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关系的真相》:出生与存在
对关系祛魅:一切关系其实都是自我关系,只是为了让我们看见自己。但过于强化的关系会剥夺人的真实体验,侵蚀真正的自我存在感,“一个人依附的关系越多,他就越自由”。
是什么促使我们去寻找伴侣、组建家庭?为什么我们需要朋友?为什么我们想要加入一个社团?建立职场关系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觉得与某些人建立了联系,而当他们排斥、抛弃或鄙视我们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痛苦?我们归属于某些群体,当被这些群体拒绝或排斥时,他们对我们的不公平对待,甚至是身体或心灵上的凌辱,为什么会让我们有轻生的念头或犯罪的冲动?
存在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旨在帮助我们避开最本能的焦虑。正是我们从出生开始便被教导,外界给予我们的那些要素,才让我们之后得以存在。
——
我们从降生到人世间,甚至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人性化的过程便开始了。推动这一过程的要素有两个。其中一个要素,很显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或者是与一个担任母亲角色的人的关系。她与我们说话、注视我们、怀抱我们、喂养我们、抚摸我们、爱我们。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勒内·史毕兹(René Spitz)通过一个事例证明了这一点。“二战”期间,伦敦的一些婴儿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被安排离开城市,被迫与母亲分离,而这些婴儿随后全部死去。另一个推动孩子人性化过程的要素也非常重要,即群体接纳。首个群体是家族,孩子被家族接纳并认可。要知道,第一眼看孩子的目光是非常重要的。“她长得像她的姑姑。”“他和他爸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他的鼻子像爷爷。”这些话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它们可以理解为孩子被纳入群体的一个仪式。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会在这个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家族对孩子的存在负有责任。
另一个关键的仪式是给孩子取名字:家人会给孩子取一个名字,有时还会取两个。现在父母通常会给孩子取一个心仪的名字,当作日常称呼,同时还会取一个小名,这个名字大多是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爱称。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是到市政府办理新生儿登记手续,如此一来,孩子就拥有了市民身份和国籍。另外,还有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也可以作为存在的补充证明。
所有这些仪式都是为了让我们从出生起就与一些群体联系起来,而这些群体会赋予我们一个身份。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鲍里斯·西瑞尼克(Boris Cyrulnik)通过观察证实了这一阶段的重要性。鲍里斯发现,在罗马尼亚的几所孤儿院中,一些孩子虽然有固定的人照看,被给予关怀和温暖,但他们没有被群体接纳。人类化的过程中缺少这一环节,这些孩子在精神上也就无法健康成长。
因此,孩子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得以存在,主要是因为孩子与他人建立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与身边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与家族或社会群体建立的关系,等等。在父母的目光下,在社会的支持下,我们得以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学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