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牧户福利差异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以福利经济学、农村经济学、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理论和分析方法为依据,将牧区的牧户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从牧户福利的研究视角出发,探究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家庭总福利绝对水平的变化、牧户的福利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首先,从牧户家庭的功能性活动出发,构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福利测度的理论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后牧户整体福利的绝对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量化研究了实施补奖前后牧户福利的相对差异;其次,通过OLS回归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对比,实证研究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福利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改进牧户福利、缩小牧户福利差距的政策体系和相关制度。

1.4.2 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釆用下列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文献研究法。在分析草原生态补奖实施过程中牧户的福利状况之前,梳理总结国内外理论界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对当地农牧户福利的影响、福利水平与福利差异测度方法以及福利改进等相关研究成果,不仅为本研究提供了可行的、可操作的方法,也为厘清研究思路奠定了基础。

(2)调查研究法。本研究选择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区的锡林郭勒盟和西部地区的鄂尔多斯市等地的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牧区作为研究区域,从中选取部分禁牧补助型牧户和草畜平衡补助型牧户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可行能力理论设计反映牧户家庭福利状况的调査问卷,通过入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展开问卷调查研究,从而获取补奖牧户关于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后福利状况变化的微观调研数据。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定性分析的过程中,本研究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围绕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家庭的福利差异问题,按其内在逻辑关系逐次展开定量分析。在测度补奖机制实施前后牧户的福利状况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分析牧户内部福利分配差异时借助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而在分析牧户福利变化的影响因素时则使用了分位数回归模型,这些内容均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

(4)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是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埃奇沃斯盒状图等分析方法,分析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福利的变化情况,并据此提出研究假设,然后对该研究假设进行论证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先按照规范理论加以分析,再对理论分析中提出的假设和结论通过实证分析进行论证,最后提出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