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风情录](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04/21813804/b_21813804.jpg)
第5章 稻香:收割
稻谷成熟以后,要尽快收割。
一来是已经熟了没有继续种下去的必要,还有被虫子啃食的风险,二来是鸟儿一定会来啄食。
前文说过,第一季稻谷主要在农历六月收割,第二季主要在农历十月收割。
在广东,即使农历十月还会有一些鸟儿在田间活动的。
我小学时,村里收割稻谷都是人力的。用镰刀把稻禾从下部割断,用脱粒机把稻谷打下来,然后装包,用木车拉回家里。
在所有的农活里面,收割稻谷是最“隆重”的,出动人力最多,过程最紧凑。
除非实在帮不了忙,否则一般都是全家出动。
由于学生平时要上课,所以村里收割稻谷主要集中在周末,那时候田地里就会人头攒动,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收割前一天,我妈会提前通知,准备好几把镰刀,草笠,袖套。
很小的时候特别穷,上面的东西还不一定能人手一份,要借或者用旧的长袖衣服代替袖套。
还记得我第一次收割稻谷并不是在自己家田里。
那时候太小,带到田里让我自己玩,然后我跑邻居家看他们干活。后来不知是我要求的还是他们让我试试,我就下田了。
就一把镰刀,其他啥防护措施都没有,我就照葫芦画瓢,左手抓住稻秆下方,右手用镰刀割。
别人一镰刀割断,我要反反复复割好多下。
别人斜着割,我横着割,还割得很低。
别人把一行的十多根割完,换行,往前直线推进;我就割了一个人宽的几行就往前了,方向随意。
最后邻居看到我在他们田里割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啼笑皆非。
我走出来的时候,身上四肢沾了不少枯叶粉尘,还有刮痕。
虽然第一次收割很狼狈,但是至少证明了我做得来。之后的收割就开始算上我了。
我们家种得最长久的两块水田,一块在村北,一块在村东。
村北那块是狭长状的,就在水渠旁边。
我对于这块田地有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十月收割时抬头总会看到和太阳并存的月亮。但在别的田地我很少会注意到。
回到收割本身。
收割的时候,弯腰,握秆,镰刀从侧边贴近,然后斜向上充分用力,稻秆即断。
这样割开的切口是斜的,割得太低容易扎脚,割得太高不利于后续拖动脱粒机和翻地。
收割时双脚也要注意,不要太近以免刮到脚趾(穿水鞋的忽略这话),另外适当的间隔有利于保持身体稳定和快速收割。
我有段时间劲头很猛,基本是一秒割一束,割了几束左手快抓不住了则转身先放下。
我们割下来稻秆的摆放是有讲究的。
十多束小的并为一大束,大束之间交叉堆叠。交叉堆叠是为了便于双臂抱起来。
当我们把一块稻田的稻禾全部放倒,就会留下一堆堆的稻禾堆。
接下来就是要脱粒了。
脱粒机很简陋,主体是一个大转轴,表面覆盖几十块长木块,每块木块上插着大量粗铁线,铁线呈U字型,两端插进木块里。
我们合力把脱粒机主体搬到田里,装上大底槽和两块挡风板。前者自然是装脱下来的稻谷,后者是防止谷粒飞溅。
然后我们就开始把周围的谷堆搬到脱粒机两侧,用脱粒机脱粒。
操作脱粒机时是用脚踩踏板,让转轴转起来,紧握住稻禾下端,把尾端放到转轴上,铁线会把稻谷刮下来。
这种脱粒方法很粗糙,刮下来的除了稻谷,还有大量的叶子,和藏在稻禾里的虫子们。
每脱粒一段时间,底槽的稻谷要用蛇皮袋装起来,腾空继续装从转轴上掉下来的稻谷。
稻谷装进蛇皮袋前我们会先清理一部分叶子,其他的晒谷时再做处理。
我们家属于战斗力比较强的,五个人一起下田,从天刚亮折腾到中午,就可以把一块田地收割完。
包括割禾、脱粒、装包、运回家里。
我们早上出门特别早,一般在田里干活一两个小时后才让其中一人去村里市场买包子吃早餐,顺便休息一下。
村里的包子店都一定是提供简单的茶水,多数人买包子时也会用塑料袋装茶水喝。想想都觉得穷,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