等30多人,分别迁居越南河北、太原﹑老街等地。公元1933年,广西当局针对桂北瑶民起义,以4万多兵力进剿,历时40天。瑶民“死者数千以上,其逃匿深山,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起义失败之后,广西的瑶、壮、苗等少数民族群众纷纷迁居越南。宁明、龙州、大新、防城等地,有数万壮族居民迁居越南。据中外学者考证,现定居在越南、老挝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苗族,大多是在清代“雍乾、乾嘉和咸同”三次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从贵州、广西、云南迁去的。清初,苗族分两路迁入越南的同文县和老街省北河县;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又有一万多苗族从贵州、云南和广西迁入老街、河江、安沛等地。
十 政治迫害,避居越南
历史上,新的政权统治者,往往对前朝官民进行迫害和镇压,许多志士义民带领家属及邻居乡亲,逃往越南。元代入居安南、占城的中国人很多。公元19世纪,“太平国一亡,广西人民蒙上附逆罪名,而惨受株连者甚众,稍有嫌疑,施用专制时代的刑法,全家抄斩。在求生欲念超于一切的当儿,不得不铤而走险,弃投异国”[56]。当时,许多太平军战士和支持拥护的民众,纷纷从广西边境逃往越南。清光绪末年,广西各地爆发了天地会领导的反清大起义,王和顺所部3000人战败后,退入十万大山坚持斗争,后来,王和顺又带领一些人逃往越南侨居西贡。黄守忠,广西思州(今宁明县)北江人,加入农民起义军,为了避开清朝官军和地主武装的捕杀,他带领800名多受苦受难的贫苦农民起义队伍,从广西转移到越南。1864年之前,广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吴鲲,因粮食不继,率党五六千人进入越南,这支队伍就是后来的黄崇英在越南率领的黄旗军。公元18世纪初,清朝末期,孙中山在广西、云南边境发动4次武装起义,遭到失败之后,为逃避政治迫害,上万革命志士流亡到越南等国。公元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桂系当局在广西清党反共,破坏中共地下组织,搜捕迫害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中共北海市领导人被杀害,同情和支持革命的渔民和百姓被迫逃到越南姑苏、青仑、吉婆等地定居谋生。
十一 民族压迫,逃避征剿
为反抗封建朝廷的民族压迫和歧视,逃避战乱和镇压,广西瑶族、壮族及贵州、云南苗族,先后多次起兵,遭到残酷征剿镇压,失败后逃往越南。宋朝,侬智高反叛失败后,众多壮族(侬人)民众逃往越南,据《马关县志》(民国)载:“侬人系出僮人,宋时,僮人首领侬智高据邕州叛,狄青讨平之,智高部众多溃入滇边,遂聚族而居……”当时,许多壮族侬氏民众,因惧怕宋朝官军杀戮追剿,纷纷迁入越南。明朝时期,广西的少数民族,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其中府江、大藤峡、马平、八寨、古田等大规模农民起义,持续时间长,波及地域广,遭到的武力镇压,最为疯狂、最为残酷。据史籍记载不完全统计,上述广西五次少数民族起义中,被明军屠杀的起义者及其家属,达5万—6万人。影响到广西的全境,特别是事发于广西核心腹地,导致广西社会残破,经济衰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恶化,广西的许多壮、瑶、苗族民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直至背井离乡,迁徙到越南。
十二 “属明”结束,滞留不返
公元1407—1427年,越南短暂“属明时期”,历时二十年。当时,明王朝廷,不仅派有数十万大军驻越,还有大批文武官吏前往越南,加强统治,实施管辖。随之,还有许多家属以及百姓(劳工、商人、工匠、农民等)移居越南,谋生立业。到了明宣德年间,放弃越南,撤军而回。明朝军政撤离越南时,许多民众留越不返,其中有一些是广西、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后来成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
十三 海贼掳掠,卖身越南
海南的州、县志记载这方面的史料较多。《儋州志》载,隆庆六年(1572)“白沙叛兵陈六等数百人寇儋耳,……掳男妇百余人至新英港登舟入海”。被掳去者绝大多数是穷苦人家,根本无钱赎回,只有被卖到海外当苦力,其中不少人被卖到距海南最近的越南。《崖州志》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贼何乔、林容等复犯崖州,突击大疍港,远近骚动。复攻抢驾村,杀伤甚众,掳数十人去”。《琼山县志》载:隆庆元年(1567年)十二月,“海贼曾一本,驾巨舰突入白沙(今属海口),劫推官郑廷璋家及颜卢、颜浓等村,掳千余人,五十里内,焚掠无余。”隆庆三年(1569)闰六月,“贼林容、曾一本等,大劫东岸(今琼山灵山、东营一带)涌潭村……遂掠教官谢忠,生员林成、谢有坦等涌潭、陈村男妇二百余人去”。隆庆五年(1571)二月,“贼大至,掠白沙、铺前百余人去”。
十四 人口贩卖,沦为苦力家奴
从唐宋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主要发生在中越边境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民众被贩卖到越南北方,沦为开采金银铜锡矿的苦力,或成为统治者富人的家奴。《岭外代答》卷七记载:宋朝时“邕州溪洞及安南境皆有金坑,其所产多于诸郡。邕管永安州与交趾一水之隔尔,鹅鸭之属至交趾水滨游食而归者,遗粪类得金,在吾境水滨则无矣。……交趾金坑之利,遂买吾民为奴”。《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四七载,监察御史大夫广南东西路宣谕明橐言:“访闻邕州之地,南邻交趾。其左右江州峒五镇寨诸坑场,多有无赖之徒,略卖人口,贩入交趾……若不申严禁止,其害非轻。”广西、云南边境地区乃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历史上长期处于土官统治状态,加之偏僻、贫困、山区、闭塞和落后,对中央统治中心而言,实属鞭长莫及,但是,许多县峒却与越南相邻,大小通道甚多,成为人口贩卖方便之地。以至出现“岁下数百千人”。
十五 殖民开发,充当劳工
公元1884年,法国侵略军占领越南领土,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殖民者开矿山、修铁路,掠夺越南资源,采取免税等多种优待手段,吸引中国劳力到越南。导致越南的华人,由公元19世纪中叶移居12万人,增至1921年的19万人,1931年的26万人。
十六 逃避征兵,迁居境外
民国时期桂系当局,于1932年提出“三自”(自卫、自治、自给)、“三寓”(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政策。后来又推行“一甲一兵一枪”运动。广西当时有2.4万个村街,每村街以十甲计,就可征集壮丁24万人。[57]引发了广西百姓逃避征兵之潮。许多汉、壮、瑶族青壮年出走越南。民国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北海、合浦、钦州一带青壮年,为逃避征兵而出国的有3万—4万人。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防城、钦州、陆川、博白、上思和北海等地,有400多人从边境口岸去越南。例如中国广西龙州金龙乡的其逐村,在民国时期为了逃避国民党政府的抓兵拉夫,有一部分壮族就搬到越南建村居住。[58]
十七 自然灾害,迁居越南
主要是水灾、旱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被迫向越南移迁。例如,广西发生的旱灾,15世纪20次,19世纪增至70次;水灾则由15世纪的22次,增加到19世纪的69次。史书记载,公元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广西龙州地区(壮族)大旱,“人民饥饿,死者无数”。[59]公元1923年,夙山大水灾,次年遭虫灾,造成1925年大饥荒,百姓或逃亡,或剥树皮充饥,病死、饿死者难以统计。[60]历史上广西少数民族因自然灾害而迁居越南者甚多。大瑶山发现的《交趾曲》(越南瑶族写回家乡亲友的信曲)声称:“大朝午未年间着水荡(水灾)”“申酉年间天大旱”“大朝申酉年间出贼盗”“坐座大朝不安乐”“齐心行到交趾国”。说明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因自然灾害,而迁往越南。海南岛北部,曾发生大地震,迫使大批海南人出洋谋生。据《万历琼州府志》和《琼山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8日)亥时(午夜),琼州北部发生大地震,琼山与文昌交界的沿海地区,有72个村庄的房屋和人畜尽沉没于海底,死伤甚众,余生者生活异常艰难。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琼山演海旧墟村、儒林村的渔民林树华、陈道裨等发起“向洋开拓,去番谋生”。他们乘着小渔船,渡过琼州海峡先到达雷州半岛的海安,再向西沿着海岸线航行到安铺,一边捕鱼一边寻找航道,经过一个多月海上漂流,终于到了安南的芽庄,便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海南最先定居越南的侨民。16世纪,窄裤瑶头人盘德务带领300多人,从海南岛迁到越南。几年后,他回到海南岛,带领一批人,乘坐7艘大船迁居越南,途中遇大风,其中4艘船漂泊到越南芒街,然后转移到越南北部其他山区。
十八 谋划革命,聚集越南
孙中山曾多次到越南,先后历时两年多。当时,国内有一大批革命志士,先后前往越南参加革命组织,从事革命活动,实施中国南方边境反清武装起义。
十九 抗法抗日,支援越南
越南抗法斗争中,许多华侨华人与越南人民并肩战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其中,刘永福率领黑旗军,进入越南,支援越南抗法斗争,战功卓著。抗日时期,广西一大批汉、壮、瑶等族的爱国志士,利用中越边区的特殊环境,移迁去越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武装斗争。1944年,中共宁明爱店特支书记林中到越南,组建“华越青年抗日救国宣传队”,一些从广西迁居越南北江、海防、河内等地的爱国华侨青年,纷纷加入。其后,林中在华侨中心学校,筹建“越南北江省华侨志愿队”,参加的成员有20多人,其中大多是广西人。林富廷(龙州人、壮族),1940年领导组织那岑抗日武装,1944年又在龙州联合一批爱国志士,组建四五百人枪的中越边抗日自卫大队,在中越边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1944年,钦、廉、防的许多爱国青年,参加“钦防华侨抗日游击大队”,移迁到越南境内,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和武装斗争。
二十 日军侵华,逃亡越南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南沿海一些民众到越南避难,人数曾达到10万人以上。日军曾经多次从海上和陆地入侵广西,迫使一些民众逃难求生。公元1940年1月至1945年6月,广西龙津(龙州)3次被日军占领,致使数千名龙津(壮、汉族)难民逃到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