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25:结构筑底与化危为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支撑世界经济结构探底的主轴

当前全球经济萧条与以往的周期性波动有所不同。它不仅受到经典意义上各类周期调整的共同影响,更是全球经济秩序的一次重大变革。在这一阶段,旧的主导国和全球秩序可能逐渐衰落,而新的秩序和主导力量正在酝酿之中。追根究底,变局时代,全球经济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断层期。八大变量既是支撑全球经济结构性探底的主轴,也构成了判断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坐标。

第一,世界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发生转变:全球化红利渐行渐远,逆全球化大潮已至。逆全球化意味着旧有的全球分工模式发生转变或解体,往往伴随着产业链转移与重构。其中,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正式拉开逆全球化大幕,持续加速全球脱钩断链的逆流。同时,全球性生产要素流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共同推动全球化向更深层次发展。通过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较量,全球经济终将形成新的平衡态。当下正处于从旧平衡态到新平衡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大成本,从各个角度增加全球经济运转“摩擦力”。例如,产业政策的回归加剧产业链重构成本,拖累经济增长潜力。IMF研究指出,2023年全球共出台2500多项产业政策,超过三分之二扭曲了贸易。而成本激增意味着更具黏性的通胀、更高的利率和借贷成本。政府开支更高意味着更稀释的主权、更高概率的滞胀风险和更脆弱的货币体系。

第二,战争与经济的双重螺旋:地缘冲突仍有扩大加剧之势,既损害了经济,又增加了世贸成本。从俄乌冲突到巴以冲突,地缘紧张局势未见缓和,反而日益加剧,不断冲击国际经济秩序,加深全球经济裂痕。一来,地缘战争导致能源、粮食等价格波动和贸易中断,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前有欧洲经济受累于乌克兰危机导致的能源价格高企等影响,后有经济学家警告称,停火是阻止以色列损失的最佳方案。二来,正如红海危机导致船舶绕行,地缘冲突导致全球供应链受阻,限制经济效率的提升。正因如此,《阿拉伯新闻》2024年8月刊发文章称,2024年,全球(包括中东地区)可能还会出现几处潜在的政治裂痕,带来更严重的经济失衡。

第三,国际权力正在发生历史性更替,引致经济摩擦与激烈竞争。过去,全球经济长期以发达国家或“全球北方”为主体,直到2000年其仍占全球经济总量的79%。而今,IMF数据显示,2023年,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GDP占全球58.9%。未来五年,这一份额预计增至61.5%(比“全球北方”占比高23个百分点)。一边是“全球北方”整体处于历史性衰退,日英美欧经济严重不景气,无力充当“世界经济引擎”。另一边,“全球南方”大有取代“全球北方”,成为全球主体之势,但当今国际秩序的主导权仍被牢牢把控在“全球北方”手中。“全球南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受到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秩序的严重制约,以及逆全球化暗流的严重冲击。重重阻力导致“全球南方”崛起进程趋缓放慢,短期内难以形成对“全球北方”绝对性的增长替代。

第四,上一轮超级大繁荣形成的产能超级过剩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消解。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WTO+IT技术革命”的共同驱动,带来全球经济与贸易往来的爆炸式增长和超长期繁荣。如超级全球化(1986—2008年)持续时间超过20年。然而,过剩是市场经济躲不过的宿命。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企业加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以至工业大生产、全球化大生产前所未有地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产能扩张便以疯狂的方式在全球上演,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和资本过剩。时至今日,各行各业产能过剩问题依旧积重难返,造成内卷、价格下降、利润下滑和裁员增加,加剧经济动荡。既有光伏、建筑、汽车等行业过剩,如中国钢铁产能过剩,而印度钢铁产量仍在增长,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国;也有货币过剩,尤其是美元过剩与流动性危机。

第五,科技经济将爆未爆,正处于技术潜力巨大的临界点。科技文明时代,科技革命是经济变革的催化剂。随着科技投资不断累积,未来10年,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AI等新科技将出现颠覆性突破,带来各国经济动能切换、社会变革和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科学技术发展虽日新月异,但大量的技术突破尚未普遍落地在商业应用上。毕竟,从AI、脑机接口到室温超导,科技炒作是资本的暴富手段。但科技本身却难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大规模的扎实投入,技术从发明、转化到广泛应用、充分释放红利,周期通常以10年计。而且,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全球科技竞争进入“高科技冷战时代”。美国对中国科技“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的政策,折射的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白热化,为全球科技合作创新设卡立障,妨害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第六,所谓的新产品问世,尚不构成对原有产品革命性的增长替代。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夜,尤其是AI史诗级爆发,在“格式化”各行各业的同时让科技文明加速到来。届时,下一个经济大繁荣将由“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绿色经济”等叠加引路,助推全球科技、经济双飞跃。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预测称,到2030年,AI将释放近20万亿美元经济价值,推动2030年全球GDP增长3.5%。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540亿美元。问题是,即使有新技术出现,也可能因为技术成本过高、市场接受度低等原因,应用范围和发展速度受限,无法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难以同时、同步、同等程度取代原有产品。例如,2007年,苹果iPhone横空出世,重新定义了手机,对诺基亚“降维打击”,更掀起智能手机大繁荣;而今,AI手机依旧夹在新旧创新周期间,新“iPhone时刻”与颠覆性爆发点迟迟不来。

第七,AI既产生替代效应,又催生创造效应,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结构性颠覆。世界经济论坛估计,未来五年,全球将有8300万个工作岗位因人工智能而消失,同时也会创造约6900万个新工作岗位,剩下的1400万个工作岗位将在此期间不复存在。只不过,AI的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之间存在时空差。问题是当下恰恰处于过渡期,即人工智能正普遍取代劳动力,而大量新兴岗位尚未井喷式涌现,叠加毕业生数量的激增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匹配,以致被百年一遇的失业潮顶在杠头上,延迟就业、灵活就业又治标不治本。长期的高失业率可能导致社会整体信心的丧失,人们预期变得悲观,消费低迷反过来影响经济复苏,形成恶性循环。解决就业不仅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问题,更是国内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

第八,在国家主义潮流冲击下,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普遍“躺平”。一方面,《世界投资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2%至1.3万亿美元。如果将外资中转地排除在外,全球外国投资连续第二年大幅下降超过10%。下降原因是美欧政治保守主义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和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中国国企投资增速为6.8%,而民企投资增长仅0.1%,外企固定资产投资更是大幅下降15.8%。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企拉动,民企选择“躺平”,外企则在撤退。长此以往,国民经济结构必然失衡,民营经济一旦萎缩,经济增长就更难落地,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联度必然减小。

毋庸置疑,八大变量构成的结构性调整难以一蹴而就。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交替的空档过渡期,重续经济繁荣的新突破远不成气候,而老经济的淘汰、洗牌尚未彻底展开。这意味着,这场世界经济困局远比“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新冠疫情冲击严重得多且深刻得多。放眼未来,全球经济继续滑向谷底的难堪已无法回避,如同《地道战》影片台词“往后的日子会更加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