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我国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
要实现开展网络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环节就是要确保网络教育的培养质量。按照经济学的概念,质量是指提供的产品符合客观需要的程度。站在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度量网络教育的质量,主要是看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需要,以及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程度。
1.4.1 影响网络教育质量的因素
网络教育的质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难以进行准确的度量和评估。那么从教育本身来讲,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第一,当前时期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培养要求。也就是说,国家和社会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一个合格专业人才应当学习什么样的专业内容,知识理论、实践技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相应专业、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国家与社会的要求,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基础,即不同时期的质量标准与对应时期的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是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始终是确定质量标准的基础。
第二,教育主体的能力和水平。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育主体是主办学校,网络教育作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教学主体应当是开展网络教育的主办学校。主办学校中从事网络教育教学的教师,其教学水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主办学校建设的教学资源内容、组织方式、资源的呈现方式等都密切关系到教学效果,是保证教育的关键因素。
第三,实施教与学过程的有效性和规范程度。网络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传达给学生,因此实施教学过程的渠道、平台、交互方式是否方便、快速、全面等,也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时,主办学校是否有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流程体系,并且是否在实施培养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流程体系,也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如果招生乱宣传,乱承诺,考试不规范,助学环节不落实,毕业审核不严格等,那么,培养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第四,教育客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作为网络教育的对象——学生,其学习能力的高低和学习态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育形式,任何年龄阶段,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即使采取同样的教法、提供同样的资源也会因为学习能力差别而导致不同的效果。因此现代教育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可能全部掌握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全部教授给学生,同时知识和技能也有时代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任何一种教育类别,一方面要教授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增强会让学生受用一生,这也才是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对于学习来讲这句话同样适用。学习者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要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加网络教育学习,是为了得过且过地得到一个毕业证书?还是通过网络教育的学习增强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如果是前一种思想形态,就少了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态度和动力,要有好的培养效果,难度很大。甚至在学习过程中会投机取巧,会要求教师尽量给予方便,以便自身目的达成,这种功利性的思想反过来会影响教师教学行为主动性和上进心,影响办学主体的教育质量提升。如果是为了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学生会选择主动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同时也会倒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和资源,转变教学范式,增强教学能力;也会迫使办学主体不断地探索教学流程,选择更加优秀的师资,建设更好的教学资源,开发更加优质的教学平台,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达到所谓的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使教学主体和客体均从中受益,教育质量也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实现教育的历史使命。
第五,评价标准和机制。质量,从概念本身来讲仅仅是“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从网络教育质量来讲,这里的用户应当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要符合国家的要求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无须讳言,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是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危害国家和社会的人。第二个层面是接受教育的个体的满意程度,即是学生本身对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和效果的客观感受,这个方面受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感染力,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呈现效果,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时代性,网络教育的主办单位和助学单位服务的及时性、方便性,以及服务质量的高低和服务态度的好坏等方面能够基于主观感受和客观事实进行评价。第三个层面就是学生所在单位对学生网络教育学习前后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知识水平的评价,也是直观反映教育质量的因素。因此,以上三个层面可以成为教育质量评价的有效科学主体。要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价还需要有科学的指标和评价标准。党和国家的要求、学生及用人单位三个评价主体,应当根据各自的要求和角度设定完善的具体指标和标准来进行评价教育主体的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对教育质量评价的公正、公平及科学。所以评价指标和标准的设定要充分考虑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要随着国家要求和社会经济、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不断完善,也要进行大范围的调研,经过充分的论证,不能只站在国家主管部门、办学主体或者是学生和用人单位任何一个单一角度来设定;否则评价就会流于形式,不被社会认可。
建立客观、公正、完善的评价机制是评价和保证质量的重要保障。建立评价机制首先要确立谁来评价、怎样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关于谁来评价的问题,既要充分考虑到实施评价的主体是否有公信力,能被国家、学生、用人单位以及评价客体等几方面认可,也要考虑是否具有专业性和公正性问题,评价主体必须要熟悉和了解网络教育的要求和规定,精通教学规律,同时还要能站在学生和用户的角度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主体才会得到各方认可,才会有公信力。关于怎样评价的问题,是要解决评价方式方法、评价过程等问题,这是评价能否有效进行的保证,也是评价结果是否真实的关键,在此问题上要关注办学主体的指导思想与定位、培养方案与培养过程匹配、教师能力和水平、资源的质量、各环节的制度和规范执行情况,也要关注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收集社会影响和业内评价。在此过程中,要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评价,要看、查、谈、测多种方式并重,利用现场、网络、电话等多种手段充分收集信息,充分做到全面真实地进行评价。
1.4.2 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
建立怎样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保证和提升教育质量呢?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质量保证体系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度、规章、方法、程序和机构等把质量保证活动加以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具体到网络教育来讲,在宏观层面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有一个系统的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在微观层面上,每一个办学主体应当在宏观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下,结合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本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前者重在总体质量的保证和控制,后者重在突出各自的办学特色,但后者须完全符合前者的要求和规定。根据前文所述,影响网络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国家要求(国家的相关制度和规定)、教育主体的能力和水平、教与学过程的有效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评价标准和机制五个方面,因此要保证和提高质量,宏观上应当重点在这几个方面进行考量。具体来讲,首先,要根据党和国家对继续教育的要求和目的,建立健全立法。其次,在此层面下,教育部要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如继续教育质量标准、教学标准、服务标准等相应规章以确保国家要求具体落实;主办学校根据国家和教育部要求,按标准和社会需求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学生根据要求和自身需要参加学习,使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建立学校和学生之间有效的教学、服务渠道,保证网络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先进、科学、便捷的技术平台和实体的服务机构。最后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评价机构和结果处理机制。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图1-1可以看出,宏观层面来讲,主办学校在培养质量的保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根据国家要求和社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建设教学资源,实施教学过程,进行合格考核,为学生开展服务,负责整个教学和培养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体和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微观层面,每个办学主体都应当建立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见图1-2),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依据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提供优质师资队伍开展教学和辅导,建设符合培养目标和方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开展有效的线上及线下教学活动,严格执行相应政策以保证培养过程的规范性,建立科学的内部质量监督和反馈机制等。

图1-2 主办学校培养质量的保证体系
通过建立上述两个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网络教育质量。但毫无疑问,任何体系和制度不可能包罗万象,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对于培养人的教育事业来讲,更是牵涉多个主体、多个方面,任何一个主体和方面不认真履行职责都会造成质量问题。当前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整体质量受社会诟病,难以达到国家要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主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出了偏差及办学定位不准造成了办学过程管理不到位、质量控制不严外,还有国家法律建设和制度标准建设没有跟上,办学渠道管理混乱,社会存在的功利性思想和浮躁的心态使个别学校、助学机构、部分学员存在不履行各自职责、投机取巧的现象,这些又反过来助长和倒逼了主办院校放松了质量控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这是党和国家对继续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从事继续教育工作人员的历史使命,同时作为继续教育对象的学生,同样也有着尽到认真学习和促进办好继续教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