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哲学原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美好生活的理念赋值

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标准和愿景都不一样,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会不断追求美好生活,同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美好生活。简而言之,美好生活是指整体上令人满意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抽象地讲,美好生活隐喻了人对“更好”的永恒追求。显然,依靠人们现有的理性能力,不论是“我”或“最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美好生活都不可能令所有人都满意,前一种可能导致“独裁暴政”,后一种可能导致“民主暴政”。无论社会哪一种“暴政”,都不是美好生活的真正本质。然而,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来理解美好,无非是物质的满足、富足,生活的无忧无虑,工作或事业的顺利等琐碎的期许,这或许框定了部分人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求。但是,美好生活既不是一种政治上的暴政,也不单单是生活上的优裕,更应该是精神层面的丰满,是一种永远指引着人类前往却并不一定能够达到的状态。就算每个人所构想的美好生活都不相同,但从普遍意义上来看,它都是一种超越当下的生活,是一种富有饱满诗情的、一直在被人们不断追寻着的生活。言而总之,美好生活是一种人人追求的生活状态,并且富含精神和理想意味的可供所有人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

1.美好生活意味着可能的生活

所谓可能,从字面上来分析,就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万事皆有可能的那种不确定性,二是指可以能够达到的那种能力。从这两点来看,首先,可能的生活意味着一种存在诸多可能性的、多样性的、不确定性的生活,重点在不确定性;其次,这种可能是一种能够达到某一种生活的能力,重点在能力。最早提出“可能生活”概念的赵汀阳先生指出了可能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即可能生活是一种不被约束和管制的生活。注169具体分析来看,每一种美好生活的可能性都具有其特殊的含义。第一种可能的生活,表明了美好生活本身不会被现实条件所累,即便一个人现在穷困潦倒,未来也有可能过上富足的、优裕的生活;即便现在是一个受限于某一个职业的人,未来也有可能摆脱职业局限,成为一个自主创业者或另一个职业的人,或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十几年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如今他已是功成名就的实业家。这种不确定性的可能生活表明,你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马云。第二,可能性建立在个人能力的基础上。美好生活不是不可能的事件,关键在于个体是否具有实现美好生活的能力和基本素质,所以美好生活应该是一种个体能够在未来真正实现的生活,而不是空想。第三,按学者赵汀阳所表明的可能生活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的这种对生活的希冀是不受任何人所限制的,也就是说个体完全有自由去做这样的设想;其次这种不受局限还表现在个体在实践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他可以自由改动、自由推翻。

另外,歌德说过:“生活在理想世界,也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来对待。”注170可能的生活应是克服不可能,既表现在目前生活状态中,也表现在美好生活中。在目前生活中,个体可能并不具备某种实践美好生活的素质,但可能的生活就表明个体需要去克服这个限制和完全未知的挑战。其次,要扭转的是将个体所追求的生活视为不可能,同样需要个体对这种不可能进行超越,以构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图景。

2.美好生活是一种超前的生活

何谓超前的生活?首先它是与人的想象挂钩的,这种想象不同于现实,它是一种尚未达成的生活状态,一种“不在场”的生活,一种超脱于感官的幻象。因为与现实社会人所能经验到的具体物品诸如河流、山川相较,它是一种抽象的不能为人所见所感的东西;理想的生活又是“在场”的,这是因为美好生活存在于人的理性冥想之中,并且不断影响着人的生活、改造着人的生活。其次,超前是指这个想象并非毫无根据、空穴来风,它必定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偏好、信仰或者受教育水平及其他各种因素所限定的图景,也是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现实场景所激发出来的,具有“未知”的成分,也就是说,这一切未知的东西,也是“有知”的,是有一定现实基础和可能条件所赖以保障的。最后,美好生活的超前性,意味着其本身是超越现实生活的,也就是说美好生活并非指个体当下、正在经营的生活。美好生活作为超前的生活,虽然不是经验中存在的当下现实生活,却是理性中、头脑中的存在,它是高于现实生活,又超乎现实的生活,这是一种目标,更是一个人的理想。如涂尔干所言,理想本身在更大程度上是由内心所构思的产物,并且“理想本身并不含于现实之中,而是溢出现实之外、超越于现实,所以也超越于我们自身……理想都具有一种凌驾于我们的优先性”。注171所以在这里,理想是一种优先性,是一种预设的优越性,也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总体上来看,超前性是对未来的一种希望,是人对比现在更好的未来的想象与设计。这种希望建立在至少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上的:第一,它是以一定的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理想是对主体所追求的未来成果的完整、具体的描述。理想包含了信仰和与信仰相联系的人生形象、社会图景。第二,这种目标体系以一种超前的方式呈现,这种超前的形象是人与社会的可能形象,也是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想象和构建,它既是具体实践着的信仰,也是人基于目前生活状态下对人即社会形象的转化与提升。它是建立在以坚定的信念与信仰共同构建的基石上,依靠感觉到思维的过程螺旋式上升形成的抽象化、进而有形化的逻辑产物。第三,这种美好生活能够作为指引人在社会中不停追求和不断奋进的标杆与模范。既能映照出人的过去生活状态的总体样貌,又是对未来生活的提前预演和模拟,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个人现实生活的过渡,成为联结未来可能生活的跳板。总之,在理想中,人的价值意识形态从心理水平到观念水平,形成了一个完整、自觉的观念和形象系统,并且同知识和理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指导和推动实践活动的精神力量源泉。注172

3.美好生活意味着发展的生活

所谓发展的生活,也就是像亚里士多德所言,无人故意作恶,人有生而向善的潜力。作为个体来说,他对自己个人生活蓝图的勾勒,即使不够精细、完美,在他自己看来美好的生活也绝不会是混乱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当然他们也有追求理想的、优越的、完美的生活的希望。差异只是在于每个人建构美好生活图景的方式、目的、内容,甚至起点都各不同。这些内容则取决于人对“美好”的看法,何谓“美”,何谓“好”,这种基础的认定至关重要。所谓更完善、更美好的生活,便是在于对生活的无止境的追求,即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有保持健康向上生活的心态,更有对拓宽人生生命宽度的追求,也就是对道德生活的追求。总体上来说,过有质感的生活,便是一个心存善念的人,在积极践行善的过程中,保持着对善与德的情操,也对其他人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并有着促动他人共同踏上追求善的美好生活之路的能量。也就是说,所谓美好的生活,是对自己不设限,是对自己有着不断的要求,是追求道德的发展的生活,并最终能够在时间上、空间上完成个体的理想目标。注173如果说美好生活是一种想象,现实生活就是想象形象的展现,但不是想象本身。

并且,这种发展性还表明,美好生活并不是一时半会儿的追求,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活状态,一个持续有效的追求。第一,人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的能力也是在不断完善的,这意味着个人完成美好生活的条件也在不断成熟,所以,当一个人处在不断上升的阶段,他的能力不断提升,也就离美好生活更进一步。无论从学识上、经济条件上还是个人规划能力上看,只有一个不断发展的人才是具有超前意识的人,是一个能够无限靠近美好生活的人。第二,人的发展不仅带来人的变化——即人自身的发展,也会带来指向外在的变化,而且人对美好生活的设想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一个原本热爱富丽堂皇、奢侈生活的人通过变化和发展,可能改变了对物质的追求,改向对饱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所以,对于人来说,美好生活随着自身愿景和自身生活状态的变化,其基本样貌和蓝图也是不断丰满和发展的。

总体上来说,美好生活是一种可能的生活,一种超前的生活,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生活,它既具有对过去的总结性,也具有对未来的指向性;既来源于现实生活,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美好生活是这三种生活的集合,然而亚里士多德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即便美好生活具备三种生活的具象,它最终也是一种抽象的、高于三种具象生活的总体之和。它既具有既定性,也有不确定性,既是可知的,也是未知的。既定性在于人都会有一个勾勒好的美好生活的画像,但这画像是否能够实现,都是不确定的;可知之处在于它既是人可以想象得到的,甚至是终究有一天能够靠近的生活,也是一种最终无法预料的、未知的生活。看到生活的可能性,区分现实与可能,是人类理智活动的一种特有的功能。康德认为,这一功能使人区别于低于或高于他的存在物。“低于人的存在物,各种动物,拘囿于感官感知的现实,只能对现实的物理刺激作出反应,不能形成任何与现实不同的‘可能’的事物的观念。另一方面,如果世界上还有高于人的存在物存在,存在着超越于人的理智,存在着神的话,那么,在那种理智中,也不需要把现实和可能区分开来,也不会知道这二者的区别,因为神所构想的一切都是现实的。”注174只有在人这里,现实和可能才会得到区分。最后,“把理想的生活和可能的生活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把美好生活理解为理想的‘势’”,注175它是现实生活的理想趋势或理想预期。这个理想的“势”指向的不是一个终结的、绝对的、虚无的目标,而是一个开放的、多样的、可能的生活世界。与此同时,“势”也表明,这种生活是众望所归,众所期待的,同时也是众人所不能背离的必然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