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陌生人:快递员的日常工作和劳动过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合同研究的跨学科视角

合同是现实生活中自然人、法人和组织在进行服务或商品交易时签订的确保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协议,这类协议因为有法律保障而具有法律效力。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合同指的是所有法律部门中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而狭义合同指的是一切民事合同,如果再细分,最狭义的合同就是民事合同中的债权合同。本研究是在广义合同上讨论,即“任何两个经济实体的双边关系甚至多边关系,都可以称为合约关系”(折晓叶、陈婴婴,2005:4)。这种定义隐含了三个特征:其一,将签约各方看作陌生人,暂时忽略各方的人际特征;其二,将签约各方看作理性人,彼此可能存在投机和道德风险,因此通过合同将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固定下来;其三,合同背后有法律(《合同法》)做支撑,双方在未来如果发生纠纷可依照法律解决。合同在现实生活领域广泛存在,分为不同类型:按照涉及的领域,有员工与组织的劳动合同,有开发商和购房人的房屋出售合同等;按照合同期限,分为短期合同与长期合同;按照是否正式成文,分为正式合同与非正式合同[1]

当前对合同议题的研究,经济学学科相对较多且积累了不少有益的成果,为我们认识生活中的各类合同现象提供了不少经典概念和解释思路。但是,这种状况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社会学探讨合同论题的研究逐渐多起来。社会学凭借自身的概念和分析框架提出一套与经济学不同的解释思路,从另外一个角度增进人们对该领域的理解。事实上,从经济学学科的中心论题开展社会学研究,不仅能让社会学者深入接触相关学科在该论题上的重大进展,还可以拓展社会学研究的边界,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学科竞争。当前,社会科学分支学科的分工固然有利于不同学科围绕本学科关注的中心论题展开深入研究,在确定问题域、提炼分析性概念和发展分析框架上都能迅速建立起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然而放弃或无视其他学科的研究进展很可能会导致学科边界日益封闭和知识体系不断僵化。因此,从相关学科关注的中心论题展开跨学科探讨不是向其他学科宣战,而是加深彼此的了解与合作。

本章先大致回顾经济学有关合同论题的经典论述,捎带介绍经济学合同理论中的两个不同思路,随后从社会学角度提出探讨合同论题的切入点与分析进路,最后借鉴关系合同的讨论,提出服务合同约束软化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