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华山雪霁
寒风如刀,刮得人脸生疼。郭襄站在华山南峰之巅,任凭飞雪落满肩头。她望着远处那两个渐渐消失在风雪中的身影,手指不自觉地绞紧了衣角。
“杨大哥,龙姐姐,祝你们白头偕老。“她轻声呢喃,声音很快被呼啸的山风吹散。
那袭青衫与白衣终于在茫茫雪幕中化作两个黑点,继而消失不见。郭襄仍伫立原地,仿佛化为一尊冰雪雕像。雪花落在她长长的睫毛上,融化成水珠,顺着脸颊滑下,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泪水。
“十六年啊...“她仰头望向铅灰色的天空,思绪飘回那个改变她一生的日子。
“小妹子,你叫什么名字?“绝情谷底,那个戴着人皮面具的男人这样问她。
那时的她不过是个十六岁的少女,天真烂漫,不知江湖险恶。她偷偷跟着姐姐郭芙出来游玩,却在绝情谷遇险。当那个神秘男子从天而降救下她时,她只觉得心跳加速,面颊发烫。
“我叫郭襄。“她听见自己这样回答。
后来她才知道,这个独臂男子就是名震江湖的神雕大侠杨过。绝情谷一役,她亲眼目睹杨过与小龙女十六年后的重逢,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让她既感动又心酸。
再后来是襄阳城大战。她站在城墙上,看着杨过飞身击杀蒙古大汗,扭转战局。那一刻,他如同天神下凡,在她心中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十六年,龙姐姐等了杨大哥十六年...“郭襄低声自语,“而我,又等了多久呢?“
她摇摇头,从回忆中抽身。雪下得更大了,华山诸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她转身欲走,忽听身后传来脚步声。
“阿弥陀佛,女施主为何独自在这风雪之中?“
郭襄猛然回头,只见一位白眉老僧带着个少年正从山道走来。老僧面容慈祥,身披灰色僧衣,虽然须发皆白,但行走间步履稳健,显然身怀上乘武功。那少年约莫十五六岁,浓眉大眼,一脸憨厚。
“晚辈郭襄,见过大师。“郭襄抱拳行礼,心中却暗自警惕。这华山绝顶刚结束论剑,寻常人怎会上来?
老僧双手合十:“老衲少林觉远,这是小徒张君宝。我师徒二人为避祸乱,不得已上山来。“
“少林觉远大师?“郭襄眼睛一亮,“家父郭靖常提起大师佛法精深,不想今日有缘得见。“
觉远叹息一声:“郭大侠忠义无双,老衲惭愧。只是如今少林...“他话未说完,突然面色一变,捂住胸口剧烈咳嗽起来。
“师父!“张君宝急忙扶住老僧。
郭襄也上前一步:“大师受伤了?“
觉远摆摆手,喘息片刻才道:“无妨。老衲因寺中变故,强运真气,伤了经脉。“他抬头看向郭襄,目光突然变得深邃,“郭姑娘可是东邪黄药师的外孙女?“
“正是。“郭襄点头,心中疑惑更甚。
觉远露出一丝欣慰笑容:“天意啊。老衲命不久矣,正愁一身武学无人继承。今日得遇郭姑娘与君宝,当是佛祖指引。“
郭襄大惊:“大师何出此言?您...“
觉远盘膝坐下,示意二人也坐下:“时间紧迫,老衲长话短说。少林遭奸人算计,藏经阁被焚,老衲拼死护得《九阳真经》出寺,却已身受重伤。“
张君宝闻言泪流满面:“师父!“
觉远慈爱地摸了摸徒弟的头,继续道:“《九阳真经》乃达摩祖师所留至高武学,老衲虽研习多年,却未能参透全部。今日便将所知传授二位,望你们善加利用。“
郭襄连忙推辞:“大师,此乃少林绝学,晚辈...“
“武学本无门派之分。“觉远打断她,“况且老衲观郭姑娘眉宇间有慧根,君宝又资质平平,若只传他一人,恐难领会其中精髓。“
风雪中,觉远开始口述《九阳真经》心法。他的声音越来越弱,但字字清晰。郭襄全神贯注,将每一句话都牢牢记在心中。她自幼聪慧,又得黄药师真传,对武学理解远超常人,很快便把握到其中关键。
“...气贯长虹,神游太虚...“觉远的声音戛然而止,头缓缓垂下。
“师父!“张君宝扑上去抱住觉远,痛哭失声。
郭襄伸手探了探觉远的鼻息,黯然摇头:“大师圆寂了。“
张君宝哭得撕心裂肺,郭襄也红了眼眶。她虽与觉远素不相识,但能感受到这位高僧的慈悲胸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武学的传承。
风雪更急,天色渐暗。郭襄帮着张君宝将觉远的遗体安置在一处山洞中。
“张小弟,接下来你有何打算?“郭襄问道。
张君宝擦干眼泪:“我要回少林寺,查明真相为师父报仇。“
郭襄沉吟片刻:“如今少林局势不明,你贸然回去恐有危险。不如先随我下山,从长计议。“
张君宝倔强地摇头:“多谢郭姐姐好意,但师仇不可不报。“
郭襄见他态度坚决,也不再勉强。她从怀中取出一块玉佩递给他:“这是我外公黄药师所赠信物,你持此物去桃花岛,自会有人相助。“
张君宝接过玉佩,郑重道谢。二人就在觉远遗体前拜别,各自下山。
郭襄踏着积雪缓缓而行,脑海中回荡着觉远传授的《九阳真经》心法。她试着按照口诀运转内力,顿觉一股暖流从丹田升起,流遍全身,驱散了刺骨寒意。
“好神奇的内功!“她暗自惊叹,“若能融会贯通,或可创出一套适合女子修习的功法...“
走到山腰处,她忍不住回头望向山顶。风雪中,华山诸峰若隐若现,恍如仙境。她忽然想起杨过临走时说的话:“江湖路远,各自珍重。“
“是啊,江湖路远...“郭襄轻叹一声,转身大步下山。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很快就被新雪覆盖。
她不知道的是,这一日的际遇,将彻底改变她的人生轨迹。觉远大师传授的《九阳真经》,张君宝这个看似普通的少年,都将成为她未来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此刻,她只想快点离开华山,离开这个见证了她心碎的地方。
风雪中,那个窈窕的身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茫茫雪幕之中。
山下的风雪比山顶小了许多。郭襄踏进华山脚下唯一一家客栈时,天已完全黑了。客栈里点着几盏油灯,光线昏暗,却透着暖意。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店小二迎上来,眼睛在郭襄湿透的衣衫上扫了一眼。
“一间上房,再烫壶酒来。“郭襄摸出一块碎银子放在柜台上,声音有些沙哑。
店小二接过银子,脸上堆满笑容:“好嘞!姑娘这边请。这天气上山可不容易,您这是...“
“少打听。“郭襄冷冷打断他,跟着上了二楼。
房间不大,但收拾得干净。郭襄脱下被雪水浸湿的外袍,坐在窗边。窗外,华山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如同蛰伏的巨兽。
敲门声响起,店小二送来了热酒和几样小菜。
“姑娘,这是本店自酿的'华山春',驱寒最好不过。“店小二放下酒菜,识趣地退了出去。
郭襄给自己斟了满满一杯,仰头一饮而尽。酒液滚烫,从喉咙一直烧到胃里。她又倒了一杯,这次喝得慢了些。
三杯下肚,身体渐渐暖和起来,头脑却开始发晕。她伸手入怀,摸出一块布帕,小心翼翼地展开——里面包着一片干枯的龙女花花瓣,是她从绝情谷带出来的唯一纪念。
“杨大哥...“她轻声唤道,手指轻轻抚过花瓣。眼前浮现出杨过与小龙女携手离去的背影,胸口一阵刺痛。
酒壶很快见底。郭襄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从行囊中取出笔墨和一本册子。册子是她行走江湖记录见闻所用,此刻却画满了杨过的侧影、剑招,甚至是他随口说过的只言片语。
她翻开新的一页,颤抖着手画下今日所见——杨过在华山论剑时使出的那一招“黯然销魂掌“。笔尖在纸上游走,却怎么也画不出那种神韵。
“不对...不是这样...“她烦躁地撕掉这页,重新开始。
不知画了多少遍,地上已堆满纸团。郭襄终于放弃,颓然坐回椅子上。酒劲上涌,视线开始模糊。她摸索着拿起酒壶,发现已经空了。
“小二!再来一壶!“她高声喊道,声音在空荡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新酒很快送来。郭襄不再用杯子,直接对着壶嘴灌了一大口。酒液顺着下巴流到衣襟上,她也毫不在意。
醉意越来越浓,她开始哼唱一首小时候听母亲唱过的曲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唱着唱着,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下来。
就在这半醉半醒之间,她忽然想起觉远大师传授的《九阳真经》心法。那些晦涩的口诀在酒意中变得异常清晰,仿佛有人在她耳边一字一句地重复。
“...气沉丹田,神游太虚...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郭襄鬼使神差地放下酒壶,盘腿坐好,按照口诀引导体内真气运转。她自幼习武,内力根基扎实,此刻在醉酒状态下,反而少了平日里的拘束,真气运行得更加顺畅。
奇妙的是,她体内原本修炼的桃花岛内功与这《九阳真经》竟有几分相通之处。真气沿着经脉游走,每到一处穴道,便如春水融化坚冰,带来阵阵暖意。
不知不觉间,郭襄进入了一种玄妙的状态。她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忘记了心中的伤痛,甚至忘记了呼吸。体内真气自行运转,越来越快,最后竟在丹田处形成一个微小的漩涡。
“砰!“
楼下突然传来一声巨响,紧接着是女子的尖叫声。郭襄猛地睁开眼睛,体内真气一时失控,在经脉中乱窜。她闷哼一声,嘴角渗出一丝鲜血。
顾不得调息,她抓起长剑冲出门去。
楼下大堂里,几个蒙古士兵正围着一个汉人女子调笑。女子约莫二十出头,怀中抱着一张古琴,惊恐地后退。领头的蒙古军官满脸横肉,一手抓着女子的手腕,另一手去扯她的衣襟。
“小娘子,陪大爷喝一杯!“蒙古军官操着生硬的汉语,酒气熏天。
店小二躲在柜台后,不敢出声。其他客人也都低头吃饭,假装没看见。
郭襄眼中怒火中烧。她本就心情郁结,加上酒意上头,更是一股无名火起。不等多想,她已经从楼梯上一跃而下,长剑出鞘,直指那蒙古军官。
“放开她!“郭襄喝道,剑尖距离军官咽喉不过三寸。
军官一愣,随即狞笑起来:“又来了个小娘子!今天运气不错啊!“他松开那女子,伸手就要去抓郭襄的剑。
郭襄冷笑一声,剑光一闪,军官的拇指应声而落。
“啊!“军官惨叫一声,捂住血流如注的手,“给我杀了她!“
四五个蒙古士兵同时拔刀扑来。郭襄虽然醉酒,但身手丝毫不乱。她使出桃花岛“落英神剑“,剑光如雨,点点寒星向敌人洒去。
几个回合下来,蒙古士兵全都挂了彩。那军官见势不妙,大喊一声“撤“,带着手下狼狈逃出客栈。
郭襄没有追赶,她转身去看那被欺负的女子:“姑娘没事吧?“
女子惊魂未定,抱着古琴的手还在发抖:“多、多谢女侠相救...“
话未说完,她突然瞪大眼睛:“小心!“
郭襄感到背后一阵劲风袭来,本能地侧身一闪。一柄飞刀擦着她的脸颊飞过,深深钉入柜台。原来是那蒙古军官去而复返,暗中偷袭。
“找死!“郭襄大怒,手中长剑脱手飞出,如白虹贯日,正中军官胸口。军官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胸前的剑柄,缓缓倒下。
客栈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杀戮惊呆了。
郭襄走过去拔出长剑,在军官衣服上擦净血迹。她转向那女子:“这里不安全了,蒙古人很快会来报复。你跟我走。“
女子点点头,抱起古琴跟上郭襄。二人匆匆上楼收拾行李,从客栈后门离开。
风雪已停,月光照亮了山路。郭襄带着那女子一路疾行,直到确认没有追兵,才在一处山洞停下。
“就在这里歇一晚吧。“郭襄生起一小堆火,洞内顿时暖和了许多。
女子放下古琴,向郭襄深深一拜:“小女子紫玉,多谢女侠救命之恩。若非女侠出手相助,我...“
“举手之劳罢了。“郭襄摆摆手,“你是歌女?怎么一个人在这种地方?“
紫玉叹了口气:“我本是临安人,因战乱流落至此,靠卖唱为生。今日在华山镇上弹琴,被那几个蒙古兵盯上,一路追到客栈...“
郭襄点点头,不再多问。她从行囊中取出干粮,分给紫玉一些。
“女侠高姓大名?“紫玉小心地问。
“我姓郭,单名一个襄字。“
紫玉眼睛一亮:“可是郭靖大侠和黄帮主的千金?“
郭襄有些意外:“你认识我父母?“
“郭大侠夫妇保家卫国,天下谁人不知?“紫玉眼中满是崇敬,“难怪女侠武艺如此高强。“
郭襄苦笑一下,没有接话。火光映照下,紫玉看清了郭襄的脸——那是一张年轻美丽的面庞,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沧桑和忧伤。
“郭姑娘...“紫玉犹豫了一下,“你看起来心情不好。可是遇到了什么难事?“
郭襄摇摇头,往火堆里添了根树枝:“没什么,只是...告别了一位故人。“
紫玉察言观色,不再追问。她轻轻拨动琴弦,弹起一支舒缓的曲子。琴声如泣如诉,在寂静的山洞中回荡。
郭襄静静听着,酒意渐渐消退,但心中的郁结却丝毫未减。她想起刚才在客栈里真气失控的情形,试着再次运转内力。这一次,她小心控制着真气的流向,将《九阳真经》的心法与桃花岛内功慢慢融合。
奇妙的是,经过刚才那一番折腾,两种内功竟然有了融合的迹象。一股温和但坚韧的真气在她体内循环往复,所到之处,酒后的不适感渐渐消失。
“这《九阳真经》果然玄妙...“郭襄暗自惊叹,“若是能完全参透,或许能创出一套全新的内功心法...“
“郭姑娘在想什么?“紫玉停下琴声问道。
郭襄回过神来:“没什么,只是想到一些武学上的问题。“她顿了顿,“紫玉姑娘,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紫玉低下头:“我...我也不知道。天下虽大,却无我容身之处。“
郭襄看着她,突然做了个决定:“我要去襄阳。你若愿意,可以与我同行。“
“襄阳?“紫玉一惊,“可是那里正在打仗...“
“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有人去。“郭襄目光坚定,“我父母在襄阳守城,我要去助他们一臂之力。“
紫玉犹豫片刻,终于点头:“好,我跟你去。虽然我不会武功,但可以帮忙照顾伤员。“
郭襄露出一丝微笑:“那就这么说定了。天色已晚,我们休息吧,明日一早启程。“
紫玉点点头,靠在洞壁上闭目养神。郭襄则继续调息,感受着体内新生的真气。这种真气既有《九阳真经》的阳刚浑厚,又有桃花岛武学的灵动变化,竟出奇地适合她的体质。
不知过了多久,郭襄睁开眼睛,发现紫玉已经睡着了。她轻手轻脚地走到洞口,望着远处的华山。
月光下,雪山泛着银蓝色的光芒,美得不似人间。郭襄想起白天与杨过的最后一面,心中仍不免刺痛。但奇怪的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似乎减轻了些。
“杨大哥,祝你与龙姐姐白头偕老。“她轻声说,“而我...也该走自己的路了。“
她摸了摸怀中的龙女花花瓣,却没有拿出来。有些东西,注定只能珍藏在记忆深处。
转身回到洞中,郭襄发现紫玉在梦中呓语,脸上还挂着泪痕。她轻轻为紫玉披上自己的外衣,心中突然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这或许就是母亲常说的“怜惜“吧?
“原来这世上,不止我一个人在受苦...“郭襄若有所思。她忽然明白了父母为何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襄阳——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小情小爱,而是天下苍生的苦难。
这一刻,郭襄感觉自己长大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