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结语:从乘势到造势
“势”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蕴深邃,相关的词语组合也很多,甚至在某些语境下讲不清楚具体意思。
回眸20世纪80年代发轫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临港集团所走过的路,诚如明清时期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船山)所言,“事所成者,势也”。前期或可称之为“乘势”,如今更多的则是在“造势”。
《孟子》中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正所谓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是因为乘风之势(《商君书》)。显然,临港集团昨天的成就和成功,离不开公司审时度势和上下一心的主动作为。没有全体临港人乘时因势的主动作为,“势”也好、“时机“也罢,便没有任何意义。正所谓“不为者无时”“不动者无机”。回望来时路,临港人不正是以敢为人先的智慧和勇气,乘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势,乘上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成就了昨日的辉煌业绩吗?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一度令世人惊叹“世界是平的”的那个全球化正在退潮,美国等国家已经不再将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开始制造摩擦。国际经贸格局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全球化面临着新形势;与此同时,我们所能发挥的“后发优势”,也都发挥得差不多了:允许引进的技术已经引进完毕,创新逐渐走到了无人区;人口步入老龄化,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发展模式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动力则要从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
昨日之势或已去,未来,更需要先行者“造势”。所谓“造势”,也就是通过有为者的大胆想象、主动作为,形成有利于实践过程展开的趋向和背景,改变或避免不利的实践境域。按照当下的话语体系,就是“以改革开放的新作为新探索,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韩非子·难势》曾言:“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这一个“变无数”,正是“势”所具有的生成性,以及造势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从而使善作为者的造势成为可能。
先进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策源、全球资源配置、高水平开放枢纽门户,在我看来,今日之临港,正以“造势者”的姿态,书写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