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想象与文化记忆:1980年代以来城市叙事中的建筑书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城市叙事”:考察城市与文学的一个视角

城市既是一个巨大的事实,又是现代性的公认象征。它既构成了现代的困境,又象征着这一困境:置身于人群中的人,既无名,又无根,切断了过去,切断了他曾拥有的人际关系纽带;他焦虑、不安,受到大众媒体的奴役,又因上帝的消失而拥有可怕的精神选择的自由。[1]

——Monroe K.Spears

中国真正的城市现代化进程到1978年改革开放才算正式开始。在1978年以前,长期倾斜于重工业的产业政策使中国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迟滞,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纳十分有限;加之与农业、重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更是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了一条无形的鸿沟。及至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仅达到17.9%。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个领域的广泛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步伐;1990年代明确宣布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城市才迅速取代乡村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心舞台。

自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来,中国社会所产生的诸多变化中,有两点是较为显著的:一是农村的城市化。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增长比重占总人口增长比重的55%,1988年,这一数据提高到57%,1995年则跃升至69%。在如此活跃的城市化动力面前,以控制城市规模为由,限制农村人口往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的控制力日益减弱,199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参与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之中。二是城市的现代化。现代城市在经济面貌、社会观念、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等多个方面都明显有别于古代和近代城市,营造出一个与昔日城市及广袤乡村截然不同的图景:高耸林立的摩天大楼、形状各异的新兴地标、霓虹辉映的繁华街景、无限延伸的公路、横亘在半空的高架桥、蛛网般聚散的地铁……这些具象景观背后,是炫目诱人的消费世界、无远弗届的资讯网络和行色匆匆的城市人群。城市的具象景观和日常生活发生变迁,新的观念和文化心理形成,文学的、影像的、历史的文化叙述纷纷发生了变化,一套有别于以往的城市叙事也悄然兴起。

本书之所以选择1980年代以来的城市叙事作为文本中心,并非出于对“1980年代”之日趋成熟的方法论意义的考量,而是以比较1980年代前后的城市文化和文学面貌为前提。本章将对1980年代之前和之初的城市书写进行个案分析和归纳,以提出其与本书考察对象的区别;并简要梳理1980年代以来学界围绕“城市文学”展开的各种讨论,从而澄清本书是基于怎样的意义与限度讨论城市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