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到精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脏与腑的相主相合关系

脏腑各有其主要功能,并在相互协作中进行。脏与脏之间有“相主”关系,如肾为心之主,心为肺之主,肺为肝之主,肝为脾之主。主是主持之意,既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的作用。脏与腑之间又有“相合”关系,如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和膀胱。合是配合的意思,说明以脏为体,以腑为用,配合起来以完成两者的综合功能。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因而这种配合也叫“表里”关系。脏腑虽处体内,但与形体组织器官密切联系,观其形体各组织器官之表现,可测知脏腑的情况,如肝开窍于目,其充在筋,其华在爪;心开窍于舌,其充在脉,其华在面;脾开窍于口,其充在肉,其华在唇;肺开窍于鼻,其充在皮,其华在毛;肾开窍于耳,其充在骨,其华在发。又脾主肌肉四肢,并以关节两肘属心、肺,两腋属肝,两髀属脾,两腘属肾等。这在临症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脏与脏的“相主”关系

(一)心与肺

心主血脉,肺主呼吸。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就是心为肺之主,即血与气的关系。人之一身,气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至气亦至。肺之宗气,贯通心脉,得血运载,敷布全身。故心肺之间,相互依存,气之与血,不可相离。

(二)心与脾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又赖脾气统摄作用使血不致溢出脉外;而脾的运化功能又依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并在心神的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人身以气血为本,精神为用。血气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统血。血为水谷之精气,总统于心而生化于脾。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则脾气健运。血之与气,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能生血,血能化气,气血冲和,阴平阳秘。

(三)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是主血和藏血(血液循环与血量调节),主神明与调节神志之间的相互关系。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平,精神愉快。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肝血旺盛,制约肝阳,使之勿亢,则疏泄正常,气血运行无阻,心血亦能充盛,心得血养,神志活动正常。阴血充足,则精神饱满,情志舒畅。

(四)心与肾

心藏神,肾藏精。心肾关系就是心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的关系。肾为心之主,心居胸中,属阳,主火,其性主动;肾在腹中,属阴,主水,其性主静。心火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得肾水以滋润,肾得心火以温暖。水火既济而心肾相交,使心与肾之阴阳协调平衡。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神全可以益精。肾藏精,精舍志,精能生髓,髓汇于脑。积精可以全神,使精神内守。精能化气生神,为神气之本;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为气,为火。阴则为精,为水。凡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安其志。心主血,肾藏精,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血可化而为精,精亦可化而为血。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门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在上,如明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交济,使人体保持相对平衡。

(五)肺与肝

肺主气,肝藏血。肺和肝的关系,主要是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的关系。肺为肝之主。肺居膈上,其气肃降;肝居膈下,其气升发。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气机调畅,气血流行,脏腑安和。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肺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气。且肺调节全身之气需得血之濡养,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又须气的推动。人身气血之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作用的制约,故两脏对气血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六)肺与脾

肺司呼吸,脾主运化。肺和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水之间的关系。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气,脾益气,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水谷精气,上输于肺,两者结合化为宗气(后天之气)。宗气是全身之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要的津气,又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故脾能助肺益气。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的协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运化以资助。脾肺两脏互相配合,共同参与和促进人体水液代谢。

(七)肺与肾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是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的关系。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与肾之间存在源与流的关系。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水液经肺的宣发和肃降,布散精微津液到全身,浊液下归于肾而输入膀胱。肾为主水之脏,有气化升降水液之作用,又主开阖。下归于肾的水液,经肾的气化,使清者升腾,浊者变成尿液而输入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肺肾两脏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对水液代谢的调节。肺司呼气。人之呼吸,虽为肺所主,但需肾之纳气协助。肾气充盛,吸入之气,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肺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互相滋生。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盛,肾的功能旺盛。水能润金,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循经上润于肺,使肺气清宁,宣降正常。

(八)肝与脾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生血统血。肝与脾的关系为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的关系。即肝为脾之主。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输入肠道,帮助消化,又将脾之吸收、运化来的精微物质升发于全身。脾得肝之疏泄,运化功能才能健旺。脾主运化,脾阳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才能不断地输送和滋养于肝,肝才得以发挥正常的作用。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脾之运化,赖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赖脾之化生。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生血统血功能旺盛。脾能生血统血,则肝有所藏,肝血充足,方能调节血液。肝血充足,则疏泄正常,气机调畅,使气血运行无阻。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

(九)肝与肾

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的关系为肝肾同源,精与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肝血赖肾精滋养,肾精又赖肝血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有“精血同源”之说。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两者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是相反相成的。肝气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又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亦可助其疏泄不及。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排精的生理功能。肝肾同具相火,相火源于命门,寄于肝肾两部,故为肝肾同源。肝肾阴液,亦相互滋生,肝主疏泄和藏血,体阴用阳。肾阴能涵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再生。肾阴充足,才能维持肝阴与肝阳之间的动态平衡。

(十)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脾的运化,须得肾阳之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故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脾主运化水湿,须肾阳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二、脏与腑的“相合”关系

脏与腑,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经脉络属,结构相连,气化相通,病理相关的脏腑表里相合关系。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虽各有其受纳、消化、吸收、传导、排泄之功能。但它们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输布,废物排泄,以维持其正常的出入升降的生理状态。

(一)肝与胆相合

肝位右胁,胆附肝叶。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储藏、排泄胆汁。共同合作使胆汁疏泄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储藏排泄胆汁;胆之疏泄正常,胆汁排泄无阻,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又肝主疏泄,胆主决断,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故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二)脾与胃相合

脾胃居中,脾与胃以膜相连,经络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为纳与运、升与降、燥与湿之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的受纳和腐熟,是为脾之运化作准备;脾之运化,消化水谷,转输精微,是为胃继续纳食的需要,两者密切配合,完成消化饮食、输布精微,发挥供养全身之作用,故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位于中焦,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之运化,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到心肺,以供养全身,故脾气主升。胃主受纳腐熟,以通降为顺。胃将受纳的饮食物初步消化后,向下传送到小肠,并通过大肠使糟粕浊秽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肠胃虚实更替的生理状态,故“胃气主降”。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脾胃健旺,升降相因,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状态。升为升清,降为降浊。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溉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肠,从便溺而消。脾为阴脏,阳以为用,脾阳健则能运化,其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其性柔润而恶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燥湿相济,脾胃功能正常,乃能饮食水谷,消化吸收。胃行津液,胃津充足,才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吸收水谷精微提供条件。脾不为湿困,才能健运不息,从而保证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不断地进行。脾燥与胃润之特性相互为用,相互协调。脾胃之病变相互影响,表现在纳运失调、升降反常、燥湿不济。

(三)心与小肠相合

心居胸中,小肠居腹,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经脉属小肠而络于心。心与小肠相互络属,构成一脏一腑的表里关系。心为阴脏,小肠为阳腑。心主血脉,与小肠相合。心主于血,为血液循行的动力和枢纽;小肠为受盛之府,承受由胃腑下移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的功能得以正常地进行。小肠的分浊清别,清者吸收,由脾气升清而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不断得到补充。心若有热,结于小肠,则小便赤血;小肠有热,循经上熏于心,则心烦,舌尖糜烂。

(四)肺与大肠相合

肺为阴脏,大肠属阳腑,肺经属肺络大肠,大肠经属大肠而络肺,两者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肺主气,主行水,大肠主传导,主津,故肺与大肠关系为传导与呼吸的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肃降。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与大肠主津、重新吸收剩余水分的作用相互协作,参与水液代谢的调节,使大肠既无水湿停留之患,又无津枯液竭之害,从而保证大便正常排泄。肺司呼吸,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大肠以通为用,其气以通降为贵。肺与大肠之气化相通,故肺气降则大肠之气亦降,大肠通畅则肺气亦宣通。肺气和利,呼吸调匀,则大肠腑气畅通。临床上如肺气肃降失职,津液不能下达,则可见大便困难;若大肠实热,又可影响肺气不降而致喘满。

(五)肾与膀胱相合

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两者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主津液,开窍于二阴,膀胱储存尿液,排泄小便,而为水腑。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促进膀胱气化津液,司关门开合以控制尿液的排泄。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尿液能够正常地生成,并下注于膀胱储存之而不漏泄,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能够正常地储存和排泄。肾与膀胱密切合作,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若膀胱湿热,或肾移热于膀胱;则小便短赤,或癃闭、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