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状况及
世界投资趋势变动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先是英国引领了全球的产业转移,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引领了电气等生产部门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美国的世界贸易超过英国,成为主导世界发展的大国。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是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速放缓。皮凯蒂(2014)给出了1700~2012年世界GDP的占比情况。作为19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中心的英国,带领欧洲经济从占世界30%左右的水平发展至1913年占世界总量的47%。其后,美国带动了美洲经济从大约占世界20%的水平发展至1950年的约40%。亚洲经济在日本的带动下从20%左右的水平发展到了1990年的30%左右。此后,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亚洲经济增长到了世界的40%左右(张辉等,2017)。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球贸易、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各国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张辉等(2017)认为,世界经济结构逐渐由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中心—外围”单循环模式转变为更复杂的双环流模式。即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与参与度都有较大的差别,从中间品和最终品看,发达国家进行的生产主要集中于附加值较高的生产部分,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较多集中于资源消耗的生产部分。“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产业结构、层次各不相同的国家相互拉动,形成产业合作,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状况及全球FDI的流向变化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状况与中国的作用
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致力于亚欧非三大洲国家的际海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网络。根据《愿景与行动》对“一带一路”基本地理路线的界定,多数研究定位65个国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是考虑到中国与不丹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且历年FDI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在不丹的FDI统计数据缺失,本部分考察不包括不丹的其余64个国家(如表1-1所示)。
表1-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区域分布

续表

上述沿线国家2016年的GDP为12432.035亿美元,世界GDP总值为80683.79亿美元。如果加上中国(2016年中国的GDP为11190.99亿美元),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以上,中国处于沿线国家中间位置。如果不包括中国在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41%。
采用张辉等(2017)的研究结果,从沿线国家工业化水平来看(如表1-2所示,表中数值越大工业化程度越高),东南亚国家除新加坡之外,基本处于工业化初期,南亚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末尾的阶段,东南亚国家处于工业初期水平,西亚地区资源密集型国家和部分欧洲国家处于工业化后期,中东欧和西亚、中亚国家大部分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表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发展高度(根据2014年计算值排序)(部分)

续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不同的优势产业类型。这些产业也形成了三个梯度,即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工业化后期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工业化国家)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初期国家)。全球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价值上的双环流,发达(工业化后期)国家处于上环流,发展中(工业化初期)国家处于下环流(张辉等,2017)。中国等经济发展迅速、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到资源丰富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开发并进口所需的资源和初级产品,输出制成品,形成资源与制成品的贸易流;同时,将本国的产业转移到沿线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形成投资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业转移。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产业上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但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具有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国内区域间的差异性使其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在拥有庞大且多元化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地区的差异性与中国特质使其工业体系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齐全的工业结构使中国拥有垂直工业体系中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经济格局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节点,借用社会资本的一个术语来表达,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当下的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着“结构洞”的作用。
2.全球FDI流向与中国OFDI的作用
2018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近十年来全球FDI由集中流向发达国家正逐渐转为流向发展中国家,但波动较大。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如图1-1所示),十年来,全球FDI由2006年流向发达国家占比67.07%,下降至2008年的53.18%,其后全球FDI流向发达国家的比例保持在50%左右,到2015年恢复到60%的水平,2017年全球FDI流向发达国家的比例为49.82%;对应于发达国家,全球FDI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占比从2006年的28.73%,一跃增加至2008年的38.9%,其后近10年在40%~50%徘徊,2015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迅速下降至38.73%,2017年回复至46.91%。由图1-1所示的2006年以来的全球FDI流向变化可以看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FDI的争夺相互交织,此消彼长。

图1-1 2006~2016年全球FDI的流向变化
进而考察全球FDI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变化(如图1-2所示),流向欧洲的FDI自2008年金融危机时迅速下降之后,在全球FDI中平稳保持30%左右的占比;流向美洲的全球FDI长期稳定于30%左右的比例,在近三年中略有上升;流向亚洲的全球FDI自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稳定上升,也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剩余不足10%的全球FDI主要投资于非洲地区,这一比例长期保持稳定。

图1-2 全球OFDI在世界各地区的变动情况
2015年中国首次跃居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如图1-3所示,近十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断增强,而且哪些国家吸引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越大,中国对哪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越高。但是,由图1-3中横轴与纵轴的对比也可以看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不及沿线国家吸收对外直接投资的10%,说明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能力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图1-3 2006~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吸引FDI流量与中国对沿线国家的FDI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