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章 精钢宝刀,受人赏识
三月及末。
街道南头传来一阵铜锣声,咚咚咚,声音沉稳却不急不慢。
巷口的小贩闻声连忙把摊子往里缩了缩。
街上的行人也停下脚步,左右张望了一眼。
“让让,是贾东家来了。”
街上人群立刻像被风扫过一般往两侧退去。
百炼斋伙计闻声赶出门,列队而立,额头冒汗,不敢多言。
转角处,三面彩旗晃进巷角,其后是两辆青布轿子。
后轿帘子低垂,只露出随性小厮分发喜糖的身影。
百姓接糖道谢,不少人站路边弯腰作揖,连声祝福。
“瞧着贾家的东家!这阵仗不必县老爷小!”
四抬大轿缓缓停下,帘子一掀,靴子落地踏响石板。
贾老板背阔腰粗,步子带风,双臂孔武有力,一身旧布长袍穿得利落。
若不是身后跟着几位上了年纪的账房先生。
行人还以为他是哪个武馆来的教头。
掌柜立马躬身上前,众人随机齐声作揖问好,方能抬头去看老板。
不曾想贾文在摆摆手,笑骂一声:
“喊得跟做法事似的,有这功夫不如多卖把菜刀。
快些查账点货吧,免得耽误铺子的生意。”
兵马未行,粮草先动。
早在过年之前他就派人来到岭南县打探消息。
入岭南港,先不是拜码头,而是拜人。
船未泊岸,帖子早已送入十二行。
若非行首点头,休说当地牙行,连岸边仓头都不认得你的船。
但若得行中某行的举荐,一纸批文下来,全行人都会来喝这口茶。
他家在牙行的帮助下选定了铺面,又花了些小钱结识了当地的堂口。
外加经常往来的镖局帮衬,和本地商行的扶持。
贾文在才能快速的在这方水土站稳脚跟。
岭南县拢共有十二商行。
只要缴纳了足够的会金,谁都能在会首那里说的上话。
再加上贾文在有渠道把南方的铁器和瓷器买到北方去。
行会算是接纳他这个外地人了。
入内堂落座,老账房早已备好清茶,账册捧在怀中。
身边的人用起来才放心,这百炼斋的掌柜都是他亲自从北方带过来的。
简要寒暄几句后,账房站定中间,一板一眼从头到尾清讲。
“东家,按规矩,先看‘银出银入’。
本季进项银二千七百,牙行出料、付工、税课共支一千九百……”
贾老板点点头,对进账的数字颇为满意。
没想到铺子才刚开张一个月,盈利却不比其他的铁器行低多少。
他先前还担心自己在铁炉坊的举动太过冲动,影响到自家店的生意。
要不是因为那块坏掉的马蹄铁害自家的马折了腿,他也不至于公然挑衅徐庆元。
不曾想,岭南县原来除了他之外,也有不少商行对徐庆元感到不满。
徐庆元他家是当地的地主,虽然没有富庶到一手遮天的地步。
但也靠自家的关系,把铁器行越做越大。
每当农忙时节,大户人家便会以他名义批量购置农具。
外加他和当地衙门关系不错,官府的订单优势也会给到他。
凭着销路多这一特点,上至横沙坊,下至行外散户都愿意与他做生意。
可以说既有货源,又不愁销路的徐庆元在铁器行中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虽然咱抽的利少,对铁器的要求也高。
可是百炼斋才开张一个月不到。
既没有相熟的买主和铁匠铺。
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流水呢?”
贾老板虽然相信账房和掌柜,但还是拿过账目,亲自对账。
谁知一个名字反复的出现在他的眼中——周记铁坊。
贾老板来岭南县的时候打听过当地有名的铁坊。
除去郭氏铁坊,还有横沙坊、千锤坊这两个较大的铁坊。
可他从来没听说过这周记铁坊。
而且账目上还写,官府腰刀的订单都交给他家去打制。
可见掌柜他们相当的信任周记铁坊的师傅。
“周记铁坊是哪家的铁坊?
进货的价怎么会比别的铁坊高上那么多?”
掌柜赶紧擦擦冷汗,凑过来解释道:
“实不相瞒,这周记铁坊正是咱们百炼斋的招牌。
他家的东西打得又快又好!
没有他,我们还真招揽不到那么多匠行的订单。
他前阵子替衙役打制的腰刀还没交付过去。
大东家不如借着这个机会见识一下他的手艺?”
贾老板只听说当地声名卓著的师傅才能带动铁器行的生意。
没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铁匠铺也有同等的魔力。
不禁让他的心里有了几分想要与这位铁匠认识的想法。
“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才知道。”
贾老板站起,在伙计的带领下前往仓库。
仓库坐于后院西偏,砖木结构,黑瓦覆顶,拢共有两间。
第一间大多摆放着锄头、火镰、马掌等大宗的农具。
只有穿过一排排货架才能抵达位于最深处的贵重仓。
贵重仓内设双锁,需掌柜和账房同时开启。
屋内光线昏暗,阳光从高窗洒下,恰巧落在墙上的乌木架子。
伙计连忙取下刀剑,毕恭毕敬地为贾文在递上。
刀一入手他就感受到了恰到好处的重量,仿佛紧紧吸在了手上。
制式虽然简单,但是从刀鞘到握柄每一处都经过了精细的打磨。
刃口平直,寒光不起花,钢材淬透,轻抖无声。
这手感不禁让贾文在心生感叹,不知是何人才能制出这等精工。
“掌柜的,我们这有草席吗?”
贾文在突发奇想,想要亲自试斩。
就算没有草席,想法设法也要变出来一个。
后堂坐北朝南,三面围墙,设有独立小院。
没一会,庭院中就备好了一个成捆浸湿的草席。
草席再吸水后纤维变得柔软,听抗击过山贼的镖人说。
砍草席和砍人的手感差不多,用来试刀再合适不过了。
阳光下,刀身放出刺眼的刃光。
贾文在气定神闲地挥动刀刃。
再下一秒,草席变为两截。切口平实,不见一点毛刺。
围观的人纷纷赞叹贾老板的武艺高超。
“我不过是个才入门的半吊子,却能做到这种地步。
是这刀的工匠厉害,造出了一把山村野夫都能拿来杀敌的利器。”
这把刀在镖局和武馆那里少说也值二三十两银子了。
这师傅却以这么低的价钱接下官府的单子。
无非只有一个原因。
身怀绝技却不受重用,急需一个机会打出名声。
这把腰刀哪里是卖给官府的商品,分明是一张投名状!
“周记铁坊的师傅有几个?
叫什么名字,我想见一见他们。”
一把名刀,本身就是荣誉、力量、信誉的象征。
这种精工巧匠要是能为己所用。
可以轻而易举的让商行挤进贵族、军官、江湖豪客等高端圈层。
地方豪强和镖局也会加强与商会的合作。
掌柜不愧为亲自挑选的人,看人的眼光不亚于我。
“回大东家。周记铁坊是个叔侄二人一起运营的小作坊。
主锤的师傅叫周启文,帮工是他的侄子,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