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绿水青山的国家战略
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对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解读,是对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象化表达,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其内涵极为丰富。首先,它回答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观,这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问题;第二,它指明了未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第三,在行动上,它提供了破解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发展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的途径。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只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修复、资源集约利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绿色消费等方面下大力气,做好工作,就能够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图1.1)。

图1.1 浙江省湖州市余村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
那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什么会成为国家战略,来指导中国接下来的国家建设和发展?
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问题严峻,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艰巨。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数据体现出来,一是坡面生态退化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1%,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到50亿吨,流失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耕地超过3亿亩,可利用天然草原90%存在不同程度退化,其中明显退化的接近50%。二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远高于环境容量,全国32%的河流和11%的湖泊污染物入河总量超出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造成全国33%的河流长度、55%的湖泊面积、70%的地下水监测井水质劣于Ⅲ类,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不达标率仍有10.8%和13%,对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造成巨大影响。三是资源开发利用超出其承载力,以水资源为例,我国海河、黄河、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分别达到106%、82%和76%,北方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开发利用率达85%,其中河北、天津、河南、山西超过100%,全国23个省区存在地下水超采,超采区面积达30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170亿立方米,造成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生产和生活(图1.2)。四是在此背景和形势下资源利用方式仍然粗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水资源产出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2%,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49平方米,人均村庄用地317平方米,远超国家标准上限。

图1.2 2011年鄱阳湖干旱见底
绿色发展不仅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模式的深刻变革,它的影响将会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正是因为任务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所以必须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协同推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国家战略,将对中国的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前文提到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代表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这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中国的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而言,其影响体现为:
第一,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从传统的部门工作上升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多部门通力合作的国家意志,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目前在全国全面推行的“河长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从被动治理转变为主动应对。中国近年来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的合理应对和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制定了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战略: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安全供给、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水资源应急风险管理。国家明确提出了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同时,国家制定了三条考核水资源管理的红线:水资源开发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入河湖排污总量控制红线。这三条红线针对水资源的三大问题——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缺水和浪费并存、水体与环境污染,对应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三大环节——取水环节,用水环节,排水环节,涉及水资源管理的三大领域——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保护。这是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构架,包括目标体系、制度体系、考核体系,也包括保障和支撑体系。而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中国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提出了新的方向和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内涵。
总之,可以比较乐观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国家战略,将加速实现从政府到全社会的理念转变,促进中国的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图1.3)。

图1.3 湖州安吉竹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成为国家战略,将明确而坚定地指导中国未来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国家发展和建设。根据中国现如今的国情,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美好蓝图呢?
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美好蓝图,当前最紧迫的工作就是要构建并严格执行好“三大红线”,这“三大红线”分别是生态功能保障的基线、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上限。
构建生态功能保障的基线,就是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实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脉、大小兴安岭、京津冀水源涵养区、云贵高原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工程,牢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城市绿化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就是要以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推行河长制,逐步消灭城市黑臭水体,严格控制七大重点流域常规与突发水环境风险,建立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水质监管体系;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着力解决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土壤污染突出问题。
构建自然资源利用的上限,就是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的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通过强化资源利用管理,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