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脏腑的整体功能
人体内的一切转化,脏腑整体功能的发挥,全靠人体的气化作用。根据人体需要,在脏腑参与下,将人体需要的物质以气态的形式,弥散和变化为津、为液、为精、为血、为髓、为气。清者为阳,出上窍;浊者为阴,出下窍;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上而下者,犹天气之下降;下而上之,犹地气之上升。阴阳交泰,营卫各走其道,归属脏腑,各行其主。气血往复,为形体之用;神魂往来,志意交合。一气贯通,诸经并行;动静相彰,归于权衡。气之升降浮沉、出入离合,聚散往来,运行无阻,无处不到。又以阴阳互根、消长、转化、制约,无休止的分离、统一,通过脏器使物质分解、合成,各归所需,以发挥其生理功能。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人以五脏为主,六腑配合,依经络内联脏腑,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气血得以运行。
一、五脏生理功能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主藏精气而不泻。五脏之表,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主司消化吸收排泄。五脏所主,脉、皮、肉、筋、骨为五体;五脏所荣,唇、面、毛、发、爪为五华;五脏所司,舌、鼻、口、目、耳、二阴为五官九窍;五脏所生,喜、忧、思、怒、恐为五志;五脏所藏,神、魄、意、魂、志为五神;五脏所化,汗、涕、泪、涎、唾为五液。五脏互藏,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五脏各有阴阳,必兼五气,互相灌溉,升降不息。五脏之间,自动调节,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相对平衡与协调。
(一)心主血脉,藏神志
人身以气血为本,精神为用。血气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脉,心与脉相连,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血液充盈,脉道通利,则心之阳气充沛;以输送营养物质供养全身,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心主神志,为思维、意识、情志之精神活动。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心者,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为阳中之太阳以应夏气。
(二)肺主气,司呼吸
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周身气血循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诸气者,皆属于肺,升降出入,气机调畅。吸清呼浊,输布津液精微。宣发卫气,主肃降,通调水道,为阳中之太阳,以应秋气。
(三)肝藏血生血,主疏泄谋虑
肝为血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之功能。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储血,既可濡养自身,以制约肝之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又可调节血量而藏血,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内藏血,又能生血。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则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肝主疏泄,气机调畅,则血能归藏与调节。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液运行,需心肺之气推动与脾气之统摄,还需肝气之调节,而使气机调畅,血行不致瘀滞。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胆附于肝,内藏胆汁,其分泌与排泄,可促消化。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故称“将军之官”。肝气与肝血,相互为用,动静有常。肝体阴柔,其用阳刚,阴阳和调,刚柔相济,则肝的功能正常。肝居下焦属阴,内寓少阳春升之气,故为阴中之少阳,以应春气。
(四)脾统血,主运化,升清
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人之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血液固摄,则血不外溢。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食物入胃,经过消化吸收后,浊气下入小肠大肠。其水谷精微由脾转输和散精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滋养濡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脾主升清则健(清:指精微物质),喜刚燥而恶湿。其经为太阴,与长夏相应。
(五)肾藏精,主纳气,生髓主骨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因肾有两枚,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附于肾脏,藏真火(命门火)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命门之功能有肾阴、肾阳之作用。五脏六腑无不借命门之火而温养之。肾主阴,命门主阳,故肾有“水火之脏”之称。精者,一身之至宝,源于先天而成于后天,五脏俱有而属于肾。人之生身源于肾,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肾是人体阴精之所聚,肾精充则化源足。肾又是生命活动之本原,肾火旺则生命力强,精充火旺,阴阳相济,则生化无穷,机体强健。肾藏精,精能生髓,化而为血。精能化气,气纳于肾。肾气充沛,摄纳正常,呼吸均匀,气道通畅。肾为封藏之本,具有藏精、纳气、主水、固胎的作用。月事应时而下,胎儿的孕育,二便的正常排泄,均为肾封藏之职的功能所及。肾主一身之阴阳,肾阴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本。肾阴,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肾阴肾阳,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持着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肾精不可泻,肾火不可伐,犹如木之根、水之源,木根不可断,水源不可竭,灌其根枝叶茂,澄其源流自清。肾无实不可泻,故治肾多言其补,不论其泻,或以补为泻。肾主闭藏。收心神、节情欲、调七情、省操劳,以保养阴精,肾精充盈固秘而能延年益寿。肾居下焦属阴而有坎中之阳,故肾为阴中之少阴,以应冬气。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者,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入胃腐熟,下传小肠,分清泌浊。清者(精微、津液)脾收,转输于肺,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浊者(糟粕)下达,传于大肠,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一)胆者,肝之腑,储藏排泄胆汁,主决断
胆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胆汁分泌,注入小肠,以促消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胆合于肝,助之疏泄,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
(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司消化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上口为贲门(上脘),下口为幽门(下脘),上下脘之间为中脘,统称胃脘。主受纳,腐熟水谷。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司消化,以和降为顺,以通为用。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胃之喜润恶燥与脾之喜燥恶湿,阴阳互济,从而保证脾升胃降的动态平衡。
(三)小肠为受盛之腑,主化物,分清别浊
小肠上连于胃,下接大肠,其相接为阑门。小肠接受胃下饮食物,化物而泌别清浊,将水谷化为精微和糟粕,精微赖脾之升而输布全身,糟粕靠小肠之通降而下传入大肠。故小肠承受胃中腐熟的水谷,进一步分别清浊,吸收水液,使精华归于五脏储藏,将糟粕中的水液归于膀胱,渣滓归于大肠。
(四)大肠为传导之腑,主排泄
大肠上接阑门,与小肠相通,下接直肠,下端为肛门。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大肠的传导功能,与胃之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肾之封藏密切相关。故大肠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通降下行,实而不能满。
(五)膀胱为州都之官,司气化,储存尿液,排泄小便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故为“津液之腑”、“州都之官”。水液通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作用。若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则膀胱的气化失司,开合失权,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及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
(六)三焦为决渎之官,主持诸气,疏通水道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之称谓。自胃口贲门以上,包括心、肺两脏为上焦;从胃口贲门至胃下口幽门,包括脾与胃为中焦;胃下口,包括大、小肠、膀胱,肝和肾等脏器为下焦。三焦有主持诸气,受纳水谷,消化食物,化生气血,输送营养,疏通水道之气化功能。《中藏经》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故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三焦是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通道。上焦心肺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其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故称“上焦如雾”。中焦脾胃有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之功。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而濡养周身。故喻之为“中焦如沤”。下焦肾、膀胱、大小肠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胃受纳腐熟的水谷经小肠分清别浊下移,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
三、奇恒之腑
脏腑之外尚有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为异,恒为常,此六者虽名曰腑,而其实有异于胃肠等正常之腑。故奇恒的意义是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形虽似腑而作用似脏;是异乎寻常的一种内脏。它们在人体中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一)脑为元神之府
脑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头居人身之高巅,人神之所居,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气血皆汇集于头。故头为诸阳之会,为清窍所在之处,人体清阳之气皆上出清窍。脑主感觉运动,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为脑之权。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称为“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即所谓“五神脏”。神虽分属于五脏,但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尤以肾为最。因为心主神志,虽然五脏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作用的。肝主疏泄,又主谋略,调节精神情志;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脑的生理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肾精充盈,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健全,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动作灵巧。若肾精亏少,髓海失养,脑髓不足,可见头晕、健忘、耳鸣。甚则记忆减退、思维迟钝等症。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五脏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阳升发,窍系通畅,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脑与五脏的关系: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于脑,血足则脑髓充盈,故心与脑相通。临床上脑病可从心论治,或心脑同治。脑肺相系: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则气充血足,髓海有余,故脑与肺有着密切关系。临床上脑病可以从肺论治。脑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脾胃健旺,熏蒸腐熟五谷,化源充足,五脏安和,九窍通利,则清阳出上窍而上达于脑。脾胃虚衰则九窍不通,清阳之气不能上行达脑而脑失所养。故从脾胃入手,益气升阳是治疗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东垣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治脑病的先河。肝脑相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脑清神聪。若疏泄失常,或情志失调,或清窍闭塞,或血溢于脑,即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而为大厥;若肝失藏血,脑失所主,或视物为二,或变生他疾。脑肾相济:脑为髓海,精生髓,肾藏精,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所以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变生诸症。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故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
(二)髓能养脑、充骨、化血
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髓藏于骨者为骨髓,藏于脊椎管内者为脊髓,脊髓经项后复骨下之骨孔,上通于脑,汇藏于脑的髓称为脑髓。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脊髓和脑髓上下升降,彼此交通,合为脑脊髓。滑伯仁说:“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入脊心,下贯尾骶,渗诸骨节。”髓由肾精所化生,即肾藏精,精生髓。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经骨孔而补益骨髓,骨髓又不断地补益脑髓。其功能有养脑、充骨和化血3个方面。
1.充养脑髓 髓生于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分布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入脑,成为脑髓。《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海,脑得髓养,脑髓充盈,脑力充沛,则元神之功旺盛,耳聪目明,体健身强。又内肾之命门,为生髓养脑之元气,其精中之精气,上养脑神,精中之柔液,统养百骸;其液出脑,由项贯督入脊旁络全体。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可导致髓海空虚,出现头晕耳鸣、两眼昏花、腰脊酸软、记忆减退,或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身体矮小、智力动作迟钝等症状。
2.滋养骨骼 髓藏骨中,骨赖髓以充养。精能生髓,髓能养骨。张介宾《类经·脏象类》说:“髓者,骨之充也。”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则生长发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坚刚之性。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若肾精亏虚,骨髓失养,就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或发育不良等症状。
3.化生血液 《医林改错》说:“精汗之清者,化而为髓”后天水谷精微化而为血,髓可生血,血亦生髓。气、血、精、髓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可见,中医学早已认识到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精髓为化血之源。如血虚证,可用补肾填精之法以治之。
(三)骨为人身支架,支撑身形,具有坚刚之性
肾主骨,骨中有髓,髓能养骨,骨靠髓养,全身骨骼才有坚强性能。骨在人身起着支架作用,支撑身形。骨为干,身之有骨,犹树之有干。筋束于骨,手能握,足能步,背能屈,为人体运动所需。若精髓枯竭,骨失所养,不能久立,行则振摇。
(四)脉为气血运行通道,有约束气血循脉道传注之力
脉者,血之腑,乃气血运行之道路。人体组织器官需气血濡养灌溉,才能维持正常功能。而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发挥作用,必须通过脉道的传注。脉与心相连,为心气所推动,心主身之血脉,肺主气,心、肺、脉相互为用,彼此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气血循环运行。
(五)女子胞(子宫)有主月经和孕育胎儿之功
女子胞位于女性的小腹内,为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为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与心、肝、脾、肾以及冲任二脉有关。这是因为其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功能无不与血、精有关,而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任主胎胞,冲为血海。在病理上,当各种因素导致上述脏器、经脉功能异常,即影响女子胞的功能,引起月经失调与不孕。
(六)精室为生殖之精的产生和储藏之处
精室又名男子胞,位于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关元和气海之间,主要为睾丸、附睾和精囊腺等组成。精室与肾相通,为肾之外系——睾丸之所系。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此。精室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生殖之精和分泌排泄精液,可见精室的功能主要与肝、肾二脏及督脉、任脉、冲脉的关系密切。
这些奇恒之腑并不是孤立的,和脏腑都有联系。比如脑和心、肝有关系,又因脑和髓有关,髓又和骨有关,骨属于肾,脑又和肾有关。女子胞即子宫属肝,由于行经、养胎等与血有关,故又和心、脾有关。与奇恒之腑对称的还有传化之腑,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个腑,在六腑中都是属于消化系统。如上所述,全身组织都是有机联系而不可分离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