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寿峨中医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家学影响,代有良医

父母亲育有三子两女(图1-3)。在父亲和母亲的影响下,杨氏家族第三代先后有杨桂森(长子)、杨寿满(次子)、杨金昇(三子),李梅香(杨金昇之妻)、杨韵琴(长女)、杨寿峨(次女)随父母学习伤科技术。第四代人中有杨石泉、匡锦林(杨桂森儿媳),曹慎(杨韵琴之女)、曹谦(杨韵琴之子),段雄敏(杨寿峨之女)、段雄义(杨寿峨之女),杨巍(杨金昇之子)、黄丹(杨金昇儿媳)成为杨氏骨伤科的继承人。第五代有杨旭飚(杨桂森之孙)正在学医。后辈中,有的在国有医院当医生,有的自己开专科诊所,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杨氏伤科医术,造福一方百姓。2017年,杨氏伤科被认定为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1-3 杨寿峨与兄弟姐妹合影

我自1961年起追随父母亲左右,学习和实践中医骨伤治疗理论和技术。看到父母亲接骨后所做的夹板包扎固定既稳固牢靠,又整齐美观,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好好学习,做得跟父母亲一样好。父母亲也经常教导、告诫我们,作为医生:第一,要热心。对病人有仁爱怜悯之心,体恤病人疾苦,有钱没钱的都要热心救治,没钱的病人更要去帮助。第二,要用心。治病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负责,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地治病救人。还要善于从细节中发现问题,找到新的解决办法,不断探索,创新求变。第三,要细心。治疗要严谨,考虑周全,注意细节,容不得半点马虎。例如,治疗骨折病人前,要备好所有要用的药物和器材,如适量的伤药、夹板、压垫、绷带、胶布等。接骨时,整复手法要稳、准、巧、轻、快,切忌暴力整复骨折。包扎固定患肢骨折部位时,要稳妥、准确、快速、流畅,做好患肢骨折部位伤药外敷、压垫夹板放置、绷带包扎固定等一系列动作。然后,还要仔细检查绷带绑扎的松紧度是否恰当。当病人看到医生手法正骨、外敷伤药与夹板包扎固定等一连串的治疗动作连贯娴熟、条理清晰、认真细致时,便会安心,情绪稳定,更信任医生,病也会好得更快。第四,要专心。他们总是教导我们,作为医者要做到心无旁骛,专心于自己的医术,多做事,多看书,多写字,多思考,从中悟出道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术、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更好地治病救人。父母亲要求我们每天晚上必须把白天治疗病人的经过和场景,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回忆、思考一遍,找出哪些有不足,哪些是处置恰当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提高业务水平。第五,要恒心。做任何事都要能坚持,不能忽冷忽热,一曝十寒,遇到困难就退缩。从医也是如此,只要锲而不舍,有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实际工作中,父母亲很注重言传身教,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做示范。他们救治病人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热情细致的样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反复跟我们讲,救治骨折病人时,接骨与包扎这两个步骤都非常重要。他告诫我们,接骨时一定要注意提前把接骨所需用的外敷伤药、夹板、绷带、棉花压垫等准备好;整复手法要柔和轻巧迅速;不要强行重力牵拉骨折患肢。骨折正骨整复后包扎时,压垫夹板要放置准确,包扎要稳妥牢固。虽然骨折经整复达到了解剖对位,如果没有稳妥牢固的夹板包扎,仍可能会出现骨折移位。骨折整复得再好,如果没有稳、准、轻、巧的外固定,治疗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从治疗理念上,父亲强调,伤科医生看伤科病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患者身体上的损伤,而是要遵照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既要看受伤之处,同时也要注意看病人整体的身体状况。病人如果身体有其他问题,就必须整体施治。我们是伤科医生,但不能认为自己只是伤科医生,以为只要给病人开出内服活血祛瘀的中药,接上骨头外敷伤药、夹板固定就完成了治疗,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患者受伤后,一般来说,大都有畏寒怕冷的现象,有的还有风、寒、湿、热之象,或还有痰和瘀。在治伤时,医生必需把风、寒、湿、热、痰、瘀和损伤分主次、分标本进行治疗,同时还要考虑病人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性别差异、病情轻重,甚至气候环境不同等因素辨证施治。

在学徒期间和独立行医过程中,我一直秉承父亲的治疗理念,用手法正骨、夹板外固定、内服中药等方式治疗了很多骨伤病患者,并通过较长时间的临床案例的锻炼,逐渐积累起中医正骨和骨伤及内科疾病的治疗经验,不断熟练和提高了自己骨伤科的诊疗能力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