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的国家战略、生态技术及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编著者简介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学术贡献: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在流域水循环基础理论、水资源评价与规划方法、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主编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国家和行业标准4项。获中国图书奖1次,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一等奖18项,其他科技奖励30余项;并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多次。

李文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率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物量的制图上,开拓了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为中国森林生态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布基本规律,为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的开发和保育奠定了科学基础;开辟了红壤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研究领域,领导建立了千烟洲红壤丘陵试验站,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生态工程;系统总结了农林复合经营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应用模式,推动了“九五”“十五”中国生态农业县的发展;率先进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并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生态建设工作。主编专著2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有关资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等系列丛书40多卷。曾先后获得20余项国家和省部委奖励,在国内外获得多项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授予“为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

李百炼

美国人类生态研究院院士(IHE Fellow),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AAAS Fellow),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态学终身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任国际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生态高峰理事会主席,美国农业部—中国科技部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等。致力于世界生态环境科研30余年,创建了生态复杂性这一全新的生态学分支学科,是国际公认的从事理论生态学和生态复杂性建模的权威。《生态复杂性》(Ecological Complexity)创刊主编,《干旱区科学》(Journal of Arid Land)杂志联合创刊主编。在包括《自然》杂志(Nature)、《科学》杂志(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等国际权威性学术刊物发表了230多篇论文,并主编了5本学术著作。获2015普利高津金奖(Prigogine Gold Medal,该奖每年只表彰1位对世界生态学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是全球第12位获奖人)。

吕永龙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前主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科学顾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专家组(IRP)成员,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等。

《科学》(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副主编,国际期刊《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创刊主编,创建国际期刊《环境发展:SCOPE跨学科杂志》(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Transdisciplinary Journal of SCOPE)并任副主编,《生态学报》责任副主编。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和新型污染物的区域生态效应与环境管理对策研究。在《科学》杂志、《自然》杂志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60多篇,主编中英文专著16部。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SCOPE杰出成就奖、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伍业钢

北京博大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秘书长,联合国“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国委员和海智专家。国际期刊《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es)创刊执行主编(2011—2016)。30余年来,主导和参与了美国三大流域生态修复和三大国家公园的科学研究、数据分析、模拟模型、规划设计、工程可研、修复管理等工作;开创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生态学空间数据分析和模拟的应用;近年来,参与和指导了中国一百多个城市的矿山、湿地、水系、海绵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方面的生态规划或修复治理。发表中英文论著多部、论文60余篇,参与主编《现代生态学》《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生态复杂性与生态学未来之展望》《生态学未来之展望:挑战、对策、战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生态城市设计: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学解读》等论著。

严晋跃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梅拉达伦大学教授、未来能源中心主任,国际应用能源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长期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低碳技术、能源系统集成与优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和碳贸易、先进发电技术与相变储能、能源高效利用等领域中进行研究。国际能源期刊《应用能源》(Applied Energy)主编,《能源持续》(Energy Procedia)顾问主编。在《科学》杂志、《自然气候变化》杂志(Nature Climate Change)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权威工具书《清洁能源系统手册》(6卷,Handbook of Clean Energy Systems)。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支持的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等荣誉。

侯立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央联系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顾问等。长期致力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从事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分散点源生活污水处理和人居环境空气净化等方面,率先提出并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及空气净化技术和系列装备,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主编专著5部,编写国家军用标准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6项,国家专利31项;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曾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俞孔坚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长期致力于通过生态途径进行城乡规划设计的科研和工程实践,系统发展和实践了基于生态安全和承载力的逆向规划途径,探索通过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流失、水土污染、栖息地丧失及城市绿地使用等问题。主编专著15部。在10多个国家和中国200多个城市进行生态设计实践,其主持设计的工程以生态性和文化性赢得国际声誉,曾获28项国际重要奖项。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科学》杂志、《自然地球科学》杂志(Nature Geoscience)、《自然气候变化》杂志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30余篇,主编专著12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