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孟子》三章

孟子

【作者小传】

孟子(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的学生。他继承发展孔子思想,成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后人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政治上提出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反对兼并战争,反对暴虐的统治;在哲学思想上提出“性善论”,重视后天教育。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一书,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散文在语言艺术、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文体特征等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唐以后的古文家,多学习推崇孟子散文。

孟子见梁襄王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本段文字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语(yù):动词,告诉。:“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卒(cù)然:突然。卒,同“猝”。:‘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一:统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与:跟从,归顺。? '”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浡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浡然,兴起的样子。。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管理,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领:脖子。。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好像,如同。,沛然谁能御之?'”

王顾左右而言他本文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比(bì):及,至,等到。反:同“返”。,则冻馁其妻子则: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结果。,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士师:司法官。,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本段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题目为编者所加。

陈臻问曰陈臻:孟子的学生。:“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兼金:好金。因其价格双倍于普通金,所以称为“兼金”。一百:即一百镒(yì)。镒为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薛:春秋时有薛国,但在孟子的时代已被齐国所灭,所以,这里的薛是指齐国靖郭君田婴的封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赆(jìn):给远行的人送路费或礼物。;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戒心:戒备意外发生。根据赵岐的注释,当时有恶人要害孟子,所以孟子有所戒备。;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未有处:没有出处,引申为没有理由。。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货:动词,收买,贿赂。。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阅读导航】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兼并战争日益频繁,社会矛盾更趋激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严重,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他在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既鲜明地表明了他的观点主张,又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他以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生动透辟,明白晓畅。梁襄王骄横轻率、缺乏教养的言谈态度历历如见,孟子对他的蔑视态度和厌恶之情也跃然纸上。

“顾左右而言他”今日已是一个成语,比喻对方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故意扯些不相干的事,或与对方交流时,有意离题。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小品,孟子采用层层推进的类比推理的方法,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入手,推论到官吏的行为,再推论到君子的身上,齐宣王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非常干脆,不假思索,而第三个问题则逼得齐宣王毫无退路,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孟子的目的是劝诫统治者要尽职尽责,治理好国家。虽然孟子在辩论上是赢了,但是他的目的却没有达到,从“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可以看出齐王根本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

第三个故事,陈臻的推论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二者必居其一,但实际上缺乏辩证逻辑的灵活性,不能解决特殊性的问题。孟子在此通过辩证的方式进行分析,解决了陈臻受与不受的两难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辩证解决。用孔子、孟子等人的话说,这就叫通权达变。


【思考阐释】

一、以这三文为例,分析孟子散文善辩、善喻和犀利的特色。

二、探讨形成孟子散文雄辩力量的原因。

三、今天我们面临市场经济的时代,金钱的受与不受,辞与不辞问题也时常摆在人们的面前。孟子的基本原则是“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不拿不明不白的钱,在这样的原则前提下,当受则受,当辞则辞。这种处理态度,是不是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呢?

四、有人说:战争,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胜者为王败者寇,不存在孟子所希望的那种和平的过渡方式。秦始皇以铁骑长矛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霸业,宣告了孟子的“仁政”在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血淋淋的历史教训让伟人毛泽东说了这样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过,千百年来,孟子的思想一直被推崇备至。以民为本,以仁治国,一直为很多统治者所重视,而且将来这人性的光辉会继续闪耀下去。尽管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吻合,但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你认为呢?


【相关链接】

孟母三迁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亦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祭祀用的器具),揖让进退。孟母曰:“此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逐渐濡染)化。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

孟子三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jiàn,窥探)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fán,坟墓)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