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樓宇建設
1960年,市區的建築物繼續向高空發展,市中心已有多幢約20層的建築物出現。同年落成22層高的於仁大廈(後來易名為太古大廈),比一年前落成,全港最高的渣打銀行大廈高6呎。
同年落成的大廈還有:利園山道的鳳鳴大廈、波斯富街(樓下為中國國貨公司)的軒尼詩大廈、百德新街(樓下為大丸百貨公司)的華登大廈等。落成於1933年,位於彌敦道有商店50多間的重慶市場,亦於1961年改建成重慶大廈。
以下為1961年7月香港的土地價格:
- ‧ 中環銀行區:每呎800至1,000元;
- ‧ 銅鑼灣:每呎500至600元;
- ‧ 尖沙咀旅遊區:每呎700元;
- ‧ 旺角彌敦道(豉油街至亞皆老街):每呎700至800元。

約1961年的銅鑼灣告士打道“東角”地區。前方為避風塘,右方正興建海殿大廈。怡和貨倉(渣甸倉)東鄰為剛落成位於百德新街的住宅羣。而貨倉亦於1970年代初改建為怡東酒店及世界貿易中心。
1961年7月14日,尖沙咀碼頭左側、梳士巴利道與廣東道間,九龍倉第46至51號,共42,175平方呎的貨倉及商業用地公開招投,所得款項用作將九龍倉之一號橋(碼頭)改建為海運大廈。貨倉地段於1968年建成“九龍商業中心”。稍後轉售予置地公司,並易名為“星光行”。
同年,大東電報局後方位於遮打道的建築物拍賣,以每呎800元的“天價”成交,後來建成“壽德隆”(Sutherland)大廈。
1961年落成的住宅樓宇,還有:
皇后大道西與屈地街之間,煤氣公司舊址的永華大廈;
銅鑼灣告士打道的海殿大廈;
莊士敦道164-176號,英京酒家對面的美華大廈;
鄰近莊士敦道與灣仔道交界,舊二號差館所在的中匯大廈;
羅便臣道82號,標榜“永久免收管理費用”的百都花園大廈;
英皇道皇都戲院西面的南方大廈。

1963年的中環。正中為重建之太子行的地盤,其前方的皇后像廣場仍未重整。愛丁堡廣場西端正開始填海。

由結志街向下望卑利街,約1966年。可見位於兩旁之唐樓店舖的招牌,亦可見榮生祥辦館及大鴻圖麻雀館的招牌。其背後是位於皇后大道中“花布街”(永安街)口的雄心洋服店。
1961年,地產商人致力發展北角半山區,在1958年及1959年間築成的天后廟道及雲景道上,興建多座包括雲峰、峰景及摩天等高尚住宅大廈。
同年11月1日,港府接收美利兵房,美利樓被改作差餉物業估價署。該座位於花園道(現中銀大廈所在)的建築物,曾於1963年4月“鬧鬼”。該署決議請佛教聯會的高僧“驅鬼”,於5月20日開壇唸經。
1963年,德輔道中63至65號,京滬飯店所在的“愛羣行”拆卸,以興建華人銀行大廈。而其西鄰67號的“爹核行”(David House)亦同時拆卸,以興建“聯邦大廈”(現永安集團大廈)。
1965年,由太子行改建的太子大廈落成,其連接文華酒店的天橋亦同時建成啟用。
同年落成的住宅大廈,有灣仔的文熙大廈及城市大廈、銅鑼灣的香港大廈、旺角的新興大廈,以及多座位於觀塘月華街的住宅大廈。
同時,曾於1960年7月發生大火,位於渡船角的九龍倉棉花倉,亦被拆卸改建為包括文英、文華等的8座住宅大廈。

筲箕灣淺水碼頭村及背後的山邊木屋,約1965年。

在油麻地渡船角,原九龍倉棉花倉地段上興建的8座以“文”字為首的大廈,約1966年。正興建的是文英樓。前方是佐敦道碼頭旁的渡船街。

約1966年的荃灣,右方是青山道(青山公路)。前中部是剛落成的福來邨廉租屋。

被稱為“紅磚屋”,落成於1929年的“海員及海軍之家”,約攝於1980年。左方為晏頓街。這幢大樓於1990年代初被改建為“衛蘭軒”。(圖片由何其銳先生提供)
1966年11月17日,港督戴麟趾主持美孚新邨的奠基禮。首批樓宇於1968年入伙,全部樓宇於1970年代中落成。
自1965年的銀行風潮開始,再經歷1967年的騷動後,地產業隨即一蹶不振,樓價曾於騷動期間下跌一半。1968年10月開始復甦。當時四幅官地開投,競爭熱烈,分別超出底價四至五倍成交。
到了1969年11月28日,尖沙咀地王競投,美國財團以1億3,000萬元之超高價投得,用作興建喜來登酒店,於1973年落成。
1969年落成的名廈,有位於中環重建的聖佐治大廈及司徒拔道的友邦大廈。
1970年,置地公司在半山地利根德里,興建35層高,圓形的世紀大廈。
同年,置地公司以創本港及世界地價最高紀錄的3億5,800萬,投得中區新填地的地王,在此興建亞洲最高的康樂(現怡和)大廈,於1973年落成。金銀證券交易所亦遷至此。
位於花園道,工務局總辦事處所在的美利大廈,同於1970年落成。
1975年,置地公司重建歷山大廈,於1977年落成。同年起,該公司又拆卸其對面的告羅士打行,以及西鄰的連卡佛大廈、公爵行、皇后大道中的公爵行和公主行,以興建置地廣場。
曾設有“遠東交易所”的第一代華人行,於1976年重建,拆卸期間曾發生大火。

由尖沙咀望油麻地及旺角,約1972年。前方的九龍公園仍見軍營存在。前中部為柯士甸道與彌敦道交界的倫敦戲院。區內高樓大廈林立。

干諾道中,1971年。可見興建中的康樂(怡和)大廈。大會堂的右方可見香港會所、水星大廈及興建中的富麗華酒店。

由山頂望維港兩岸,1973年初。左方可見將落成的康樂(怡和)大廈,舊中國銀行前是富麗華酒店。在灣仔新填地上,已落成首座建築物電訊大廈。
1977年,住宅樓宇的售價,包括北角、銅鑼灣、灣仔、跑馬地及中區,以建築面積計,為每平方呎350至450元;半山區的大型住宅則為600元;西環、筲箕灣則為280至320元;尖沙咀為400元;荃灣、沙田為300元。
到了1978年,市區的住宅新樓,普遍為每平方呎600元以上,比一年前上升了百分之五十,導致不少經營者拋棄本業,將戲院、貨倉、工廠改建為住宅。
1980年代初,部分地區樓價曾上升至每平方呎超過1,000元,可是在1983、84年間,香港受到前途不明朗所困擾,樓價曾下跌至1978年的水平。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樓價又復上升,亦有不少外資湧入。
1985年4月,政府拍賣金鐘道第二幅地王,由太古地產以7億多元投得,連同先前投得的第一幅,用作興建現太古廣場所在的綜合大樓及酒店。
另一個尖沙咀廣東道的地段,則由星島報業集團等投得,以興建現時“力寶太陽廣場”等商廈。

九龍城福佬村道的新舊樓宇,約1972年。

由鴨脷洲望香港仔,約1975年。左上方成都道及南寧街之黃埔船塢正在平整地盤,以興建香港仔中心屋苑。右中部的舊警署現為“蒲窩”,其對上處為廉租屋漁光邨。正中可見“太白”(右)及海角皇宮(左)兩艘海鮮舫。

約1987年的干諾道中,可見即將通車的行車隧道。左方為交易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