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25:结构筑底与化危为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2025:结构筑底与化危为机?

对于2025年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走势,各大机构的预判呈现明显分化态势。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和202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7%,远低于新冠疫情暴发前十年3.1%的平均水平。世界银行在其半年度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预计中国经济增长率在2025年将进一步降至4.1%,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增速预计将在2025年降至4.4%。与上述机构的悲观预判不同,有些则给出积极预期。2024年9月2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新一期经济展望报告,维持2025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3.2%不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至3.3%。其中,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动能正在新兴经济体内集聚。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至4.5%。高盛报告则称,已宣布和暗示的宽松措施将为2025年的经济增长带来0.4个百分点的贡献,并将中国2025年实际GDP增长预期从4.3%上调至4.7%。

对于2025年的经济形势,本书给出的论断是:世界经济处于两个大繁荣的过渡期;当下世界经济困局甚至远比“9·11”事件、金融危机、疫情时期严重得多且深刻得多,世界经济将持续探底……理由是,推动世界经济上一轮超级大繁荣的一系列动能趋于消退,国际政经形势趋紧,世界经济结构趋于恶化,反弹动力不足,所有这些构成了判断2025年世界经济继续探底的基本依据。

第一,政治可能导致经济走向极端。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选举结果不仅影响着国内的政策走向,更通过复杂的国际关系网络,深刻影响全球局势与经济走势。以经济为例,美国的货币政策、就业策略、产业导向等都与全球市场相互关联。假设新一届政府决定收紧货币政策,中国、日本等以出口为主的国家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这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变化,更是一种全球经济治理模式的挑战。此前,瑞银集团曾预测,一旦特朗普重新上台执政,很可能对中国产品加征高达60%的关税,2025年中国GDP增长率将降低一半,即从2024年大约5%的增长率变成2.5%的增长率,全球经济还可能因为中国经济的困境而进一步受挫。如今美国大选尘埃落定,特朗普重新上台,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来说都是很大的不确定因子,势必造成震荡。

第二,战争将拖累全球经济复苏。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可能导致国际投资减少、贸易受阻、货币贬值等经济问题,从而对全球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就拿俄乌冲突来说,打了两年半,直接打穷了乌克兰、德国等国家。乌克兰首当其冲,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截至2024年10月,已经有超过15000名平民遇难,接近3000万人流离失所,而乌克兰的经济损失则高达7500亿美元。俄乌冲突还未结束,巴以冲突混战升级,紧接着朝鲜半岛又局势紧张,战争风云此起彼伏。地缘冲突扩大化无疑将直接干扰2025年世界经济的复苏。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其报告中指出,由于地区冲突、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对经济活动造成压力,并可能扰乱航运与国际石油市场,因此,估计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将增长3.0%,低于此前预测的3.3%。

第三,后WTO时代,“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甚嚣尘上,阻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回潮,世界开放指数呈下滑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机构预测,贸易碎片化和科技摩擦给最受影响的经济体带来的直接损失可能高达经济产值的8%—12%。中美贸易摩擦已经导致严重的贸易转移和收入损失。更加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会削弱消费信心和消费开支,抑制企业的投资热情,从而阻碍经济增长。2025年关税壁垒将继续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因素,对全球贸易流向和市场价格产生深远影响。比如,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政策,以及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措施,都反映了这一趋势。

第四,新科技、人工智能(AI)、电动汽车等作为经济繁荣的新变量,远不成气候,尚不能对原有经济构成革命性的增长替代。从新能源汽车、AI、脑机接口到室温超导,绝大部分新兴科技要么停留在资本炒作阶段,要么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普遍落地到商业应用上。盖因科技本身难以一蹴而就,从研发到产业落地通常都需要5至10年。这也意味着,在新旧产业交替过程中,世界经济在2025年仍然将持续萧条探底。

方方面面的迹象表明,世界经济继续滑向谷底的难堪在2025年依然难以回避。虽然大部分机构看多中国经济,将其视为化解世界经济困境的关键变量。但是中国经济也暴露了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三驾马车”总体趋缓,正增长指标都相对比较低,信心指数仍处于荣枯线以下,经济内生动力面临增长替代断层的问题,各省市化债压力凸显,等等。只不过,相较于世界经济的持续萧条,2025年中国经济在结构筑底的过程中将体现出“化危为机”的新亮点。况且,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盘点总结之年,直接影响2025年的经济基本面。全球资本持续买入中国资产,显示继续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具体说来,中国在2025年逆势筑底的新机缘和独特优势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从工具箱到制度安排初具雏形。比如,过去政府习惯利用货币政策放水来救企业,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放贷端,银行为了尽可能避免坏账,更愿向国企、大型企业放贷,不愿向民企、小微企业放贷。“想要借钱的困难企业借不到,不想借钱的却挡不住资本涌入。”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中国将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从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中国还将加快修订招标投标法,着力破解地方保护,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动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账款。同样还有房地产市场,相较于以往翻烧饼似的政策,如今政策趋缓慢调,逐渐收敛到趋稳状态,向市场经济回归。这些都说明中国制度性的调整已经实质性地动起来了,这无疑将持续对2025年中国经济恢复、市场信心恢复释放出积极信号。

其二,科技文明[1]下的“重大工程”叠加大国红利,有利于拉动中国经济走出危机。继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之后,科技文明到来,科技经济成为21世纪经济文明发展的本质。现阶段全球正处于科技文明初期,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逻辑,作为时代发展的新脉络,科技文明正在而且必将进一步重构人类的多维度文明,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的发展都将深深打上科技的烙印。但是,科技文明需要大量的资本资源投入、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完整的产业链,这些都是小国不具备的。大国不论是领土面积、军事实力、经济基础、工业基础、人口素质、科技创新还是国际影响力都更胜一筹。况且,中国特殊的“举国体制”也将为国企、民企乘风破浪、冲破国际上的政经围堵保驾护航。据香港《南华早报》等权威媒体截至2024年3月的统计,中国已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超过86%的既定目标。2025年借助大国红利,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其三,新兴产业虽尚不成势,但在多元化崛起过程中也将逐渐分化、稀释支柱产业“一产独大”的风险。《中国制造2025》提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明确继续支持电动汽车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2024年10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提前谋划2025年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等新领域新赛道。”2025年将是科技跃迁与行业重塑的分水岭。中信证券预测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图景:“芯片与AI服务器的市场需求,将在两年内展现出令人瞠目的4倍以上业绩弹性。这意味着,科技创新的浪潮不仅推动了产业进步,更将在资本市场上激起层层浪花。”

其四,企业大航海时代到来,量大面广的经贸合作空间正在打开,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消化巨大产能,这将成为2025年中国经济结构筑底的一大支柱。在东盟峰会上,国家领导人表示:“中越两国的发展战略持续对接、互联互通持续加强、互补优势持续释放,经贸合作还有更大空间待拓展。”背后的潜台词实际上就是“在海外做加法,打开新的经贸合作空间”。盖因统一大市场从国内到国外,庞大的过剩产能需要在世界消化,中国庞大的产能必须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2024年被定义为中国企业“出海元年”,那么2025年中国企业出海的势头将更加迅猛。对此,除了比亚迪之外,长安汽车也已公开表示,将投资200亿泰铢在泰国罗勇府建厂,总产能规模为20万辆/年,一期产能为10万辆/年,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正式投产。此外,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商品成为近期出口的主要拉动项,特别是电子设备、运输设备等进出口增速达到两位数。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发展“一枝独秀”、优势明显,深刻把握并利用好、巩固好、发展好这些重要优势,既是2025年中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逆势实现结构性筑底的重要支撑,也将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重要基础。当然,新旧格局的切换需要阶段性酝酿,甚至在多空对峙中会产生巨大的内耗,因此,有必要继续做好2025年中国经济结构筑底、未雨绸缪的长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