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献给鹰:伊沙的现代诗写作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讲 导言和西外诗人1

我们就慢慢聊着开始吧。我记得去年6月《文学创作与批评》课结束时,已经跟大家说再见了,没想到变化比计划快,我们又见面了。上学期后半段,庞副院长让我报一个选修课。为什么要鼓励老师报选修课呢?可能是因为我们中文学院最近新来的老师很多,每年以两三个的速度在进人,但本来的课就这么多,为了让大家都有饭吃,就鼓励老师增开、新开选修课。我就报了今天上的这门课——《现代诗写作》。

上学期12月的某一天,我有一场面向全校同学的讲座,讲的是《世界名诗鉴赏》,同时做了直播。按照那时候的统计,在线观看的大概有五千人,因为视频一直挂在那儿,现在已经累计到一万多人。能吸引这么多人来听,最后变得场外的人比我们场内的人还要多。当然,课堂肯定首先是为场内的人服务的,包括我讲的一点一滴的东西,都是为场内的人服务的。场外的人,很多都已经大学毕业,很多都是中国的一线诗人,他们听的话,恐怕是取其所需,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没听过的。我们场内场外需要的东西不一样,对知识的覆盖面也不一样,但首先要照顾场内的人,在这儿也给场外的人说清楚。这首先是大学的一门正式课,只不过利用了先进的传媒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也计划,把一个学期积累的东西出一本书,就暂定叫《现代诗写作》。

今天的两节课,第一节是导言课,第二节就正式开始讲了。我们就从这门课的名称说起,像以往的导言课一样。当然,现在已不是大一我带大家《基础写作》课的时候了,当时大家还是新生,我还讲了我们学校的历史、中文学院的历史和汉语专业的历史。你现在回想、验证一下,我当年讲的话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我觉得真话率还是很高的,没有骗大家。既然是现代诗写作,那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叫现代诗,现代诗是怎么划分的。当然,大家还在探索之中,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我觉得有两种界定现代诗的方式。一种是以历史时段来界定,用政治历史的视角来界定。先来看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时代,中国的历史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中国的近代史被单独划分出来了。我们近代的开端是1840年,这对我们国家来讲,是一个有点耻辱的开端,被强行打开国门的一个开端。然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中国的帝制完全结束,进入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时代,至少名义上是如此。所以,从1911年以后,中国就进入了一个所谓的现代社会。这是一种划分的方式。你要是沿用这种大的划分的话,那1911年以后出现的诗歌,就应该归入现代诗的范畴了。大家都上过《现代文学史》,应该也清楚,现代文学史的划分并不是从1911年,而是把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起点。中国作为大一统的国家就是这样,任何事情的变化都是自上而下、自大而小的,也就是政治历史要发生变化,国家的政体要发生变化,经济、文化才会发生更新换代的变化。也就是说,1911年帝制结束了,国家翻篇了,但要产生新的文化还需要一点时间,这中间有1911年到1917年的时间差,给新文化、新文学六年的孕育时间,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从1917年到1949年。现代文学史三十二年的界定就是这么来的。诗歌是文学的一部分,也是跟着文学走的,1917年既然是整个现代文学的开端,那诗歌也免不了。虽然在1916年可能就有一些白话诗发表了,但只是个别篇目,真正作为标志的还是1917年,这时候白话文写的诗歌开始比较多地发表。

我们大学里对文学史的划分,又把当代拿出来了,即1949年迄今,当然它也无法“迄今”,比如说去年发表的作品,不可能马上就进入课本。我觉得在当代文学的保守性上大概有一个十年的余地,也就是说,我们在当代文学课本上学到的最新的东西,有可能是十年前发表的。当然这种保守也是需要的,需要沉淀一下。所以,从当代文学史来说,1949年到理论上的“迄今”指的就是当代文学。那我们在诗里面,有没有当代诗的叫法呢?当然也有,但我们在这儿说到的现代诗,是把现代文学的现代诗部分和当代文学的当代诗部分给它拉通了,也就是从1917年迄今。虽然在中国大陆这边发生了国体的变化——从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变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这两种制度跟世界融合的大趋势还是一致的。现代诗只有个别的历史时段发展方向受到了某种限制,比如在1949年到1976年的中国大陆,那时候当代诗的发展方向肯定跟“五四”以来的方向有偏差。

“五四”的精神是什么?我在课上讲过,就是拿来主义。鲁迅的精神就是“五四”的精神。既然是拿来主义,那就要引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向外国学习。鲁迅谈到自己学习写小说的方法,说得很明确,在写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前,他看了一百篇外国小说。天才只需要看一百篇外国小说就够了。什么叫“五四”?我的理解是,一个民族在长久失血以后的一次大输血,把从西方买来的洋血注入到自己的血管里。一个民族终于意识到自己再这么封闭,再不接受别人的血液,就没有活力了,所以,“五四”是一次大输血。虽然很快有更大的事情发生了,到20世纪30年代末,我国就进入外敌入侵的战争年代了,但我觉得在文学界,与世界融合、向世界学习的精神没有中断。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这四年的文学基本上还是按照“五四”的脉络前进的,而且好像还走得更快了一点,那时候出现了意识流小说,出现了新小说,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所以,在现代文学范畴内,所奉行的精神就是拿来主义:向西方学习,向世界学习。但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不能向外国人学习了。也许在某些时段还允许向某些外国人学习,比如说中苏友好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向苏联的一些革命文艺学习,但在“蜜月”结束以后,诗歌就更不主张向外国人学习了,指向非常明确:向民歌和古典诗歌学习。这就是1949年到1976年的状况。

后来的历史大家也都知道,1976年到1978年,这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转型时期,1978年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去年改革开放刚好四十年了。在座的同学是1998年前后出生的,可以说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好处,吃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而且因为年轻,你们更多地尝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而像我们这代人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然后亲眼看着国家从谷底爬起来。大家回家过年,也能从长辈口中听到,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年是怎么过的,现在我们过年已经到了生怕吃得太多发胖的状态,但是在过去的时代过年,我写了一首诗——

年话

对“二斤带鱼”

没有反应的人

不足与聊过年

我现在说“二斤带鱼”大家肯定没反应,“二斤带鱼”是什么意思呢?过年给大家发二斤带鱼,这是当时的一个典故,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听到肯定会有反应。所以,现在大家是尝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那么改革开放的精神何在呢?我觉得改革开放的精神,不论在大的文化上还是小的文化上,又有一种重回“五四”的感觉,也就是“拿来主义”。只不过我们在这四十年里看到的更多是经济的状况,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技术,到西方去学习,培养自己的人才。

改革开放前我们什么东西都没见过,就是想看世界,但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后,我们也有了别人想看的。

不光是在军事、经济上,在文化上也是一样的。当然,我没办法做平行的比较,因为我没有活在“五四”时代,但我觉得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在文化上急起直追的紧迫感不亚于“五四”,而且至少可以说,怀有这种紧迫感的人在数量上甚至远远超过“五四”。大家知道在“五四”时代中国人受教育的情况,“五四”完全是一场精英运动。现在有人感慨,“五四”运动都过去那么多年了,怎么老百姓还是那么愚昧、那么封建落后?其实就是因为,“五四”运动是一场精英运动。那么,改革开放就是把这种急起直追的心态,推及全体国民,所以,我感觉我们这四十年的状态很像“五四”。

我们的诗歌也在这四十年中受益,重新回到了“五四”那种面向世界、向先进诗歌学习的方向上。至今这种风气都没有消散,甚至没有减弱,仅从我们高校第一次开《现代诗写作》这门课,就有那么多诗人围观,怂恿我们来直播,愿意隔空来听这门课,你就能窥测到中国一线诗人的心态,还是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找各种渠道了解更多的世界先进的诗歌。在这四十年里,中国的诗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应该讲,在潮流上,在发展阶段上,我们用四十年的时间,追赶上了西方国家用更长的时间(可能一百年以上)才走过的道路。这个追赶当然很快,但这种快里也潜伏着很大的问题,我们不是在自然的节奏下走的,我们太饿了,使劲地吃,就会出现消化不良,也会出现反胃呕吐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我看到翻译的外国诗歌,看什么都新鲜。我当时跟大学时代一起写诗的同学说过这样的话:又被人开眼了!80年代就是永远被人开眼,好像我们就等着翻译家来翻译,一翻译我们就又吃一惊。当然了,我们也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你可以想象一下,在80年代,我们同学里也分保守的土派和比较激进的洋派。如果那时候,你在大学中文系里读书,你都不是一个如饥似渴地向外国学习的角色的话,基本上是没有前途的,你休想登上中国诗坛。所以,如果同学里面分土派和洋派的话,土派是全军覆没了。那时候就是这样的风气,大家都向西方学习,学习先进的方法,来改良我们的诗歌,来改造我们的诗歌,就是这样的状态,到今天为止依然如此。

刚才讲了现代诗的第一种界定,就是政治历史的宏观视角的界定。现在说第二种界定,是从程度上界定的,也就是诗的程度有没有到达现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到现代了,而诗未必到了现代,而且诗还要沿用世界文学史对诗的界定。世界文学史意义上的现代诗的含义是什么呢?是现代派、现代主义以后的诗歌。不同的国家进入现代的时间点不一样,但是在主流文明世界里,是以现代派诗歌的出现作为界定的。当时首先出现的是现代派,后来意识到,现代派出现以后后延的这个时期,就是现代主义时期。文艺复兴之前是古典主义时期,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之前就是浪漫主义盛行的时期。大致就是这么划分的。也就是说,现代主义以后的诗,才能叫现代诗。那到底我们达没达到呢?“五四”达到了没有呢?这个我们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比如说,“五四”的新诗第一人是郭沫若,虽然《尝试集》比郭沫若的《女神》出版得要早,但是咱们都以郭沫若的《女神》作为最高成就的代表。其实这样说也没有委屈胡适,因为郭沫若单篇诗歌的发表不比胡适晚,甚至比胡适早,郭沫若1916年就开始发表自由体的诗歌了。但是胡适出版诗集比郭沫若早,在文学史上就排第一位了。大家注意,排第二位的往往更厉害。这话什么意思呢?中国第一部现代小说集是郁达夫的《沉沦》,鲁迅的《呐喊》是第二部,结果《呐喊》就比《沉沦》的成就高。第二部出版的《女神》也比第一部出版的《尝试集》成就高。说到朦胧诗,第一个是食指,但显然北岛代表了最高成就。这就是“第二名现象”,第二要居老大。这有点像长跑的跟随战术,一种很贼的战术,他不领跑,跟随第一名跑在第二位,到最后再冲刺反超。实际上,郭沫若单篇发得一点都不晚,还有就是他的总体成就高。那么,我们就拿郭沫若作为一个例子,郭沫若有没有达到我们说的第二种标准的现代诗呢?那你看郭沫若的诗主要的基因是什么,他的谱系何在?他自己说得很清楚,影响他最大的诗人是惠特曼。惠特曼当然是现代诗了,那么你学惠特曼,你有没有达到现代诗呢?我觉得,实际上是没有达到的。首先,我对惠特曼的译本很怀疑,我自己也译了四首惠特曼的诗,用英语看,我感觉惠特曼其实是很深沉的一个人,怎么在我们的老译本里面却是大喊大叫的呢?我怀疑惠特曼的译本是否准确,调子是否找对了。郭沫若可能也是受到这种译本的影响,才变成一种大喊大叫式的。包括他自己的翻译也是如此,他把惠特曼搞得更像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实际上惠特曼是现代主义的。所以,第二种标准很重要。你学西方的诗,学的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代主义的?还有,你学现代主义学得是否很到位?这些其实都是可以分析的。

包括我说到的食指和北岛,食指的诗《相信未来》,前几段有些技巧是非常现代主义的,里面最好的一句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估计在座的有人听不懂。这是一个现代诗的技巧,在这里“手指”是一个名词,手指像不像排浪的形象?这是两个意象的嫁接。实际上,他是说,“手指”和“天边排浪”的相似性,这是一种偏正结构的修饰。当这首诗在1968年的中国出现的时候,在知青中传播的时候,这种技巧,当时的人见都没见过。那食指怎么能写出来呢?那时候有那种灰皮书,有的叫黄皮书,就是把西方的某些现代派的作品,印成批判材料,下发给高干看。这些高干把书带回家,高干子弟也就看到了。像芒克他们都看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到之后,他们就去学这种技巧。“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派的技巧,而意象派显然是诗歌现代主义时期的一个流派。我们在食指《相信未来》的前三段,看到了现代派的技巧,但是在后三段,他又变成了不光是浪漫主义的东西,而且还有点说教的东西,“坚定地相信未来吧……”就还有一种中学生作文要凸显中心思想那样的东西,所以,在我看来,这首诗就是半首现代诗。所以,这第二个标准很严格,要看一首诗在技术和精神上达没达到现代诗的要求。

今天给了大家两个现代诗的标准,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关心的是第二个标准。可能有些同学会有疑问:老师,你为什么不把这门课扩大成诗歌写作,古体诗、浪漫主义的诗都可以写?我也考虑过,我不主张大家写各种时代的诗。你可以写古体诗,也可以写浪漫主义的诗,你可以写近代的诗,也可以写现代的诗,看起来很自由,实际上这对大家没好处,尤其是你如果不写现代诗。你认为这几个是平等的吗?我认为是不平等的,王国维说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你活在现代社会里面,干吗不写现代诗呢?你在一个现代社会里面,如果去写古诗,去写近代的诗,你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如果从学文化、学知识的角度,我不拦着你,学知识当然需要古今中外融会贯通。但是从写作的角度,你干吗要写过去时代的诗呢?你为什么不写你这个时代大家认为主流的诗呢?这个心态就不对。所以我觉得,我们这门课也要树立一个价值观:现代人就该写现代诗。当然你要说写现代诗的同时,也对古诗有兴趣,那你也可以写写。但是,你记住,现代诗才是这个时代的诗。这么说吧,写古体诗根本不可能登上当代诗坛,你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我很少把写古体诗的一般的写作者说成是诗人,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文化消费者,或者说是文化修养比较好的一个体现,如此而已。我刚才说了,我们是在四十年的时间里面去追赶别人上百年走过的道路,所以,在别人一百年偏差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可能只有十年偏差。也就是说,我们刚把浪漫主义的课补完,现代主义就来了;现代主义的课刚喘了一口气,后现代就来了。我们是在一个浓缩的、像盆景一样的状态里,就给有些人造成一个错误的认知,以为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时间上挨得很近。你写浪漫主义的诗还有可能登上当代诗坛,但你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人。所以,我们从现在社会的存在价值来讲,就应该选择现代诗。

现在我们说后两个字——“写作”。我以往的课基本上都离不开写作,从《基础写作》到《文学创作与批评》,现在又到了《现代诗写作》,刚好构成了一个挺好的系列。我今天还在想,你们是上全了这三门课的第一个年级,因为《现代诗写作》刚开始。你在西外的四年里把写作课这么体系化地上了一遍,我觉得这个学校对得起你。很多百年老校的中文系都没有《现代诗写作》这门课,这是大家的幸运,你一定要利用好。我们这门课一定要体现在“写”上,现在说怎么考试为时尚早,肯定到时候你要交给我诗,我再给你一个分数,关键是我们要把过程利用好。

这门课现在刚开始,上过两三个星期之后,我们每周两节课快下课时留出一些时间,鼓励大家到台上来朗读一下自己写的诗。如果有我认为特别好的,我直接到最好的平台上给你推荐。如果被我订货的话,你在我这门课上就可以拿到95分,可以免试。也就是说,你如果达到了中国一线诗人的水平,一首诗就够了。这么说主要是强调大家要写起来。这门课和以往的课不一样,允许大家走神,允许大家浮想联翩,因为我现在讲的内容不像以往那样有很强的体系感。我们不再是讲一个文学史,不再是讲一个写作理论,现在我们强调的是,一切都是要刺激你自己写起来。如果我在上面讲一首诗,你突然来了灵感,可以不往下听了,你拿出一张纸就可以写。这就是我期望的,我们的课堂要有一种随时可以写诗的氛围。大家要把写诗当成平常事,不是最后考试的时候交我一首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过程利用好,这也是我对每一个同学在诗歌上有没有能力、有多大才华反复认识的过程,我当然希望看到大家的进步和成长。

我还要说的是,在同样一个班里,个体差异却很大。我想象最需要这门课的人是什么样子的,最不需要这门课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我就想象两极的状态。我跟大家讲过这个原理,才能和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天才的保护机制,一个是外在的保护机制,你是千里马,你的命里就一定会有伯乐。内在的保护机制是什么呢?你擅长的东西,你必然是爱的;你不爱的东西,你都不擅长。你都这么大岁数了,不爱的东西,你还潜伏着才华,可能吗?我想象最愚蠢的人生就是,一个人行将就木了,再告诉别人:“哎呀,我小时候拉过小提琴,我本来是可以成为小提琴大师的。”那你为什么后来不拉了呢?你不爱。可能最讨厌诗歌的人,就是对我这个课需要最低的人,我把你想象成一种存在。我对这一部分人说一句话,你体面地拿走分数。你不要让我照顾你,不要搞得自己很尴尬,最后你给我交的一首诗明明是不及格的水平,我看你听了一学期课很辛苦,让你过关算了,那叫不体面。你应该很正常、很体面地拿走分数。然后,我再说一句好话,你不要让你拿走分数的过程太痛苦,你不喜欢诗歌,但我希望你在这个学期里可能还听出点兴趣来,或者至少不那么讨厌了。这就是我对最不需要我课的人说的话。

对于最需要我课的人,你让我压力很大。我想象中,最需要我课的人,你的最高期待就是成为一个诗人。这样你的压力来了,我的压力也来了。实际上,我们这门课从一开课就是有压力的。第二节课我会讲我们校友诗人的诗。西外不是一张白纸,这门课开设之前,我们有将近十个校友诗人在中国诗坛上存在过。我仔细数了,加上今年,到我退休还有八年。如果我这门课开了之后没有我开之前出的诗人多,当然年限也不一样,剩下的年份短,以前经历的岁月长,但我就害怕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我这门课开了以后没有出一个诗人,我回去就扇自己两个耳光。最后别人会说,你前面碰到的诗人都是“瞎猫逮住死耗子”,那是人家天才到了你们学校,不是你们培养的。所以,这门课从它开课而且敢于公开直播就是背负着压力的。对于这一种同学,我和你同样有压力。你肯定对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那好,我们心往一处想,努力来成全你的梦。这是我对最需要我课的同学说的话。

任何事情两极知道怎么办,中间就好调整了。你想象一种中间靠上的状态,比如说读书好的同学,善于应试,准备从现在一直读到博士后,甚至把职业都想得很清楚,进大学当老师,然后当教授。这部分同学,你的专业是文学,你将来要当一个文学教授,你说你会写点现代诗这个事情,跟你是有关系还是没关系呢?所以,中间部分的同学,有些未来的事情你想不到,你可能认为这辈子跟诗没关系,结果却是有关系的。你将来做文学教授,你自己会写的话,起码在讲现代诗的时候,讲得不那么外行,这就变成你的优势了。所以,中间状态的同学不要轻易宣判:我未来的事业和人生跟诗是有关系还是没关系。人生无常,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

总结一句,在这门课面前不要讲价钱,不要跟知识讲价钱。总之,这门课已经来了,就是要教会你写现代诗。艺多不压身,甭管将来跟你有没有关系,你先把这个能力、这个写作的技艺带走。这就是这门课的目的。

有一句老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现代诗也是一样的,所以我准备的方法就是让大家泡在诗里头。我过去带的一门研究生课叫《现代诗研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结果就泡出诗人来了。从现在这节课开始,每周两节课让大家至少读十首诗,一学期加起来就是将近两百首。而且这个诗的选择跟文学史和欣赏课的选法相反,我们不选《诗经》时代、荷马史诗时代的,而是倒过来,选离现在最近的诗歌,这样来刺激大家写。所以,第二节课我设置了一个单元,一直延续到下一周,这个单元叫“西外诗人”。凡是毕业于我们学校的学生,还有我们的老师,以及在我们学校拿到任何一种文凭的,都可以归为我们学校出现的诗人。我就用这个标准来介绍我们西外培养的诗人,而且里面以我们中文学院培养的为最多。一年级的时候我讲过,我们有两个传统:一个是我们考研很厉害,这是学业上的传统;一个是我们创作很厉害,我们出了诗人,而且在21世纪以后的中国高校里算出诗人最多的之一。这是我们建立的一个小传统:离你近的人干成功的事,你敢去做。包括国家也是这样,谁在哪个方面有了突破,捅破了窗户纸,后面的人跟着就来了。所以,我们首先把目光放在这个小传统上,让大家见识一下,在此之前西外已经有哪些诗人,这些诗人写的诗是什么样子。第三周我们再把范围扩大一点,介绍陕西高校培养的诗人。我们从大家身边出发,从这个角度来刺激大家写诗的勇气和热情。

我们的课本是《新世纪诗典·第七季》,目前最新的一本。任何看起来很宏大的事情,在今天早晨,在这个教室,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发生了。刚才第一节课一上完,我们西外迈出的一小步,就是中国高校迈出的一大步,从此中国高校有了诗歌写作课。我就敢做这样的事情,就像这本《新世纪诗典》,它是由八年前网易微博请我做的一个特色栏目结集而成的。我记得当时新浪微博最火,网易微博想跟新浪微博抗衡,就请某些方面的专家,来做一些特色微博吸引受众。在第一批聘请的作家里面,除了我,还聘请了中国台湾地区武侠小说作家温瑞安,请他做一个武侠的微博,请我做的就是每天推荐一首当代诗的微博。结果我们就做得比较有影响,做了三年,网易微博跟我拜拜了,付了我三年工资做这件事情,它管不到我了,而我们也不需要它了,我们开始独立了。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吸引了中国最大的民营出版机构——磨铁图书做我们的后盾,每年出一本书,迄今为止出了七本,第八本也马上就要交稿。这也是从当年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开始,现在已经做得很大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是中国诗歌选本中销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所以,你买这本书作为我们的课本不委屈你。如果你达到了登上这本书的水平,我直接给你一个95分以上的成绩,你到期末不用交给我任何东西。也就是说,你就被订货了,我会在每天的推荐中推出去,到了年底就结集成一本书。如果我们同学被订货的话,会赶上第九季,也就是第九本,我希望在第九本书里会有在座同学的作品。

我们所有事情都围绕“写”来展开,所以我这次要反其道而行之,不是一开始就介绍一批大师的作品,把在座的同学吓得口吐白沫,自卑得不得了,根本就不敢写了,再也不敢碰了,灰溜溜地出去了。我要拿既合格又离你们很近的作品,用这样一种亲切感来唤起大家写作的兴趣。下面我们就来讲诗,一首一首讲,每首都有我正式的推荐语,也有我现场即兴的点评。首先我把诗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这是他们的光荣,这就是报效母校的时候。自己的诗在母校的课堂上,在中国第一次的诗歌写作课上被讲到,这是他们莫大的荣誉。所以,我们要把他们光荣的名字写上。

第一位诗人叫里所,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笔名。她的原名叫李淑敏,中文学院汉语专业2004级,08年毕业她去考我母校北师大的研究生没考上,又复习了一年,第二年考上了,在北师大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就是我师兄。读完了硕士以后,她就在磨铁任职,现在已经是诗歌部门的主编了,这七本《新世纪诗典》有一半就是她责编的。这是一种神奇的师生缘分。欢迎大家将来也跟我成为同行,跟我在事业上相遇。所以,里所跟我有着双重的血统关系,一个是我们西外的子弟,先是我的学生,一个是北师大的研究生,又做了我的师妹。这是目前来看写诗最高贵的两种血统的混合,我预料她未来前途一片光明。她除了写诗之外,也在从事翻译。所以,我也提醒大家利用好我们西外的外语环境,把我们的外语水平提高一点,将来有一天你不但能写诗,还可以做诗歌翻译,同时兼得。注意,翻译家不出在外语专业,而是出在了我们中文专业,因为真正要做好翻译,你的中文功底也要非常好。下面我们欣赏里所写她家乡的一首诗——

喀什

里所

牌楼下几个卖旧货的

维吾尔族老人

揣着手蹲坐成一排

黑帽白髯

像几只歇脚的大鸟

尚在隆冬

老城的天空通透如冰块

散射着白色的寒光

不远处的铜匠铺叮当作响

那些挥手嬉戏的小孩

从风中飞落到屋顶的鸽子

猛地回过头来咩叫的

短尾绵羊

都按着某种神秘的旨意

铺排在巴扎之上

喀什的天空是一个巨型的放大镜这座被太阳和月亮

共同搅拌的城市

一直在飘浮着上升

如那些老者呼出的热气

如必定受难的灵魂

2017/02

当时我的推荐语是:五四青年节,推荐一位很有实力的青年女诗人——她是一位85后,是青年诗人中少有的懂得修内功的一位,这与门风有关。我曾经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如果你没有灵感,那就回到故乡去,故乡会赐予你更多的东西。里所第一次上《新世纪诗典》,就是写喀什,当她又一次写到喀什时,她已经来到10.0了,故乡喀什让她拥有了与性别、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博大、高远、深邃。纵观《新世纪诗典》的诗,有着多么大的方圆,多么大的信息量!

为什么我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刺激你们写作?其实跟里所当年怎么开始写作也有一定关系。我记得是在实验楼给他们上课的,那是2005年,那一年我编的另外一部诗歌选集《被遗忘的经典诗歌》(上、下册)刚好出版,我就拿到课上来讲,讲到的最后一个诗人,是一个1984年出生的女诗人。后来里所告诉我:“老师,因为你讲到了她的诗,让我觉得特别亲切,感觉这样的诗我也能写。”如果我在上面讲很老的诗人,讲北岛、讲食指,可能里所不会马上说很有亲切感,说我也能,可讲到一个1984年出生的女诗人,1986年出生的在校生就对自己说“我也可以写”,然后就开始写诗了。所以,我的思路是从以往的教学经验里来的。虽然里所和你们的年龄有点拉开了,但我希望有些同学听了以后会说:我也能写!

第二位要讲到的西外诗人的名字叫李勋阳,这是原名,汉语专业2000级的学生。他的年级很有标志性,是我们学院第一届的学生。毕业后他一直在丽江高师当老师,现在不仅是一个知名的诗人,也是个知名的小说家。你看我讲的头两位,里所兼了翻译,李勋阳能兼写小说。所以,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里面有没有小说家,李勋阳是一个很大的希望,将来能不能成为大小说家,希望他努力。有这个迹象,他和贾平凹刚好是老乡,是商洛棣花镇人。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诗——

一只母老虎的诞生

李勋阳

从怀胎数月

到儿子出生

媳妇肚皮上的妊娠纹

也从西瓜皮

变成了

虎纹

我当时的推荐语是这样写的:现在,在本诗面前,即使有十万首关于母亲的诗,也挡不住本诗被你记住的步伐,它会在一瞬间里钻进你的心,因为它的独特,因为它的作者绰号叫李怪怂。这就是怪怂的巨大优势,这就是《新世纪诗典》的不同凡响。

他的外号叫怪怂,大家一听就明白,这个词只会在陕西话里出现。他的怪很自然。他上学的时候,课间我在那儿抽烟,他就喜欢跑来,向我提各种怪问题。后来我说,爱提怪问题的,将来能走上创作;提的问题都很正式的,将来能走向研究。这是一个规律。他的思维很怪,就像怪味豆一样。这首诗怎么分析他的技术呢?从语言的状态看,它像一首口语诗,但实际上,它是由一种意象来构成的。你看,妻子怀孕的过程,妊娠纹由西瓜皮变成了虎纹,写得非常到位,非常合乎科学原理。也就是说,女性在生了孩子以后,她的各种潜能被激发到最大,就变成“母老虎”了。过去我们怎么歌颂母亲、歌颂女性?都是那种很酸的浪漫主义风格,都是直抒胸臆。那种东西好不好?第一个把女人形容成花朵的是天才,后来的都是蠢材,就是我所说的有十万首诗都是这样写的。那你怎么办?你看李勋阳这首,这其实叫“冷抒情”。他当然是在歌颂自己的爱人,生了孩子,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种辛苦,但他是用了这种看起来很怪的、有点像冷眼旁观说怪话一样的方式,有一点后现代的意味。但实际上,他是一种“冷抒情”,一种怪味抒情。所以你看,现代的诗已经不是大家理解的那种。

我还有一个心愿,所有在这个课堂上有了诗歌写作实践的人,以后不要对当代诗人说三道四。有的人还以为诗人只有死了的好,只有自杀的才好,或者以为,诗人只有活得很悲惨才好。实际上,这都是对当代诗人的歧视,你写了以后就不会了,你就知道这有多难。有人说创意写作,这才叫创意写作。传统的浪漫主义诗歌强调“情”,而现代诗越来越偏向“智”,也就是你要表达情感,你要有很高的智性。这是第二首诗,你看,同样是西外诗人,风格却如此不同。当然,成熟的诗人都是一个人一个风格。

第三首的诗人是一个90后,离大家的年龄就更近了,她叫蛮蛮,原名倪广慧。前两年她在“包商银行杯”全国大学生征文诗歌组比赛中得了那一年唯一的一等奖,为我们学校争了光。我们看她这首诗怎么写的——

观众

蛮蛮

房东邻居家的老太太死了

她的家人在门前搭起蓝色

过世待客大棚

请来的乐队

在大棚口表演

主唱是一个中年男人

他面向天空 扯着嗓子吼

“我的母亲,我亲爱的老母亲”

声音嘶哑 表情痛苦

在他就要吼不上去的时候

观众中有人

打起了飞哨

2017/01/09

我的推荐语是:90后三大诗人的第三位,她与易小倩相似,都是天生与事实的诗意亲近,把没意思的都写得有意思了,加之天生语感好,失手率低——如此天然的诗人,一定要抓住自己的黄金时代,写出一本过硬的诗集;因为这个时期迟早会过去,你还会和大家一样,回到拼综合素质的轨道上,就像80后女诗人闫永敏现在所遇到的困惑与瓶颈。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90后女生眼中所看到的荒诞。中国人所说的红白喜事里的白喜事——家里人去世了,很多亲戚朋友来悼念,大家热热闹闹搞一场。从我这个五十岁以上人的角度来看,我可能就不会觉得荒诞,甚至还会认为这是中国人对死亡的另外一种理解。因为我们既然说它叫白喜事,风俗就并不是只有哭天抢地,也可以喝酒,可以划拳,所以,我可能不会觉得太荒诞。但是从一个90后女孩的角度来看,她就觉得很荒诞。不同阅历的人看世界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也很尊重她的看法。一个人在这儿演戏,甚至这种表演、哭坟的人都是可以雇来的。她这首诗跟前两首比起来,更符合大家所说的口语诗。第一首有文艺感、文学感,第二首实际上是个意象,第三首我觉得是正宗的口语诗,因为它就像一个电影片段一样,有画面感,有人物,有情节,也有细节,这是一个口语诗的构成,确切说是后口语诗的构成。她很注重事实的诗意,就是在语言之外,有实实在在的诗意存在。那个荒诞就是诗意,她眼中的荒诞就构成了诗意的张力。

今天我讲到的这些诗人,在中国诗坛的80后、90后诗人中都能够排进前十名。我们也不是说光出诗人,我们还要出好诗人,出好诗人才值得在大学的课堂上讲。第四位要讲的诗人名叫韩敬源,他是2001级的。2001级出的诗人最多。这我也要提醒大家,按照以往的经验,人才不是平均出的,而是扎堆出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年级的风气、班里的风气,包括你交友的小氛围,你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00级和01级就出了那么多的诗歌人才呢?可能就跟当时的风气有关,而且他们互相是朋友,有共同的爱好,这样做朋友,最后大家是双赢、多赢。韩敬源那时候是学生干部,后来到职业岗位上也走得很好,现在跟李勋阳是同事,都在丽江高师,已经是中文系主任了。写诗不能养活自己,写诗真是图虚名,但那有可能是千秋之名,但它确实不能养活自己。所以,写诗要有一个常识,先选择一个能养活自己的职业,然后你再写诗。我们来欣赏这首诗——

那个下午有点惊心动魄

韩敬源

突然想起几年前的一个下午

我手握镰刀

在竹园里砍一根竹子

准备用它干什么

我已经忘了

我想竹林里能吹奏出

《笑傲江湖》

真实的情况是

砍断竹子的那一刀

砍在了我左手中指上

前几天我看到这个伤疤

觉得可以写一首诗

其中一定要写下这样的一句:

“我生活的大地需要鲜血来祭”

其实那个下午

一点也不惊心动魄

就是一个用镰刀砍竹子的人

一刀砍在自己的手指上

嗷嗷大叫

2017/05

我当时的推荐语:不好意思,我的两大门生李勋阳、韩敬源的点评越来越没法看了,前者失之于求个性,后者失之于求正确。没关系,诗好则好,评不重要。本诗好在叙述中有蜿蜒,很细腻,口语诗人中打直拳的太多,打组合拳的太少,韩属于后者,值得鼓励。

我说到他俩点评诗歌的事,实际上,我培养的写作人才理论修养都非常好,毕业论文都是拔尖儿的,所以他们也同时能够做评论。我当时说他们评得不准,评得不准不重要,诗写得好就行。这首诗也是一首口语诗,只不过也是一首很文气的口语诗,包括他的口语很注重叙述中复调的蜿蜒感。所以,口语诗不是那么简单的,口语诗不是口水诗,那是对口语诗的污蔑。口语诗要随着人不同的身份和修养而不同。比如说,一个大学教师的口语诗可能就是比较文气的,你本来是一个文学素养很高的人,你非要模拟一个粗人讲话干吗?口语指的就是我们真实的口头语言,并不是说只有下里巴人的才是口语。

今天我们介绍的四首诗,三首都是本质上的口语,其中第二首是口语凸显意象。第一首不是口语诗,是一首泛抒情同时意象也比较密集的诗,后两首都是口语诗。我们今天介绍的四首现代诗,向大家呈现了四种风格,既有泛抒情的,技术上糅合一点意象;也有口语化的,凸显意象;也有生活气息比较浓的口语风格的;也有文气甚至诗人气比较足的口语风格的。也许你第一次听并不能完全适应,慢慢来,别着急,今天只是一个开始。

本讲授课时间为2019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