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境下的企业社区参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国情境下企业社区参与研究的价值

欧洲国家基于教区传统十分重视社区发展。在北欧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教区与社区在空间上是重叠的,市民社会的控制者是教会,而教会的首领是国王1。美国也有类似的发展经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推动下的急剧社会转型引爆了各种社会问题。为了回应现实问题,学术界开始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在美国的萌芽2。 19世纪末,企业主建设工业城镇的系列活动是最早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比如罗伯特·欧文建立“新和谐村”的实验,洛厄尔建立“纺织工业公司城镇”的实验,乔治·普尔曼建立“工业化社区”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既有践行社会理想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有融家长式慈善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资本家,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承认企业与社区环境之间存在依存关系,员工福利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作用。社区被认为是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之一3

中国的社区发展过程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政府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明确市场主体,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和住房商品化制度,从根本上瓦解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单位社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人口流动,打破了人们的乡土情结,原来以农业为生的农民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工厂就业,在城市社区居住。农村不再以生产大队为单位,村委会成为与居委会发挥同样功能的自治组织。户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推动社区从地域社会的空间单元转化为流动社会的治理单元,社区管理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基础。国家从“十一五”规划中把社区建设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点工程,到“十二五”规划中把“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再到“十三五”规划中把社会治理创新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强调发挥社区治理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明确指出:创新城市治理方式,要提高企业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和能力4

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理念,也在努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企业中逐步建立起来。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实施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推出第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标准化体系;国家电网公司发出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0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我国第一个地方政府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2008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系统性、纲领性文件;商务部第一次发布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指导性文件。 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次发布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央视网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由2009年的582份增加到1703份5。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要求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

企业履行社区责任的实践日益活跃。如有的企业扎根社区,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低收入群体比较集中的社区投资,设立“社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根据社区居民生活需要投资建设便民超市、社区文化广场、社区饮食市场、社区医院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在基层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企业拥有其所建社区服务设施的经营权、管理权和收益权。这些投资项目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解决了社区下岗员工的就业问题,企业也在享受国家和政府“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扶持政策的同时,在商业竞争中把握住了主动权,实现了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共赢6。类似的企业实践还有很多,如:2014年12月2日《南方日报》报道,在珠海市政府为中小私营机构搭建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举办了首届社区公益项目认购会,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推动私营机构参与社会治理活动企业、开始社区参与的各种尝试,有的企业参与的社区治理项目与企业主营业务毫无关系,有的企业结合自身的战略发展决定社区参与的内容与方式,有的企业是输血式解决社区问题,有的则是造血式解决社区问题……因此,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关注企业社区参与的实践,探索中国企业社区参与的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社区治理的创新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重要场域,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加强互动,共担责任和协同权利。但是,在国内已有研究中,或者强调政府职能转变7,或者强调发展社会组织或提升居民参与度,没有考察企业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企业社区参与是国外已有研究中非常成熟的概念,而在国内已有研究成果中,这一概念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以2001年至2018年8月为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以“企业社区参与”为检索主题词,我们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文献数量是181 篇。企业社区参与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企业社会责任”为主题词,再以“社区”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的文献数量是10篇。在这些检索结果中,真正与“企业参与社区治理,履行社区责任”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论文寥寥无几;在检索到的文献中,与企业社区参与研究紧密相关的成果集中于旅游企业的社区参与,但这类社区参与建立在企业主业中,体现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因此,中国情境下的企业社区参与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创造性的建构分析企业社区参与的理论框架,不仅符合企业在社区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现实,而且有利于突破以往将社区社会问题的治理与社区发展的压力集中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思维逻辑,探索企业在社区发展和社区能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丰富国内社区治理理论,扩展国外关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社区参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 Lin, K.,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the Scandinavian Social Policy Model,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Vol. 39, No. 7, 2005, p. 723.

2 1916年美国学者Maurice Clark在《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第一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3 Berle, Adolf A., For Whom Corporate Managers are Trustees: A No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45, No. 8, 1932, pp. 1365-1372.

4 详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2016年第7号)中第八条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第二十八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5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5)》,央视网,2015年12月23日,http://jingji.cntv. cn/2015/12/23/ARTI1450836448902326.shtml,访问时间:2017年5月23日。

6 王然:《企业参与社区建设,大有作为——太原市民心社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参与社区建设记事》,《今日科苑》2004年第10期。

7 燕继荣:《协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