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场新人到职场精英(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事业锚

这一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埃德加·H.沙因(Edgar H.Schein)教授经过大量实证后提出,是指人在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和工作经验后对自我有了更深入的洞察,发展出自己较真实、趋稳定的职业定位。这种洞察基于以下几点。

● 自省的才干和能力:从各种实践的成功中得出。例如,在小学、中学、大学,我都是学生干部,组织和参与各种学生活动;我一直担任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中学时我一直是英语课代表,每周三次带同学们早读;大学四年的暑假里我为外国旅游团做导游。这些实践活动让我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人际交往才干和沟通表达能力。

● 自省的动机和需要:由实际情境中的自我测试、自我诊断和他人反馈得出。通过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PDP(职业活力衡量系统)等测评,经过自我反思并结合同事、朋友给我的反馈,我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动机和需要:不求名利,但求给家庭和身边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希望在有生之年游遍世界的多数角落。

● 自省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自身与雇佣组织和工作环境实际互动的过程中得出。迈入职场的前几年,我在工作、与上级和同事交往、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积极乐观、自主自立、坦诚尊重、信任共赢、求新求变、工作家庭平衡的重要性,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了我之后选择和从事工作的标尺,而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又在之后的工作中不断强化,成为伴随我职业生涯的主旋律。

事业锚的特点

第一,事业锚产生于一个人的早期生涯(准备和探索)阶段,以习得的工作经验为基础。美国人确定事业锚的时间相对较早,因为他们有从小就勤工俭学的传统。较早的社会实践有助于一个人更快地找到事业锚。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一个人能在30岁确定自己的第一个事业锚就是十分值得庆幸的事了。孔子说一个人应“三十而立”,我将其改为“三十而锚”。倘若你在35岁还没找到自己的“锚”,那你真的需要好好考虑考虑余生了。难怪现在职场上都说35岁是个坎儿!

第二,事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即事业锚一定是你喜欢、适合并且胜任的工作。但你喜欢、适合并且胜任的工作并不一定就是你的事业锚,因为这个工作不一定符合你最深层的价值观。只有喜欢、适合、胜任并符合个人价值观的工作才能真的算这个人的事业锚。

我年轻时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独立管理咨询顾问、培训师和教练这样的自由职业者。可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使我日益明确了我在影响人际关系、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我对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我对自立自主、坦诚尊重等价值观的追求。2002年当我第一次成为独立职业讲师和咨询顾问后,我发现自己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事业锚。

也许你会感叹,找到一个喜欢、适合并且胜任的工作已经很不容易,更何况是事业锚呢?

第三,事业锚很难根据各种测试被提前预测。一个人的职业倾向可以被预测,但事业锚一定是经过实践后才能被确定的。但值得庆幸的是,一个人的事业锚通常在他的职业倾向范围之内。我通过职业倾向测试就得知自己适合从事咨询和培训工作。因此,进行职业倾向测评对你确定自己的事业锚会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第四,事业锚虽然趋于稳定,但不是固定不变的。锚帮你在避风的港湾停泊,让你找到人生中事业的一个支点,但你仍然可以重新起航,去追寻新的事业锚。我已迈过知天命之年,咨询、培训和教练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使命,但我内心中已经感到新的事业锚又在向我招手。

事业锚的类型

根据沙因教授的研究,事业锚共有8种类型,如表1-1所示。

表1-1 8种事业锚类型和各自特征

一个人的事业锚并非一定是单一的,有可能是混合型的。譬如,理想的总工程师,其事业锚不仅需要具有技术/职能型倾向,还应具有管理型倾向;成功且快乐的企业家,不仅具有创造/创业型倾向,也同时具备生活型倾向。

事业锚的作用

● 事业锚有助于识别员工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成功标准。对那些希望“爱一行,干一行”的人来说,尽早找到事业锚尤为重要。有人总结说“没有事业锚,心里就发毛”,这其中不乏道理。对前途和未来感到迷茫从而压力重重的人通常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事业锚。

● 事业锚会促进员工与组织之间心理契约的达成,提升员工敬业度。心理契约是指员工发自内心地认同公司,员工不仅愿意为公司做出贡献,同时也相信公司可帮助自己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员工敬业度是指员工与公司形成心理契约后所达到的贡献程度。

● 事业锚将为员工中后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