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我的“全国”一家人(我的作文草稿)
作者:张宏坤(初二X班)
题目:我的家——一口沸腾的鸳鸯锅
(张思重批注:开头尚可,比喻有点新意,但“沸腾”一词需谨慎,容易让人联想到你上次煮糊的牛奶锅事故。)
我家就像重庆随处可见的鸳鸯锅。一边是滚烫翻腾的红汤,热烈、直接,带着点呛人的辣;另一边是温润平和的清汤,包容、滋养,藏着百般滋味。这口锅不大,却煮着天南海北的“食材”,炖着一锅名为“家”的、独一无二又有点“怪”的浓汤。
(张思重批注:比喻展开尚可,但“怪”字不准确,这叫“特色”!你妈东北酸菜炖重庆毛肚,那叫创新融合!)
掌勺“红汤”的,是我爸,张思重。地地道道的XJ“疆二代”,却在重庆练就了一身“销售侠客”的本事。他说话像爆炒辣椒——噼里啪啦,带着重庆特有的“耿直风暴”和XJ残留的“馕坑”般的热度。他常把“雄起!”挂在嘴边,仿佛这俩字是给生活加油的万能汽油。他看我的试卷,眉头能皱成歌乐山的盘山公路:“张宏坤!这道题啷个回事?脑壳让门夹了嗦?雄起!给老子搞明白!”声音洪亮得能震掉窗台上的灰。他工作很忙,手机像长在耳朵上,经常深夜对着电脑屏幕上一堆“最终版_再也不改版_甲方爸爸钦定版”的文件叹气,说是在陪“甲方修仙”。但我见过他累瘫在沙发上,梦里还嘟囔着“方案…回扣…雄起…”的样子。那一刻,红汤的火力好像没那么猛了,只剩一点温热的余烬。
(张思重批注:1.“销售侠客”?老子是正经销售经理!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2.“疆二代”这词儿还行,比你爷爷那会儿叫“支边青年子弟”洋气点。 3.“爆炒辣椒”、“馕坑热度”比喻尚可,抓住了精髓。 4.“雄起”是精神!是态度!懂不懂? 5.工作细节描写基本属实,但“累瘫”那段过于写实,有损为父威严,建议删除或改为“闭目养神,运筹帷幄”。)
调和“清汤”的,是我妈,王丽丽。一个能把东北大碴子味儿完美融入重庆坡坡坎坎的神奇女子。她是街道办的“社区政委”,嗓门亮堂,自带“自来熟病毒”。调解邻里纠纷,开口就是:“老妹儿/老弟!咱俩唠唠,这事儿它不就透亮了吗?”往往把一脸懵的重庆嬢嬢喊得辈分错乱。她对我的教育理念是东北式的“干就完了”哲学。考试砸了?——“哭啥!多大点事儿!擦干眼泪,下次干回来!支棱起来!”同时,她也是我家饮食文化的“搅局者”。吃火锅,我爸视若珍宝的香油蒜泥碟,在她眼里就是“清汤寡水”。她必调一碗浓稠的麻酱、腐乳、韭菜花混合体,美其名曰“灵魂蘸料”。每当这时,我爸就痛心疾首:“王丽丽!你这是在污染火锅!不如喂我吃水泥!”我妈则理直气壮反击:“懂不懂兼容并包?万物皆可蘸!”然后,神奇的是,吃着吃着,她碗边总会悄悄出现一个小油碟…
(张思重批注:1.“社区政委”这称呼比你爸的“销售侠客”靠谱多了,保留。 2.“自来熟病毒”形容精准,杀伤力确实强。 3.“干就完了”精神值得提倡,但结合为父的“雄起”教育,效果更佳。 4.“污染火锅”是事实陈述!她那碗芝麻酱,就是对牛油锅底的亵渎!不过…她后来偷摸用油碟这事,观察得还挺细?)
锅底那沉甸甸、定海神针般的“老汤骨”,是我爷爷张建国和奶奶罗泽玉。爷爷是重庆人,奶奶是?奶奶说她是“重庆人的媳妇,XJ孩子的妈,现在是回巢的老鸟”。他们年轻时响应号召,“雄赳赳气昂昂”地去建设XJ,把一辈子最好的时光留在了那片辽阔的土地上。爷爷是工厂的工程师,一辈子严谨得像他画过的图纸,话不多,但每个字都像铆钉,扎实。退休回重庆,腰板依然挺直,看新闻联播比我看动漫还认真。他对我爸的“雄起”和我妈的“干就完了”总带着点过来人的审视,常慢悠悠地点评:“重庆人嘛,实劲狠劲有,巧劲嘛…像火锅,光晓得猛火熬!”但当我考砸了,我爸的“风暴”和我妈的“鸡汤”轮番轰炸时,爷爷会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塞给我一张红票子,低声说:“莫慌。走,爷爷带你吃碗小面回回血。人生长得很,一次考试算啥子?”那语气,像沉淀了多年的老汤,温厚,熨帖。
(张思重批注:1.“老汤骨”这比喻…你爷爷看了估计要拿尺子量量自己骨头还硬不硬。 2.“回巢的老鸟”…你奶奶的原话吧?她总爱说这些文绉绉的。 3.“铆钉”形容你爷爷的话,非常精准!他当年在厂里外号就叫“张一钉”! 4.点评我“猛火熬”那段…咳,保留吧,老爷子眼光是毒。 5.塞钱那段写得太细了!这是重点吗?重点是教育方法!不过…老爷子这招确实比我好使。)(补充批注:你奶奶呢?光写爷爷?重写!加一段!)
奶奶罗泽玉,就是那让老汤骨散发温润香气的“药膳包”。一辈子的小学老师,让她看谁都像需要呵护的幼苗。她总能把东北儿媳的直爽和重庆儿子的火爆,用春风化雨般的耐心调和。她关心家里每个人的“健康指标”——我爸的胃(“思重啊,应酬少喝点!”),我妈的嗓子(“丽丽,街道喊话用个小喇叭嘛!”),我的身高体重(“坤坤,多吃点这个,长脑!”)。她和我妈在教育我的问题上结成了“战略同盟”,但方式截然不同。我妈是“政委式”喊话,奶奶则是“润物细无声”。她会在我写作业时,默默切好水果放在桌边,或者在我熬夜时,端来一杯温热的牛奶,轻声说:“坤坤,莫熬太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她最常念叨的是远在河南的姑姑和在广东的叔叔,视频时总说:“琴琴啊,生意再忙也要吃饭…望东,广东热,多喝水,莫中暑…”那眼神里的牵挂,像永远熬不干的汤。
(张思重批注:1.“药膳包”…还行吧,算你有孝心。 2.“战略同盟”属实,你妈主攻,你奶主后勤加心理辅导。 3.念叨你姑你叔那段写得好,你奶奶就这点心思。)
至于锅外那些翻滚的“食材”?有我远在河南做生意的姑姑张琴琴和她那总想“爱拼才会赢”的福建姑父林名扬。家族群里,姑姑发红包永远配文:“一点心意啦大家抢~”,结果瞬间被我爸我妈和我以“重庆速度”秒光,我妈还吐槽:“咋跟打架似的?咱东北发红包都先唠三分钟嗑!”而姑父每次想推销他的理财经,总被我爸无情踢出群聊…还有在广东打工的叔叔张望东,像颗坚韧的“XJ戈壁石”,在家族群感叹“广东的太阳嘛,馕坑贴背上烤着呢!”能把奶奶急得以为他后背烫伤了直掉眼泪。
(张思重批注:1.“翻滚的食材”…你姑父听了怕是要跟你谈谈投资。 2.“重庆速度”抢红包是事实!你妈那套东北慢动作,在红包界行不通! 3.踢你姑父出群那段…咳咳,那是群规!禁止广告! 4.你叔那个“馕坑”比喻,下次让他发张后背照片,省得你奶奶瞎操心。)
这就是我的家,一口永远咕嘟咕嘟冒着泡的鸳鸯锅。红汤的辣,清汤的鲜,老汤的醇厚,还有天南海北投进来的各种“食材”的怪味(香?),在生活的炉火上翻滚、碰撞、交融。爷爷说,这叫“文化杂交”。我觉得,它吵是吵了点,闹是闹了点,有时还呛得人流泪(比如我爸吼我的时候,或者我妈的芝麻酱太齁的时候),但它滚烫、鲜活、滋味十足。它吵吵闹闹,却热气腾腾地告诉我:这就是家。一个用爱做汤底,用各色人生经历当调料,把天南海北熬成一锅、吵不散也打不垮的地方。
(张思重批注:
1.总体评价:作文结构尚可,比喻运用大胆(虽然部分有待商榷),人物刻画…还算抓住了特点(尤其对为父的“雄起”精神领悟深刻)。
2.优点:观察细致(如你妈偷用油碟),情感真挚(尤其写你爷爷奶奶那段)。
3.缺点:
重点偏移:对为父工作“累瘫”的描写过于消极,应突出“奋斗”、“担当”等正能量!(划掉“累瘫”,改为“运筹帷幄”!)
措辞不当:“污染火锅”、“怪味”等词严重不妥!这叫“多元融合”、“特色风味”!
遗漏关键:对你奶奶作为家庭“粘合剂”的作用描写深度不够,建议补充其如何化解矛盾的实例(比如上次蘸料大战她说了啥?)。
结尾升华:“吵不散打不垮”尚可,但格局可再提升。家不仅是港湾,更是加油站、充电桩!要体现积极向上的家庭力量!
4.修改建议:
删除或弱化所有可能损害长辈(尤其为父)光辉形象的细节描写。
强化家庭“团结、奋斗、互助”的正能量主线。
“鸳鸯锅”比喻保留,但需强调其“和谐共融”的一面,而非“怪味”。
结尾加上:“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我们一家人更要携手并肩,雄起拼搏,共创美好未来!”(此句免费赠送,务必加上!)
5.最终评语:孺子可教,但需深度打磨!按批注修改,明日上交!记住:作文如做人,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又及:你姑父被踢出群那事…就别往作文里写了!家庭内部矛盾,注意影响!)
(再及:你爷爷塞钱那段…写得不错,保持。)
(夜深了,张宏坤看着父亲密密麻麻、红蓝交织的批注,哭笑不得。他拿起笔,在作文纸最下方,父亲没留批注的空白处,偷偷加了一行小字:)
爸,您批注的字数快赶上我作文了…您当年作文肯定没少被爷爷批吧?还有,结尾您加那句口号,好假…我们家口号明明是:“开饭喽——!”
(第二天早上,张思重在儿子修改后上交的作文本上,看到了这行小字。他嘴角抽了抽,想板起脸,最终却在那行小字旁,用更小的字,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并写道:)
臭小子…观察力用错地方!赶紧上学去!雄起!
(然后,他把那张画了笑脸的作文纸,小心地折好,塞进了自己公文包最里层的夹层。那里,还放着一张泛黄的、同样布满红批注的纸,是他年轻时写的第一篇关于“我的父亲”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