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的国家战略、生态技术及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4 科技创新引领生态流域建设

我们强调生态治水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分布式生态型污水处理技术、PGPR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纳米气泡曝气技术、污(淤)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管材如粉煤灰及废塑料资源化有效利用,这些都会对浙江的“五水共治”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①分布式生态型污水处理技术的优势是降低长距离运输能耗,减少管网系统建设与运行投资,适应性和灵活性强,技术易于更新换代,生态化,总结为“四少、两好、两省、两易”。“四少”即占地少、能耗少、噪声少、臭味少,“两好”即出水水质好、感官好,“两省”即投资省、运行维护费用省,“两易”即选址落地容易、出水容易利用。

②PGPR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是指第3代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利用生物激活酶,激活水体中的微生物。水体里有几百种微生物,具有潜在的可以降解总磷氨氮和COD的有300种左右,其中有几十种降解效率更高。制备能激活这几十种高效降解微生物的活性酶并放入培养箱中,将自然水体引入培养箱,大量激活水里原本就有的土著微生物。

被激活的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大量释放氧气,使水里的氧气含量从近乎为零增加到10%以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数量增加20%以上,自主重建动物系统。微生物不但能降解水中污染物,还能降解底泥厌氧菌包膜,使厌氧菌停止释放产生黑臭的甲烷。包膜被土著微生物降解以后,底泥露出本色,或为黄壤,或为红壤。

其中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露出土壤颗粒,水草可以扎根,光合作用可以持续;二是露出本色颗粒后,使鱼类有了产卵场所,动物系统也有了栖息地,动物系统也可持续;三是黑色包膜被降解后,底泥里的有机物含量急剧下降,清淤工程量大量减少,相当于是生物清淤,极大降低工程清淤成本。物质不灭,水里的总磷总氮变成了颗粒态,工程清淤可以清理,总氮分解生成氧气,一部分释放到空气中,一部分通过鱼类带出水体,最终使黑臭河流变清。

③纳米气泡曝气技术的原理:一是纳米气泡拥有超强的气体溶解能力,气泡中的溶解氧浓度可达到饱和浓度以上,且气泡衰减期长。二是在水环境治理中,纳米气泡为水体修复系统提供了高浓度的活性氧化剂,参与氧化分解反应,有效降低生化需氧量(BOD5)、重铬酸盐指数(CODCr)、氨氮、总磷和粪大肠菌群等在水体中的含量,提高了水体含氧量,同时,使有机淤泥也得到氧化和分解,从而使水体异味消除,水色得到优化,水质和透明度得到提高。

④污(淤)泥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脱水设备将底泥固化,将底泥再生砌块可以用于护坡、挡墙及路面铺砌等。

⑤新型管材(图1.13),将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与有机废弃物(废塑料)进行有效合成,转变成有价值的产品生产装备和各种含粉煤灰的塑料制品,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有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极大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图1.13 新型管材—大口径低压输水管材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是人、自然(水、土、气、生态等)、社会和谐发展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流域重点关注“人—水—生态”的相互关系与协同进化。生态流域建设不是回到原始状态,而是在新的发展阶段,运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探索创新技术,实现健康、和谐、高效的“新的生态平衡”和绿水青山(图1.14)。

图1.14 生态平衡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