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红楼:开局中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贾璘变革风云:兵权掌控与开放浪潮

贾璘的手指摩挲着虎符上凹凸不平的纹路,烛火在他棱角分明的脸庞投下忽明忽暗的阴影。三日前,他以雷霆之势接管了京畿三大营的兵权,那些曾对他阳奉阴违的将领,此刻都被一纸调令打发到了西北边陲。朝堂上的反对声浪尚未平息,他已命人将六部衙门的机要文书悉数搬到了军机处。

“大人,东阁大学士李崇礼求见。“亲兵的禀报打断了他的思绪。贾璘将虎符收入檀木匣,冷笑一声:“来得倒快,宣。“

李崇礼身着绯袍,官帽上的蓝宝石在烛光下泛着冷光。他一进门便跪倒在地:“贾大人手握重兵,独断专行,这是要陷朝廷于不义啊!海禁乃祖宗成法,岂容轻易更改?“

贾璘慢条斯理地端起茶盏:“李大人可知,去年江南因海禁损失了多少赋税?倭寇为何屡禁不止?“他猛地将茶盏重重一放,“不过是因为那些走私贩子与朝中权贵勾连!“

李崇礼额角沁出冷汗:“可...可西洋蛮夷向来居心叵测,若是放任其文化流入,恐将动摇国本!“

“国本?“贾璘霍然起身,大步走到窗边,望着紫禁城上空的残月,“如今国势衰微,百姓困苦,若再固步自封,迟早要重蹈前朝覆辙!“他转身时目光如炬,“明日早朝,我要你联名上奏支持海禁开放。“

李崇礼浑身一颤:“这...下官万死不敢!“

“不敢?“贾璘从袖中抽出一卷文书,“那李大人对令郎在苏杭的走私生意,又作何解释?“

李崇礼的脸瞬间惨白如纸。他颤抖着接过文书,只见上面详细记录着其子勾结倭寇、私贩海盐的罪行。“贾大人饶命!“他瘫倒在地,“下官愿听凭差遣!“

三日后的早朝,当贾璘提出开放海禁、学习西方文化的奏疏时,朝堂上一片哗然。但在李崇礼等重臣的带头支持下,加上贾璘手握兵权的威慑,反对声很快被压制下去。

半个月后,第一批商船从泉州港扬帆起航。贾璘亲自登上旗舰,望着甲板上堆积如山的丝绸瓷器,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转身对身旁的福建巡抚道:“通知各港口,凡有西洋商船来航,务必以礼相待。另外,选派五十名聪慧子弟,随船前往欧洲学习。“

随着海禁的开放,西方的商船、传教士、学者纷纷涌入。贾璘在京城设立了译书局,聘请洋人翻译西方书籍;又在各地兴办新式学堂,教授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一时间,学习西学成为了一股新风潮。

然而,变革并非一帆风顺。守旧派暗中勾结地方豪强,煽动民众抵制西学。在山东,一群举子冲进新式学堂,焚烧教材,殴打教师;在江南,士绅们联名上书,痛斥西学为“奇技淫巧“,要求恢复海禁。

面对这些阻力,贾璘展现出了铁腕手段。他下令逮捕为首闹事者,严惩不贷;又派遣心腹官员到各地宣讲新政的好处。同时,他还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减免商税,鼓励工商;兴修水利,赈济灾民。这些举措逐渐赢得了民心。

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贾璘也遭遇了个人情感上的波折。他与礼部侍郎之女苏明婉本已定下婚约,却因新政引发的家族矛盾而产生裂痕。苏家坚决反对西学,苏明婉的父亲甚至以断绝关系相逼,要她与贾璘退婚。

那是一个细雨绵绵的黄昏,贾璘站在苏府门外,望着紧闭的朱漆大门,心中五味杂陈。苏明婉撑着油纸伞出现在门廊下,眼中含泪:“表哥,父亲说...说若我执意要嫁你,就当没我这个女儿。“

贾璘握紧了拳头:“难道我们多年的情谊,抵不过这些迂腐的观念?“

“我...我也身不由己。“苏明婉哽咽着转身离去,油纸伞上的水珠滴落在青石板上,晕开一片片深色的痕迹。

贾璘伫立良久,最终长叹一声,翻身上马。他知道,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有些牺牲在所难免。

随着新政的深入推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逐渐被国人接受。在贾璘的支持下,国内建起了第一座近代化工厂,造出了第一批蒸汽机车;新式学堂培养出的学生,开始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

然而,贾璘的权力也在不断膨胀。他以推行新政为由,逐渐架空了内阁,独揽军政大权。朝中一些正直之士开始担忧,这位锐意改革的权臣,是否会成为新的独裁者。

在一次御前会议上,御史大夫王清德直言进谏:“贾大人手握重权,独断专行,长此以往,恐有僭越之心!“

贾璘面色阴沉:“王大人这是何意?难道新政给百姓带来的好处,你都视而不见?“

“下官并非反对新政,只是担心大人权力过大,会危及社稷!“

“危及社稷?“贾璘冷笑,“若不是我力排众议推行新政,这个国家早就完了!“他猛地起身,“来人,将王清德革职查办!“

此事一出,朝堂上人人自危。但贾璘并没有停下改革的脚步。他开始筹备建立议会制度,试图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然而,他的这些举措,却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贾璘在回府的路上遭遇刺杀。刺客们训练有素,刀刀致命。贾璘虽武艺高强,但寡不敌众,身上多处受伤。千钧一发之际,他的亲卫队及时赶到,击退了刺客。

这次刺杀让贾璘意识到,改革之路布满荆棘。但他没有退缩,反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他深知,只有彻底改变这个国家,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政的成效逐渐显现。国家的经济蒸蒸日上,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西方的文化与中国的传统逐渐融合,催生出新的思潮。贾璘的名字,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然而,在这辉煌的背后,贾璘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失去了爱情,背负着骂名,甚至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但每当夜深人静,望着灯火通明的京城,他都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改革仍在继续,前路依然漫长。贾璘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坚定地迈出每一步。他知道,自己正在书写一段新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将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在他的努力下,一个古老的帝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虽然过程充满艰辛,但希望的曙光已经在地平线上悄然升起。贾璘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这个国家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