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会计总论
【大纲要求】
掌握会计核算基本假设、会计基础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原则。
【要点详解】
一、会计核算基本假设、会计基础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掌握)
1.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具体内容如下: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就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持续经营
即假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持续经营是会计分期的前提。
(3)会计分期
即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4)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折算为人民币。
2.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3.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1)可靠性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同一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8)及时性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知识拓展】
①“实质重于形式”应用举例: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②“重要性”应用举例:将购买的办公用品支出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因安排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辅助费用如果金额较小,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在发生当期确认为财务费用,记入当期损益;零星的关联方交易,如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或者几乎没有影响的,可以不予披露。
③“谨慎性”应用举例: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
【例题·单选】将存货的减值准备由单项认定变更为按类别计提,体现了( )。[2014年12月真题]
A.重要性原则
B.可理解性原则
C.可靠性原则
D.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答案】A
【解析】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体现了重要性原则。
二、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原则(掌握)
1.会计要素的确认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具体如下: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确认条件: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确认条件:符合负债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确认条件为: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确认条件如下:
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③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确认条件如下:
①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③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是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确认条件为: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总结】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区别与联系
(1)收入VS利得
①区别
a.收入与日常活动有关;利得与非日常活动有关。
b.收入是经济利益总流入;利得是经济利益净流入。
②联系: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都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
(2)费用VS损失
①区别
a.费用与日常活动有关,损失与非日常活动有关。
b.费用是经济利益总流出;损失是经济利益净流出。
②联系: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且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2.会计要素的计量原则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具体内容如下:
(1)历史成本(实际成本)
历史成本,或称实际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适用于购置公司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购买存货、承担债务等的计量。
(2)重置成本(现行成本)
重置成本,或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期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金额。适用于盘盈资产的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适用于存货的期末计量。
(4)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适用于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购买固定资产、融资租赁、资产减值等相关内容的核算。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适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的后续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