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一部视觉的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史前艺术与早期文明

第一节
史前艺术

艺术创造是人类生存能力的证明。人类创造艺术的历史,远远早于艺术、历史和文明这些概念的出现。史前艺术是指有文字记载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创造的艺术。这时的“艺术家们”已经创造出既实用又有美感的“艺术品”了。根据人类使用工具的改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史前艺术通常被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时期。

一、旧石器时代艺术

目前世界上最早发现的艺术品大约产生于公元前3万余年的旧石器时代。这时人类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他们不仅创造了简单的贝壳项链、象牙装饰品,甚至还用泥土、木块和石头制成各种人物和动物雕像,并在洞窟墙壁上创作巨型壁画和浮雕。

狮人雕像

图1-1 狮人雕像,出土于德国霍伦斯坦—斯塔德尔洞窟,猛犸牙雕,约公元前38000—前35000年,高29.6厘米,德国乌尔姆博物馆

在德国霍伦斯坦—斯塔德尔(Hohlenstein-Stadel)洞窟发现的狮人雕像(图1-1),是现存最早的艺术品之一。它大约创造于公元前38000—前35000年,由当时最凶猛的动物之一——猛犸的牙齿制作而成。这件雕像近30厘米高,狮头人身,仰面朝天,性别不明确,雕刻技艺相当复杂。在当时的生存条件下,创作这样一件极为耗时费力的作品一定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位“狮人”或许是一位戴着狮子面具的萨满祭司,或许是为了显示人类超越于动物的强大力量。无论怎样,这件雕像反映了人类早期某种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

威伦道夫的维纳斯

在欧洲和世界的其他地区,都发现有许多旧石器时代的小型女性人体雕塑。这些雕像通常呈椭圆形,没有面部特征,而性征十分突出,比如夸张的乳房、腹部和臀部,显示了女性孕育生命、繁衍后代的能力,因此被统称为“母神像”。其中,在奥地利威伦道夫出土的一件石灰石女性雕像最为著名,被昵称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Venus of Willendorf,图1-2)。她硕大的乳房,像两个圆球一样垂挂下来,而手臂格外细小,肥大的肚皮像裙边一样盖在短粗有力的双腿上,并顺势突出了三角形的女性生殖器官。如此夸张的造型和细节刻画在同类雕像中也不常见。如其他母神雕塑一样,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很可能表现的并不是某位特别的女性,而是生殖崇拜的象征。

图1-2 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出土于奥地利威伦道夫,石灰石,约公元前28000—前25000年,高约11.1厘米,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

图1-3 图克·多杜贝尔特的野牛浮雕,法国图克·多杜贝尔特洞窟,黏土,约公元前13500年,长约2米

图克·多杜贝尔特的野牛浮雕

在法国比利牛斯山脉图克·多杜贝尔特(Tuc d’Audoubert)的一个山洞中,一对史前野牛浮雕(图1-3)格外生动。一位“雕塑家”将黏土按压在岩石表面,用双手捏出动物的形状,再用工具将动物的身体表面抹平,最后用手指甲和精细的工具塑造出动物的眼睛、鼻子、嘴和毛发等。这对野牛呈现为全侧面,这是旧石器时代动物造型的普遍特征,因为只有这样,动物的头部、身体、尾巴和四肢才能同时呈现出来。可见,最早的艺术家们希望再现对象的全貌,以令人信服的视觉形象抓住物象的本质。

佩什—梅尔洞窟壁画

在旧石器时代的洞窟艺术中,最吸引人的是动物题材的大型壁画。在欧洲,最早发现的洞窟壁画位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距今约10000—25000年,描绘了大量猛犸、野牛和野马等史前动物的形象。

佩什—梅尔(Pech-Merle)洞窟位于法国西南部,洞中的斑点马(图1-4)是最早的史前洞窟壁画之一。斑点马以全侧面呈现,其中一只的头部与颈部结构与岩壁上的天然特征相吻合。与图克·多杜贝尔特洞窟的野牛一样,佩什—梅尔洞窟的斑点马也是全侧面呈现。斑点马的周围还出现了史前洞窟常见的着色手印。它们是岩洞中“画家”的签名、族群的标记,还是巫术行为留下的印记?

图1-4 壁画中的斑点马和手印,法国佩什—梅尔洞窟,壁画,约公元前22000年

图1-5 “公牛大厅”的壁画,法国拉斯科洞窟,约公元前15000—前13000年

拉斯科洞窟壁画

在法国拉斯科(Lascaux)洞窟中,有一个著名的“公牛大厅”(图1-5)。这里画有姿态各异的野牛,有的用线条勾勒,有的用颜色平涂、渲染,如同剪影,其中最大的一头公牛似乎在空中飞驰。这些大小不一,位于不同层面、面向不同方向的动物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很可能是不同时期的创作。拉斯科洞窟的公牛画还显示了一种罕见的“扭曲透视”:牛身和牛头呈侧面,两只牛角却呈半侧面或正面。为了勾勒牛的全貌,画家有意移动了视角。

在拉斯科洞窟的竖井中,还有一组令人着迷的壁画,上面出现了人物形象(图1-6)。一头受伤的野牛惊恐地转过头来,它的内脏从腹部掉出,非常明显地倒挂在后腿边。野牛的左下方出现了一个鸟头人身的神秘形象,突起的性器官显示为男性。他的脚边有带刺的箭,侧下方立着一根顶部为鸟头的细棍;他的侧面还有一头犀牛,只露出半个轮廓。受伤的野牛是被“鸟头人”刺伤了,还是受到过犀牛的攻击?“鸟头人”是戴着面具的猎人还是巫师?他是因受伤而倒下,还是正在实施巫术?鸟的图像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如果这些图像之间有相互关联的意义,那么它就是叙事性绘画的雏形。

图1-6 壁画中受伤的野牛、鸟头人和犀牛,法国拉斯科洞窟,约公元前15000—前13000年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Altamira)洞窟的壁画也是旧石器时代最早的一处杰作。其中一只强壮的红色野牛令人印象深刻(图1-7)。它大睁双眼、毛发倒竖,似乎正准备进攻。画家在这里同样运用了“扭曲透视”法。公牛短粗的头颈、收缩的前腿构成一个三角形,强壮的后腿与臀部构成另一个三角形,高高拱起的背部和宽大的牛身构成一个更大的三角形。整个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生动有力,仿佛是一幅现代立体主义的画作。的确,像毕加索这样的现代艺术家格外欣赏史前艺术,他们受到史前艺术的启发,吸取了其中“野性”的能量。

图1-7 壁画中的红色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窟,约公元前12000年

19世纪晚期,当现代人第一次在洞窟中发现红色野牛这样的杰作时,他们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创作于一万多年前的艺术技艺之高、表现力之强,使得历史学家们起初认为它们是现代人制造的恶作剧。旧石器时代的“画家”会采用大块红色、黄色的赭石磨成的粉末调制颜料,利用各种工具勾勒、渲染动物的骨骼肌肉、毛皮质感和轮廓,甚至还会利用洞窟的天然起伏来制造形状阴影和立体效果。这种强大的艺术表现力远远早于“抽象”“表现性”“原创性”这些现代艺术词汇的发明。早期人类为什么创作艺术?它们是用于巫术仪式、生殖崇拜、庆祝收获、记录生活、交流信息,还是出于本能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游戏娱乐和情感表达?或许这些意图都有,由于文字尚未发明,史前人类的生活状态、创作动机和艺术创作的具体含义都难以考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类从来都有不可遏制的创造欲望,艺术是他们留下生存痕迹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中石器时代艺术

大约在公元前10000—前8000年,随着欧洲冰河期的结束和气候的变暖,野牛、巨象和猛犸类大型动物逐渐消失或迁至更冷的北部。这时地球的气候、地理和生物环境基本稳定,人类离开洞穴来到地面,生活形态从打猎采集向农耕畜牧转换,开始使用比较细致和精巧的工具。这个从旧石器转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被称为“中石器时代”。

“毕科尔普人”

在西班牙东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石灰质山岩隐蔽处,大批史前岩画被保存下来。它们大多为单色彩绘,主要用黑炭和红色矿物质颜料描绘人物和动物,形象勾画简约,轮廓清晰,有剪影效果。狩猎依然是中石器时代的主要描绘题材,但是人物形象逐渐成为画面的重点。人与动物的搏斗、部落间的战争成为新的主题。这些岩画还记载了人类最早的农业活动,比如驯养动物和采集。在西班牙巴伦西亚附近的毕科尔普(Bicorp)地区的一块岩石上,出现了一个大约描绘于10000年前的采蜜人,被称为“毕科尔普人”(图1-8)。这个人物依藤蔓攀缘而上,一只手拿着蜜罐,另一只手伸到蜂巢中采蜜。从造型效果来看,人物的侧影极为简约、生动,仿佛一幅现代抽象画。

“科古尔的舞蹈”

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艾尔·科古尔(El Cogul)洞窟中,史前画家生动地描绘了一群围着野鹿舞蹈的人物,这个画面被称为“科古尔的舞蹈”(图1-9)。一排穿裙装的女人面对野鹿舞蹈着,呈现为红色或黑色的背面或半侧面剪影。在她们中间,站着一位体型较小,性器官却巨大的男人;人群周围,还有一群正在奔跑或被弓箭刺中杀死的野鹿。这群女人是在围着这个男人舞蹈吗?还是在围猎?画面出现了叙事内容,但意图并不明确,很可能表现的是一个有关生殖、捕猎或祈福的巫术仪式。

图1-8 岩画中的“毕科尔普人”,西班牙巴伦西亚毕科尔普地区,约公元前8000年

图1-9 岩画中的“科古尔的舞蹈”,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艾尔·科古尔洞窟,约公元前10000—前7000年

三、新石器时代艺术

在公元前8000—前3000年左右,人们结束了游牧和狩猎生活,开始定居下来,发展农耕、畜牧和商业交易活动。新石器时代,由于人类食物的供应变得稳定,出现了专业分工,形成了纺织、制陶、金属打造等新技术,早期的室内装饰壁画、公共纪念性雕塑和建筑开始萌芽。

加泰土丘的室内壁画

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卡塔·胡伊克(Çatal Hüyük)文化遗址也称“加泰土丘”,大约建于公元前7500—前6400年,位于现在的土耳其境内,是现已发现的人类最古老的一个定居地。整个城镇规划整齐,房屋由泥砖和木材建成,大小不一,但结构相似。出于安全防御的目的,房子之间相互紧挨着,也没有门,人们只能通过梯子从房顶上的洞口出入。房屋里的地面和墙壁都被粉刷过,人们在靠墙的台面上工作和生活,墓穴设在地下。

加泰土丘的许多房间有壁画和石膏浮雕装饰,它们很可能是有仪式功能的“神庙”。其中一堵墙上画有猎鹿的场景(图1-10)。成群的猎人正在围剿猎物,他们姿态各异,有的奔跑追逐,有的投掷武器。与旧石器时代洞窟壁画的明显区别是,人类的群体活动成为画面中心,人和动物的形态也更富于动感和韵律感。画面上的所有形象仍然以侧面呈现,而躯体转向正面。这种“组合视角”与旧石器时代描绘动物的“扭曲透视”相似,可以更全面地展示对象的主要特征。

图1-10 壁画中的猎鹿,加泰土丘第三层局部,约公元前5750年,土耳其安卡拉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

图1-11 人像雕塑,约旦安曼加扎勒泉,综合材料,约公元前6700—前6500年,高约1米,安曼约旦考古博物馆

加扎勒泉的人像雕塑

约旦首都安曼附近的加扎勒泉(Ain Ghazal)是新石器时代的另一个重要定居点。这里发现的30多件石膏塑像可追溯至约公元前6700年。这些人物雕像形象刻板,似乎用于某种仪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艺术家将灰泥和白色石膏涂抹在用麻绳捆扎的芦苇上,用嵌入的贝壳做眼睛,再用黑色的沥青勾勒眼球。与旧石器时代的女性雕塑不同,加扎勒泉的人像姿态庄重,有的还穿着衣服,戴有黄色或黑色的假发,性别特征大多被掩饰起来(图1-11)。他们很可能被用来祭奠祖先,是纪念性雕塑的鼻祖。

巨石阵

在欧洲,巨石结构的建筑遗迹是新石器时代的某种标志,其中最著名的是英格兰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Stonehenge,图1-12)。这个巨石阵始建于约公元前2550年,分三个时段建造,历时900余年。这个由三层巨石组成的环形结构,直径约30米,每块石碑大约高10米,比欧洲之前的任何建筑结构都更巨大、更复杂。中世纪的英国人相信,这个神秘的巨石阵是亚瑟王(King Arthur)传奇中的魔术师梅林(Merlin)的杰作,而现代的考古学家们大多认为巨石阵很可能是一个早期的太阳历,用于天文学观察或是宗教仪式。尽管巨石阵的意义无从考证,但它的宏大规模显示出一种新兴的政治文化权力。只有一种强大的政权才有可能集合起大量的人力进行长期艰苦的、高难度的劳动。宏大的巨石阵如同远古时代的纪念碑,令人感受到生命在自然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迅速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图1-12 巨石阵,英格兰索尔兹伯里平原,约公元前2550—前1600年,直径约30米,每块石碑约高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