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榕城夜槌
揭阳榕城的暮色浸染着青石板路,陈浩轩望着远处揭阳楼飞檐上的朱雀铜铃,掌心的镇海槌突然发出蜂鸣——那是与显谱中“朱雀位“共振的信号。林婉的银吊坠正指向东南方,那里飘来若有若无的艾草香,混着硫黄燃烧的气息,正是“夜槌祭“的前兆。
“记住,揭阳英歌的'夜槌祭'是祭火仪式。“林婉整理着袖口的朱雀纹刺绣,那是她在汕头埠连夜绣制的揭阳英歌队徽,“每三十年才开一次阵,上一次还是1995年台风过境时,老班主用夜槌稳住了榕江的潮水。“
穿过双忠庙前的青石牌坊,陈浩轩忽然看见街角墙根处,几个孩童正用红漆在青砖上画着朱雀展翅的图案,每个图案下方都压着截英歌槌的穗子。他想起父亲曾说,揭阳英歌以“火槌“闻名,舞者会在槌头缠浸过桐油的红绸,舞动时火星四溅,如朱雀展翅。
夜槌祭的会场设在榕江北岸的沙滩,上百盏朱雀灯笼沿河悬挂,火光映得江面通红。陈浩轩注意到,灯笼的悬挂高度正好对应隐谱中的“离火阵“星位,而沙滩中央用白砂画出的巨大朱雀图,眼睛位置正是揭阳楼的倒影。
“外乡客,带的是哪支槌?“沙哑的询问来自戴朱雀脸谱的老者,他手持的英歌槌缠满焦黑的红绸,槌头嵌着的琉璃片在火光中泛着血光,“三十年了,终于等来带红绸腰带的引龙人。“
林婉递上老聋伯的竹筒,筒身刻痕在火光下显出血色:“我们来找朱雀槌,1962年英歌湾的幸存者说,它藏在'火凤凰的瞳孔'里。“老者掀开脸谱,露出左眼下方的槌形疤痕:“我是揭阳英歌队第卅代班主许老铳,1949年跟你爷爷去过英歌湾......“
话未说完,江心突然传来引擎轰鸣。三艘快艇破浪而来,船头射灯扫过沙滩,照见陈浩轩腰间的红绸腰带。许老铳冷笑一声,手中火槌重重砸在沙滩上,焦黑红绸骤然燃烧,上百盏朱雀灯笼应声亮起,组成隐谱中的“火墙阵“。
“带他去榕荫阁!“许老铳将陈浩轩推向暗巷,“朱雀槌藏在揭阳楼飞檐的铜铃里,只有真正的引龙人能让铃响合着潮剧帮腔!“林婉刚要跟上,却被老者拦住:“女娃娃留下,夜槌祭需要火娘守阵。“
陈浩轩在黑暗中奔跑,身后追兵的脚步声混着榕江的潮声。他忽然想起隐谱中“朱雀七宿“的记载,抬眼望去,揭阳楼的七层飞檐正好对应北斗的斗柄方向。当他踏上第十七级台阶时,掌心的镇海槌与楼基的玄武岩发生共鸣,露出刻着潮剧《火凤凰》唱词的砖雕。
“凤凰展翅第三转,火槌点醒江心月......“陈浩轩默念着砖雕文字,按照揭阳英歌的“火步“旋转,槌头红绸扫过第七个铜铃。清脆的铃响突然变调,化作潮剧老生的拖腔,正是《火凤凰》中“借火“的选段。
楼顶传来瓦片碎裂声,陈浩轩抬头,看见陈疤子正站在飞檐上,手中握着的竟是嵌着琉璃片的朱雀槌——槌头琉璃映出的,正是倒转的离火阵图。“小崽子,你以为朱雀槌是给你这种毛头小子准备的?“陈疤子晃着槌头,琉璃片折射的火光在他脸上投下狰狞的影子,“1962年你大伯就是死在这招'火凤逆羽'下!“
陈浩轩惊觉,对方槌头的琉璃片刻着与隐谱相反的火纹,正是能引动江底磷火的逆槌。他忽然想起许老铳的话,1949年爷爷曾在英歌湾用朱雀槌点燃信号,而陈疤子的逆槌,正是当年叛徒后代仿制的阴火槌。
“试试真正的火槌步法吧!“陈浩轩甩出红绸腰带,踏出兵谱中的“焚天七步“。每一步都踩在揭阳楼的火纹砖雕上,腰间的红绸腰带竟燃起无形之火,与陈疤子的阴火槌形成鲜明对比。当他踏完第七步时,整座揭阳楼的铜铃齐鸣,合着榕江的潮声,竟组成了完整的《火凤凰》唱段。
朱雀槌突然从陈疤子手中飞出,插在揭阳楼前的玄武岩上,槌头琉璃片在火光中裂开,露出里面刻着的“正火“二字。陈浩轩这才明白,所谓的朱雀槌,从来不是兵器,而是能点燃传承之火的信物。
“你以为毁了逆槌就能赢?“陈疤子擦着嘴角的血,指向江心的快艇,“吞龙计划的第一步,就是用逆槌引动英歌湾的磷火,烧了整个潮汕的英歌祠堂......“话未说完,许老铳的火槌已砸在他后颈,焦黑红绸缠住行凶的阴火槌。
“当年你爷爷没说完的话,“许老铳望着江面渐渐熄灭的阴火,“逆槌能毁阵,也能守阵。1943年抗倭时,你太爷爷让陈阿水带着逆槌断后,他的血浸透了英歌湾的沙滩,才让正槌阵图得以保全。“
陈浩轩捡起朱雀槌,槌头琉璃碎片在掌心拼成完整的离火阵图。他忽然想起在韩江底看见的抗倭英歌队,他们中有人持着正槌冲锋,有人握着逆槌断后,两种槌影在火光中交织,正是英歌舞传承的一体两面。
夜槌祭的鼓点在此时达到高潮,林婉带着揭阳英歌队踏着火墙阵起舞。他们的槌头红绸燃着真焰,在沙滩上画出巨大的朱雀展翅图,每一道火痕都对应着隐谱中的火攻阵图。陈浩轩看见,在火光映耀下,榕江北岸的石壁上竟浮现出1949年英歌队抗击洪灾的影像,领头的正是许老铳和他的爷爷。
“该让世人知道真相了。“许老铳从怀中掏出泛黄的照片,上面是1962年英歌湾事发前的合影,陈浩轩的大伯与陈疤子的父亲并肩而立,两人手中分别握着正槌与逆槌,“当年他们不是在对抗,而是在演练'正逆同归'的守阵之法。“
陈浩轩盯着照片中两人腰间的红绸腰带,发现父亲和陈疤子的腰带暗纹合起来正是完整的北斗。他忽然明白,所谓的诅咒与背叛,不过是先辈们为守护阵图设下的局——正槌与逆槌必须同时存在,才能让英歌舞的魂永远平衡。
“朱雀槌归位后,剩下的四象槌就差青龙了。“林婉指着隐谱上新浮现的坐标,正是潮州青龙庙的方位,“传说青龙槌藏在韩江与榕江的交汇处,由当年的青龙班主亲自镇守。“
江心传来渔船的汽笛声,陈浩轩望着揭阳楼飞檐上重新亮起的朱雀灯,发现每盏灯的火光都在向潮州方向闪烁。他忽然想起在汕头埠看见的灯塔信号,原来整个潮汕的英歌古槌,早已在暗中形成了守护的网络。
“下一站,潮州青龙庙。“他将朱雀槌与镇海槌并置,两道火光在掌心交织,映出隐谱中渐渐完整的四象阵图,“这次,我们要带着正逆双槌的真相,去见青龙班主。“
许老铳望着两人远去的背影,从腰间解下焦黑的火槌,郑重地递给陈浩轩:“当年你爷爷说,引龙人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正槌,而是能让正逆共鸣的魂。“他指向江面,那里不知何时漂满了点燃的莲花灯,每盏灯上都写着抗倭英歌队烈士的姓名。
榕城的夜风带来潮剧的唱段,唱的正是《双槌护江》的经典选段。陈浩轩摸着朱雀槌上的火纹,忽然听见木匣里传来三十七声槌鸣——那是潮汕各地的古槌在回应,是英歌魂在新时代的集体苏醒。
当他们踏上前往潮州的渡船时,陈疤子正蜷缩在快艇残骸中,望着手中半枚倒转吊坠。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逆槌不是用来破坏的,是当正槌迷失时,照亮归程的灯......“
榕江的潮水推着渡船前行,陈浩轩望着两岸闪烁的朱雀灯,终于明白:英歌舞的传承从不是单枪匹马的战斗,而是三十七支古槌、三十七代传人共同编织的魂网。当正槌与逆槌在他掌心共鸣,他知道,属于英歌舞的传奇,正在每个潮汕角落,随着潮剧的鼓点,重新扬起火焰般的红绸。
揭阳楼的钟声在夜空中回荡,敲醒了沉睡的英歌魂。陈浩轩腰间的红绸腰带无风自动,仿佛有无数双手在推着他前行——那是先辈们的手,是每个潮汕人骨血里的英歌魂,在告诉新一代引龙人:只要槌声不止,火就不会灭,魂就不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