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节气蕴含养生大智慧
四季变化跟健康有什么关系
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人是不能脱离天地气息而存在的。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骨筋等组织的机能活动无不受自然变化的影响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四季变化与人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四季变化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专门讨论了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影响,清·高士宗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这里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时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间统一协调,才能维持身体健康。
2.四季变化影响人体的气血活动
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如《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里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意思是说,人体在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同时,人体在四时的脉象也不尽相同: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象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秋脉则在皮肤之下,好像蛰虫将要伏藏的样子;冬脉则沉伏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们避寒深居室内。这种四时脉象的变化与四时气血的变化是相一致的。
如果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范围,则会导致气血运行发生障碍。“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袭于脉外,使血脉流行不畅;若寒邪侵入脉中,则血病影响及气,脉气不能畅通,就会突然发生疼痛。
3.四季变化与人体的五脏活动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并逐一作了阐述。
从现代生理学来看,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人在室外活动较多,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出汗也多。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这与中医“心主夏”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季变化与人体五脏的关系
4.四季变化与人体水液代谢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里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说,在春夏之季,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小便)等,以维持和调节人体与外界自然的平衡。这与人体生理学的特征也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