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子光武帝刘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破落的皇族后裔

公元前6年,寒冬凛冽,西汉哀帝登基刚满一年。陈留郡济阴县县令刘钦,站在紧闭的房门前,心中交织着期待与不安。当时,阴县县衙的居室潮湿阴冷,不宜居住,而附近恰有一座汉武帝巡幸时修建的行宫,长期闲置。刘钦果断下令将其打扫干净,为即将临盆的夫人樊娴都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顿之所。夜色深沉,万籁俱寂,突然,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划破长空,宣告了一位日后将改写历史的婴孩的诞生——他便是未来的“天命之子”光武帝刘秀。

传说,刘秀诞生之时,济阴全县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丰熟。”这祥瑞之兆,仿佛预示着他未来的非凡命运。因此,他得名刘秀,字茂,又因排行第三,字文叔。两汉历史似乎对排行第三的男子格外青睐,汉朝的两位开国君主刘邦和刘秀,都是排行第三。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将这两颗耀眼的星辰连在一起,让他们前后辉映,照耀千秋。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的家族原本居住在偏远的零陵郡冷道县,即今天的广西宁远东,后来迁居到南阳蔡阳白水乡,即今天的湖北枣阳南。然而,这个家族只是西汉皇族中一支卑微的旁支。到西汉后期,已沦为普通的官僚地主,到刘秀这一代,更是成了平民百姓。这一切的变故,还得从汉景帝时期说起。

汉景帝有十三个儿子,其中长沙定王刘发,便是刘秀的先祖。这刘发的出生颇具戏剧性,当年景帝醉酒后召程姬侍寝,程姬恰逢生理期,便让侍女唐儿乔装打扮代替自己。景帝酒醒后才发现弄错了,但木已成舟,唐儿生下儿子,景帝就给他取名为“发”,有醒悟自己错误的意思。

景帝对刘发母子不太重视,在公元前155年封刘发为长沙王。当时的长沙地区又潮湿又贫瘠,还没怎么开发,在景帝十三个儿子的封地中是最小的。公元前142年,诸侯王们来朝见景帝,景帝心情大好,让儿子们轮流歌舞祝寿。轮到刘发时,他只是抬抬袖子、举举手,动作很拘谨,兄弟们都嘲笑他笨拙。景帝也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

聪明的刘发趁机说出了心中的委屈:“我的封国太小,地方狭窄,都没办法好好施展手脚跳舞。”景帝听后,觉得有点愧对这个儿子,就把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划给了长沙国。这样一来,刘发的封国不仅涵盖了现在的湖南,还包括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成了当时占地最广的诸侯国。不过,那时这些地方大多是蛮荒之地,长沙国的实力和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

刘发死后,嫡子戴王刘庸继承了王爵。但这支长沙定王的正宗血脉,到王莽时就已经断绝了。刘秀的先祖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别子刘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分封子弟,刘买被封在舂(chōng)陵乡,成为春陵侯。舂陵乡位于零陵郡冷道县,那里地势低洼潮湿,山林中还弥漫着毒气。

刘买的孙子考侯刘仁,在公元前45年的时候给朝廷上书,说自己愿意减少一些封户。当时他的封户是四百七十六户,他主动提出削减,目的是请求朝廷允许自己这一支内迁到南阳郡蔡阳的白水乡。汉元帝看了刘仁的上书后,批准了他的请求,还特别开恩,让他们依旧以“舂陵”作为封国的名字。得到许可后,刘仁就带着堂弟刘回,还有整个宗族的人,浩浩荡荡地搬到了白水乡定居。此后,这里就成了刘秀的故乡。

刘买的儿子刘外做过郁林太守,刘外的儿子刘回当过钜鹿都尉,刘回的儿子刘钦就是刘秀的父亲。从家族传承可以看出,虽然刘秀有着纯正的皇室血统,但他们这一支在皇室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中,却是每况愈下。从六世祖开始就失去了承袭爵位的权力,官位也越来越低,一代不如一代。

不过,按照宗法制度的财产和权力继承原则,这种衰败也是正常的,毕竟承袭的权力和财产多少与血缘亲疏成正比。刘秀的母亲名叫娴都,出身于南阳湖阳的一个大地主家庭。她的父亲樊重,特别擅长农业耕种,还热衷于商业贸易,经营产业很有一套办法。

樊重管理产业十分精细,能充分发挥各种物品的作用,让它们物尽其用。对于家中的奴仆,他也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使得大家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做事。在他的管理下,全家上下团结一心、齐心协力,财富也一年比一年多。樊重家有三百多顷土地,修建的房屋有很多高大的楼阁,错落有致。庄园里还挖了池塘用于灌溉农田。同时,他家还养鱼、养牲畜,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基本都能自己生产,不用依赖外界。可以说,樊重家非常富有,是一个典型的大地主庄园。

樊重为人性格温厚,家中三代人共同生活,共享财产。子孙们早晚都以礼相待,就像在官府中一样。在这样严格执行封建礼教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娴都,是一位典型的封建淑女。她性格温婉和顺,从小就规矩守礼,不整理好仪容服饰就不出房门,深受宗族的赞扬和尊敬。刘钦后来担任南顿县县令与樊氏结亲,也反映出西汉后期官僚地主和地方豪族地主相结合的社会特点。

这个时候,刘秀的父亲刘钦,因为新皇帝继位,再加上喜得贵子,对于自己仕途充满了希望。他工作起来非常卖力,很快就在济阳干出了一些政绩,因此,被调到汝南郡南顿县担任县令。

南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西周时期,周建王建顿子国;春秋时期,五霸争雄,顿子国将国都南徙,迁至颍水南岸,故史称南顿。南顿虽然是县城,但是曾经作为国都、郡守,并不是一般县城可以比的。刘钦调任南顿县令,无疑是得到了提拔,当然非常高兴,在接到调任令时全家进行庆贺,然后择吉日全家搬到了汝南,过上了相对安定富足的生活。

一切都看起来那样顺利,一转眼,小刘秀就已经到了牙牙学语的年龄,而自己又升任了官职,最主要的是,汉哀帝执政后,开始着手排挤外戚势力,朝廷的政治似乎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些都让刘钦感觉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