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之美誉,是国内现存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数量多达18000余处,古村镇就是其中一道特殊景观。目前,保存较完善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有40个,包括9个名镇,31个名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有125个,包括28个名镇,97个名村。这些历史文化名村镇大多创建于明清时期,主要分布在山西境内的“三河一关”,具体包括山西中部的汾河流域、晋东南地区的沁河流域、吕梁山区的黄河流域和晋北内外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可以将其概括为“三河一关”古村镇文化景观。作为区域文化的“细胞”,“三河一关”古村镇是山西各区域历史文化的综合载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农耕文明的乡村经济及社会生活。山西古村镇的主要特色及类型见表1。
表1 山西省古村镇特色与类型一览表[32]

续表

续表

山西古村镇文化景观从构成形态、空间布局、风貌特征上看呈现出农耕性、封闭性、防御性的总体特征,但又因“三河一关”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文化亚区的人文习俗、文化背景、民俗信仰也各具特色:汾河中游的大院文化是明清晋商经济生活的缩影,晋南布局规整、雕饰精美的古建筑集中展现了古代积淀深厚的农耕文明;沁河流域的迎神赛社等民间信仰活动是晋东南古上党巫觋文化的延伸;黄河流域古渡文化集中反映了明清发达的水运经济;晋北古边关军事防御性极强的古寨堡保留着众多的边塞风情。与以村落为典型个案进行分篇撰写研究模式不同的是,本项目运用一定的理论研究方法,将“三河一关”整合成一条可以反映山西古村镇形成与发展的线索,抽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20个古村镇作为例证分析穿插其中,以点带线、点线结合,使全书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些古村镇包括:汾河流域的万荣县阎景村、祁县谷恋村、平遥县梁村、介休市张壁村以及灵石县静升村;沁河流域的高平市大周村、阳城县郭峪村和皇城村、沁水县西文兴村、泽州县拦车村;黄河流域山西境内的古村镇有吕梁市临县碛口镇、寨则山村、李家山村,方山县张家塔村,柳林县孟门村;山西境内长城沿线古村镇中的定襄县河边村、代县阳明堡镇、左权县麻田镇、大同市得胜堡、大同县落阵营村、右玉县右卫镇、天镇县新平堡镇等。尤其是在界定黄河流域古村镇时,本课题从山西的地理历史因素出发,将其限定为“黄河流域山西境内古村镇”。通过宏观的综合论述和微观的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三河一关”古村镇文化景观的特征并进行理论提升,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例如,打造“四位一体”的生态博物馆、恢复文物古迹的原有面貌、注重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展示等,都是在深入调查,熟悉并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把调查个案与同一区域以及其他区域的古村镇进行横向比较,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即“文化持有者”——古村镇村民沟通、对话的基础上,选择论题,进行理论提升。这样,一个个专题构成了“三河一关”各地域古村镇研究系列,四个系列构成了整个课题的大系统——山西“三河一关”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与扶贫策略研究。全书除绪论、参考文献、后记外,共有五章。
第一章:汾河流域古村镇。汾河流域古村镇以平原型村镇为主,覆盖了晋中、晋南的广阔地域,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汾河中游地区明清晋商经济所支撑的古村、名镇及大院文化。这些村镇建筑较为集中地分布在以平遥古城为中心的太谷、祁县、灵石、介休等晋商经济活跃的区域,形成了规模宏大、布局完整、肌理明显的晋商豪宅群。第一节主要从汾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原始聚落的形成、古村镇的发展与时代特征、近代以来汾河流域古村镇的演变分布与类型、汾河流域古村镇的传承现状与保护策略等宏观方面展示了汾河流域古村镇的形成、发展与社会变迁轨迹。第二节主要从汾河流域古村镇形成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着手,探讨汾河流域古村镇文化生态的多元构建。目前,汾河流域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的历史文化名村镇共有39个,从北至南分布在太原、晋中、临汾和运城四个市区,是山西省古村镇数量较多,跨越面积也较广的地区。第三节从传说故事与图像互释的角度,对汾河流域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模式进行了探索。
第二章:沁河流域古村镇。沁河是南下黄河贯通中原的主要水道,主干及支流两岸绵延几十里的地区聚集有大量明清之际的古建筑聚落,以沁水、泽州、阳城三县居多,如沁水县西文兴村、窦庄村、郭壁村、尉迟村等,阳城县皇城村、郭峪村、上庄村等,泽州县大阳镇、周村镇等,这些古村镇多为官宦人家所建,由于自古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曾多次受到农民起义军与流寇劫掠,古村镇里林立着堡墙、高楼、看家楼等特殊的古建筑,形成了一个个家族式古堡。因为紧靠中原,沁河流域古村镇文化传承深受中原传统文化和古上党文化的影响,以戏曲上党梆子和民间信仰活动迎神赛社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朴厚重。第一节总体论述沁河流域古村镇的形成、发展与社会变迁。第二节论述沁河流域古村镇的民间信仰体系与权力象征,是以沁水县窦庄村和泽州县高庄镇为个案,分别从村庙、地方精英、宗族、信仰圈等不同层面进行剖析,试图探索民间信仰在乡村权力文化网络建构中的作用。第三节论述沁河流域古村镇表演类民间文艺的现代传承,通过对沁河流域古村落的深入调查、与当地民众的访谈对话、对地方民间文艺的直观了解,寻找古村镇民间文艺形成与发展的地域文化语境,对晋东南民间文艺的展演现状进行深描,探究民间文艺与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黄河流域山西境内古村镇。清代和民国初期,发达的水上运输使晋西黄河沿岸形成了集渡口、码头于一体的货物贸易集散地,尤以“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镇为代表,古镇中遗存的古街、店铺、货栈、票号、当铺、民居等大批建筑,是研究明清水运经济的活化石。碛口与以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西湾、李家山、白家山、高家坪、寨则山、孙家沟、小塔则、垣上等村落构成了“碛口古建筑群”,这些古村落均依山而建,层层累进,错落有致,窑洞建筑和自然地形有机协调融为一体,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地方特色。第一节从黄河流域山西境内古村镇的形成、发展与社会变迁入手,检视其地域特征。第二节晋西碛口古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以口述史为中心的考察,以碛口古村镇为考察对象,通过官方、民间、地方文化精英的口述资料,探索碛口古镇整体保护与扶贫的有效策略。第三节晋西碛口周边古村落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审美研究,在对碛口及周边村落实地调查访谈的基础上,运用日常生活美学理论总结古村镇的美学特征,为把古村镇建设成“美丽乡村”提出可行性保护方案。
第四章:长城沿线山西境内边关古村镇。长城沿线山西境内边关古村镇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地位。这里地处蒙汉交汇区,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对接之地,内外长城沿线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等各重要边关隘口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大同、朔州、忻州等地遗留有大量用于军事防御的古寨古堡,如大同天镇县的新平堡、忻州偏关县的万家寨堡、朔州右玉县的右卫镇等。这些古村镇虽经过千百年来岁月的洗礼,却依然饱含边塞风情,构成晋北边陲地带一道极具历史性和人文性的壮美景观。本章第一节首先对这一地区古村镇的形成、发展与社会变迁进行了概述。第二节外长城沿线山西边关古村落的民族民俗融合研究,将目光投射到山西沿长城带古村镇这一历史上多民族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地域空间,以大同、朔州等地的军事防御性堡寨为考察范围,探讨不同民族在文化传播、接触和演变过程中的融合趋势,总结蒙汉民族在跨文化交往中的族群认同,揭示蒙汉民族民俗融合的规律和特征。第三节内长城沿线山西边关古镇保护模式研究——以雁门重镇阳明堡为例,运用文化圈理论,探讨雁门文化圈视域下的代县阳明堡古镇的传统文化资源,提出了阳明堡民俗文化多维保护模式。
第五章:山西古村镇的保护利用与扶贫策略。古村镇作为历史的证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对山西“三河一关”古村镇文化景观的保护,需选择对应性经济发展模式,将所挖掘的凸显“三河一关”各区域整体文化风貌的标志性文化与古村镇的整体保护、旅游开发、重点扶持等古村镇经济复兴的有效方式相结合,既要保护文化景观,也要推动古村镇逐渐摆脱贫困,赶上时代步伐。本章集中论述古村镇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与扶贫策略,采用由典型到一般、由个案到整体的论述方法。第一节以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为调查点,通过挖掘、梳理村中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分析当地创意产业开发的优势和缺陷,进而提出古村镇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保护模式。第二节以山西右玉县右卫镇为例,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发现该地积淀的多元、多样的文化内涵;在对右玉县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造林固沙、绿化环境运动进行长时段考察时,发现右卫镇生态职能形成的规律,提出了打造传统文化绿色环境,增强绿色资源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与绿色资源结合”的保护模式。阎景村和右卫镇,在山西的地理位置恰恰是一南一北,以这两个古村镇为例思考符合村情、民情的保护模式,具有区域代表性,有利于总结古村镇保护利用的共性问题。第三节山西古村镇的整体保护与利用,以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理念为出发点,对保护对象、当前保护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打造“四位一体”的古村镇整体保护模式,旨在发挥各方主动性、创造性,妥善处理各方利益,达到保护管理过程中共享收益的效果。第四节山西古村镇扶贫策略研究,探寻造成古村镇民众生活贫困的原因,总结国外扶贫的成功经验,结合山西古村镇扶贫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寻找山西古村镇的扶贫模式。以台怀镇为例提出“旅游开发和古村镇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以阎景村为例提出“古村镇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模式,以皇城村为例提出“村镇企业发展和古村镇文化开发相结合”的保护模式,并对具体的扶贫策略进行了分析。
全书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框架对各章节内容进行统筹安排。绪论部分主要对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意义及重点难点做了梳理,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论证“三河一关”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及其保护利用的模式,最后一章在介绍万荣县阎景村和右玉县右卫镇两个个案的基础上总结古村镇的保护方法和扶贫策略。课题对调查点和田野调查资料的处理,采用了概括叙述与专题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了使人们能够对山西“三河一关”古村镇有个全面的了解,本书在每一章都首先专设一节对每个地域(关隘)即文化亚区的古村镇的形成、发展与社会变迁进行总体分析,然后在把握各地域(关隘)即文化亚区古村镇发展、演变、分布特征、具体类型、保护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概括,寻找该区域古村镇整体保护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典型意义的研究专题予以探讨。这种“专题式”的研讨方式突破了对山西古村镇“平面化”的概括介绍,力求收到提纲挈领、以点带面之成效,如对汾河流域古村镇的整体保护,分为汾河流域民俗文化生态的多维构建、传统村落传说资源的图像化两个专题进行研究;沁河流域选择民间信仰体系与权力象征、古村镇表演类民间文艺的现代传承予以论述;黄河流域山西境内古村镇是以碛口古镇三类保护主体的口述史、碛口周边古村落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审美论述古村镇的整体保护;长城沿线山西境内边关古村镇首先做了外长城沿线古村镇与内长城沿线古村镇的地域划分,前者以得胜堡、落阵营和新平堡为例,后者以阳明堡为例论述了保护模式与扶贫策略。通过微观的个案研究与宏观的综合论述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论证方法,有利于对古村镇整体保护与扶贫策略进行理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