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东亚货币一体化相关概念界定
在研究东亚货币一体化之前,首先解释和界定几个相关概念,包括东亚、一体化、货币一体化、最优货币区等。
一 东亚范围
东亚是亚洲东部的简称。从地理上看,东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5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美国关岛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等5个地区。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11个国家。因此,从地域上看,东亚和东南亚共包括21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美国关岛不在亚洲管辖范围,俄罗斯远东地区也因为俄罗斯不属于亚洲国家而不能列入东亚分析范围,因此将这两个地区剔除。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限制,本书同样剔除朝鲜、蒙古和东帝汶3个国家。经过剔除后,本书的研究范围是泛指剔除上述5个国家和地区以外的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包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和东盟10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文莱)在内的16个国家和地区。
二 货币一体化
要研究清楚一体化与最优货币区,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一体化、货币一体化、最优货币区等一系列概念,并阐释这些概念的关系和递进性。在综合的基础上,提出本书对货币一体化和最优货币区的诠释,并据此提出本书的研究方案。
(一)一体化
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主权国家)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组织)的过程。一体化过程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法律和文化,是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的一种全面互动过程。而经济一体化则是指主要在经济领域展开的合作和融合,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本书采用Balassa(1961)的分类方法。按照该分类形式,经济一体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1.贸易一体化
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国与国之间普遍出现的全面减少或消除国际贸易障碍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衡量贸易一体化的主要指标有:关税水平、非关税壁垒的数量、对外贸易依存度、参加国际性或区域性贸易组织的情况等,其主旨是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2.要素一体化
要素一体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过程。这里所谓的要素是指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要素的内容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3.政策一体化
所谓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而政策一体化则是指让区域内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政策达到协调一致的过程。
4.完全一体化
所谓“完全”,就是指上述提到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完全一体化是实现各国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一种全面互动过程,最终达到政策的全面统一。它是一体化的最高级形式,至今尚未有国家和地区达到这一合作高度。
与上述四个阶段相对应,各个区域在合作进程中会出现相应的组织形式,其中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与贸易一体化形式相对应;共同市场与要素一体化形式相对应;经济同盟和政策一体化形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对应关系,完全经济一体化与完全一体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见图1-5)。
图1-5 一体化阶段与一体化组织形式
(二)货币一体化与最优货币区
目前,有关货币一体化的论述及定义较多,各定义彼此之间大同小异。鉴于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为论述方便,本书将货币一体化定义为:区域内各国家和地区在货币政策执行中的协调与合作,具体指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流通领域建立起相应的组织和监督机构,在货币的选择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这种合作在形式、时间和内容等方面有较大选择余地,可以采取区域货币联盟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货币区的形式。区域货币联盟是货币合作形式的深入发展,它是指通过法律文件(共同遵守的国际协议)在货币金融等重大问题方面进行的合作,这种合作的突出特点是各国家和地区央行还未完全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货币合作也可以采取货币区的形式,它是货币一体化的最高级形式,突出表现在有关国家和地区取消原有的本国(地区)货币(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成立跨国(地区)中央银行,统一使用由区域内共同中央银行发行的统一货币,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相关的经济政策。
货币区是现实概念,如欧元区,其理论原型为最优货币区(Optimal Currency Areas,OCA)。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由Mundell于1961年提出,其后Mckinnon、Harberler 和 Fleming等经济学家对其理论从不同侧面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最优货币区定义:它是这样一个区域,在此区域内,一般性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相互盯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和区域外国家的汇率保持浮动。不难看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最优货币区的定义其实包括了多种货币汇率的固定联盟和单一货币联盟两类,而本书研究的正是单一货币联盟的最优货币区。
借鉴货币一体化的定义和货币区与最优货币区的相关概念,本书认为,最优货币区只是一种理想,借用数学上的极限概念,它只可以无限接近,而永远不可能达到。现实中出现的则是货币区和货币联盟,如欧元区、东非货币联盟和西非货币联盟等。关于各国在满足什么条件下可以组建货币区的问题,需要从货币区定义切入。所谓货币区是指那些地域毗邻,且在贸易、经济增长、金融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政治沟通等方面满足和达到一定趋同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所组成的一个区域,在区域内实行货币的统一发行和流通,允许要素自由流动,对区域外则统一实行浮动汇率和统一关税。其突出表现是区域内各国家和地区已经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各国家和地区央行已经名存实亡,其作用在于协助跨国(地区)央行处理好日常事务。
三 经济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基础: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基础,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更替中,代表生产力的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在这种概念意义上的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它是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传统货币一体化理论中的经济基础:除了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基础定义外,在货币一体化研究中,学者们为了研究一个区域是否适宜组建货币区,经常要分析要素可流动性、通货膨胀率趋同性、利率趋同性、贸易依存度等一些基本经济条件,这种意义上的基本经济条件亦称为经济基础。
本书所提经济基础的扩展性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对传统货币一体化理论中的基本经济条件进行深入剖析;第二层意思,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一体化中没有涉及的基本经济条件进行扩展性分析,并对所有基本经济条件进行综合性评价。因此,本书中所提货币一体化的经济基础包括要素流动性、弹性工资机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缘经济条件、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股指、赤字率、债务负担率、国际贸易地位、贸易依存度、区域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等基本经济条件,并对这些基本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