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动态
一 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研究对象,它与经济学结合尤为紧密,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我们可以把企业竞争力理解为不同企业之间经济效益、生产效率、产品战略等所存在的差异。就目前来看,在经济学领域对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不同企业间的差异化现象上。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竞争力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别,不同研究者对于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描述也有所不同,不过从企业竞争力内涵来看,其基本含义还是大致相同的。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战略管理大师,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波特认为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就是其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2012)将企业的竞争力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在开放的竞争市场环境下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具备的生产经营能力、市场吸引能力以及获取最大收益的能力。生产经营能力主要是指企业进行设计、生产、销售产品的能力,是企业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市场吸引能力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所具有的价格、质量、性能优势,或者说是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获取最大收益的能力重点突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也是企业运行的重点所在。
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学教授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lt)是“企业资源基础论”(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的代表人物。他(1984)认为,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就是对其所拥有的资源进行积累的过程,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独有的一种特殊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所存在的资源优势差异,而这种优势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有形资源(资金、设施等)、无形资源(商标、专利等)、知识资源(工艺控制、产品设计等)三个方面,这些资源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企业间竞争优势的差异,也最终决定了竞争企业之间收益的差别。
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C.K.Drahalad & G.Hamle)是“核心竞争力学说”的创始人,他们(1990)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独有的能够在特定的竞争市场环境下支撑企业持久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如果从产品和服务的角度来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推动企业持续进步的隐含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术的结合体。
国内著名经济学家金碚(2003)指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决定因素,它应该包含五个基本含义:①企业处于开放和竞争条件之下;②是一个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动态的比较结果;③集中表现为能够为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④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态势;⑤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
北京大学马浩教授(2010)认为企业竞争力就是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的竞争优势,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以占有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即因拥有某种特质、形象或地位而言有的竞争优势)、以获取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即因优先或优惠获取资源或客户而形成的竞争优势)、以能力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即因知识或技巧的有效运用而形成的竞争优势),它需要企业考虑内部运作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内,企业要积极主动地不断创新以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对外,企业要抢占先机以遏制竞争对手的行动和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一个动态比较而得到的概念,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形成的概念,故本书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企业相比于其他企业能够长期持续地为消费者提供优势产品和服务,并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 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在前文中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定义的时候,我们已经发现,企业竞争力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在特定要求的市场环境下经过相互比较而形成的差别性概念,它会随着市场、社会、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更新。总结起来,企业竞争力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动态性、比较差异性。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组成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而这些因素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从逻辑关系上看,它们之间也并没有绝对的划分界限,这些影响因素密切联系,整体作用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1997)在他的著作《竞争战略》中指出,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四项关键因素:①生产要素,主要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包括人力、资本等在内的各类生产资料以及基础设施等;②需求条件,既包括国内需求也包括国外市场需求;③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即那些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或服务功能的产业;④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这四个关键要素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著名的“钻石体系”。随后波特又在这四个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加入了“政府”和“机会”这两个变化因素,最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竞争力分析框架。波特在其著作中一再强调,四个因素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或改变其他因素的作用大小。
波特的企业竞争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钻石体系”也打开了有关企业竞争力分析研究的新思路。但“钻石体系”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钻石体系”主要是在对十几个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虽然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一些项目中得到了应用,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阶段的巨大差异,体系中的竞争力要素也有一定的差别。另外,波特的企业竞争力分析框架重点是从市场结构和资源分配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相对而言,对企业自身内在的能力缺少深度的挖掘。当然,波特的竞争理论也并不是研究的终点,它也在不断地修改完善。后续有一部分学者对波特的竞争力因素模型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李创,2007)。韩国大学乔东逊教授(D.S.Cho,1994)以韩国经济为实例进行研究提出了“九因素模型”;鲁格曼和克鲁兹(A.M.Rugman & R.D’Cruz,1993)根据加拿大经济在竞争中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关系,将跨国经营作为变量因素构建了加拿大经济竞争力的“双钻石模型”;随后的研究中,穆恩和鲁格曼等人(H.C.Moon,A.M.Rugman,and A.Verbeke,1998)又把基于加拿大经济竞争力的“双钻石模型”发展成为了竞争力的“一般双钻石模型”。这些研究是对波特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和补充,但从根本上来看,它们都没有摆脱波特“钻石体系”分析框架的束缚。
也有一部分学者,基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儿(C.K.Prahalad & G.Hamle,1990)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竞争力的层次因素模型。例如:李永发(2004)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构建了中国国家竞争力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他把竞争力按照层次联系分为内聚力、外张力、保健力、学习力。赵宏斌(2004)所构建的竞争力三角模型将竞争力分为差别化竞争力、相对竞争力和绝对竞争力,并提出了发展竞争力的三条理论路线。胡美琴和李元旭(2006)构建了一个与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家管理周期相匹配的动态企业竞争力模型。
我国经济学家金碚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从广义层面把企业竞争力的组成因素分为“关系”“资源”“能力”“知识”四类。他在研究中特别强调,企业竞争力的四类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的,它们在特定条件下甚至可以相互转化。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来看,在这四类要素当中,“关系”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资源”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本前提;“能力”决定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程度,也可以说是一种最主要的资源;“知识”则决定了企业的创造性和决定性,是能力实现的内在因素。金碚的理论中,着重强调了“能力”和“知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上述企业竞争力的组成因素模型都从一定的角度对竞争力的来源和组成做出了解释,这对本书的研究有很大启发作用。我们虽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探讨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将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进行不同的分类,但这些研究的最终目标还是要构建一个逻辑简明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客观地解释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将复杂的、抽象的竞争力具体化。
基于以上分析,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本书从企业竞争力内外部转化机制出发,认为企业竞争力由企业的竞争潜力和竞争实力两部分组成(参见图2-2),竞争实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外在表现,竞争潜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积累,两者在市场竞争中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结合企业竞争力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我们将企业竞争力影响要素宏观地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是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因素,是企业竞争实力的体现,而间接因素则通过对直接因素的影响来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作用,间接因素决定了企业的竞争潜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潜力和竞争实力共同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这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因素主要指企业的“资源”要素和“市场”要素,间接因素主要指“政府”要素和“管理”要素。下面将对这四个关键要素进行解析。
图2-2 企业竞争力模型
“资源”要素既包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拥有的各种有形的生产资源,例如人力资源、天然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技术专利等,也包括企业所拥有的各种无形的关系资源,例如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地位、与相关企业的关系等。有形的资源因素是一个企业硬实力的体现,组成了企业发展的基础力量,是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无形的资源是企业实力的内在延伸,是企业发展的辅助力量。另外,企业的“资源”因素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同时又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战略联盟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资源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范围内,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甚至全球资源共享。此外,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程度也较之前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使用新的工艺,开发和利用新的生产原料,以及替代原料的层出不穷,使得资源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正在逐渐减弱。
“市场”要素也可以说是市场运营要素,企业和消费者是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消费者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动力源泉,消费者通过自己的选择偏好去影响市场竞争,企业通过提供差异化的商品或优质服务去吸引消费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竞争的目的就是在争夺消费者,去抢占市场需求,而企业市场运营能力的强弱也就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市场因素是一个变化性因素,市场环境、经济政策、国际形势、竞争对手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市场运营产生影响。从市场源动力的角度看,消费者的主观需求观念变化很快并且容易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不同消费种群选择差别很大。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市场占有率就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直观体现,企业要努力琢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迎合消费者的不同层次需求,多样化市场营销策略,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
“管理”要素指企业内部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应对外部竞争环境变化的各种能力,包括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组织文化、企业凝聚力等,这些能力是企业竞争的核心灵魂,是企业所独有的,其他企业所不能模仿的,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企业的内在竞争优势,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与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断加强内在竞争优势的提升,不仅能够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也能反作用于外部竞争环境,甚至能够改变竞争环境。管理会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财务、人力资源、物料采购、生产运营、营销策划、战略管理等,企业的管理理念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决策。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可能对企业经营状况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科学有效地对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会直接影响企业核心文化观念的建立,影响公司发展方向和道路的选择,进一步会影响公司的运营模式和发展计划的制订。一般来讲,战略管理文化主要分为发散型和内敛型两种。发散型主要强调的是机会,速度和规模是其发展的辅助工具,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在市场经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或者是处于不激烈的竞争状态中时,发散型战略管理模式更容易存在。而内敛型则主要强调资源和能力,企业的各种核心资源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企业发展的竞争力。这种类型与发散型战略管理模式所形成的粗放型和外延型的经营方式正好相反,在市场经济供大于求或者企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的状态下,市场上存在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较小。企业在这种局面下,其发展面临外部的选择机会更小,只有通过整合自身内部的核心资源才能带动自身的发展,这时的发展模式便趋向集约型方向。
“政府”虽然不是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但在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四个关键要素中,政府的力量最为直接。一方面,政府是本国市场的主要客户之一,政府的财政补贴、投资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提供动力;政府还会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和相对弱小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标准制度、税收政策、环境政策等也可能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间接障碍。作为工业企业,政府的环境管制和各种行政性的法规,企业都是需要严格遵守的,如有违背的情况发生,必将受到政府部门相关的处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此外,政府作为环境管制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对于那些污染密集型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完成政府的减排任务,污染密集型的企业需要耗费更多的环境成本。如果污染密集型的企业不积极探求技术创新,生产环保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那么,企业在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地位。当然,政府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不是单方向的,政府的政策工具也会受到竞争体系中其他因素的影响,譬如政府通过干预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规则,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结构,而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竞争方式、激烈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企业原材料、劳动力以及资本的使用价格,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最终反映到企业竞争力水平上。当然,在世界经济广泛联系、相互渗透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国际组织或他国政府机构的相关政策法规也会通过国际市场竞争法则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总之,这四个要素之间互相影响、共同作用,最终组成了企业竞争力。这四个因素之间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界线,如果考虑深层的内在联系,甚至可以说资源因素和管理因素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在某种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从影响作用的层面考虑,间接因素虽没有直接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企业的竞争力,但其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间接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导向,同时间接因素不仅是企业竞争中最难控制的因素,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