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章 陈浩轩的决心
潮汕的深秋,凛冽海风裹挟着浓郁的咸涩气息,在麒麟镇肆意横行。风所到之处,祠堂前那串古旧铜铃被狠狠摆弄,清脆声响接连不断,仿佛在急切诉说着过往岁月。祠堂内,陈浩轩赤着脚,身姿笔挺地静静伫立在神龛前的青石板上,周遭静谧得只能听见自己沉稳的呼吸声。香案两侧,三十七具古槌如同忠诚的卫士整齐排列,槌头磷火在熹微晨光轻抚下,闪烁出微弱却神秘的光亮,仿佛在喃喃低语,倾诉着悠悠岁月里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他微微俯身,动作轻柔得近乎虔诚,缓缓蹲下。指尖仿若带着记忆的温度,先是落在澳洲金矿石槌上,那蜿蜒曲折的矿脉纹路,在他细腻的触感下,清晰可辨。刹那间,往昔在悉尼金矿时的炽热场景,好似电影般在他脑海中迅速放映,那股滚烫的温度仿佛顺着指尖,一路蔓延至心底深处。随后,他转而摩挲起南洋班兰叶包裹的槌把,丝丝缕缕的独特气息弥漫开来,泗水椰林那婆娑摇曳的景致、南洋特有的风土人情,如潮水般汹涌地扑面而来,将他紧紧包裹。还有那沾染着新加坡峇迪蜡染靛蓝的槌身,每一道纹理都藏着他在新加坡的独特回忆,那些经历过的人、发生过的事,在这一刻,全都鲜活地浮现眼前。
“阿轩,快过来瞧瞧这个!”林婉的声音自身后传来,语调里满是难以抑制的兴奋,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充满生机。她怀中抱着的那本厚重相册,边角已被岁月无情磨损,呈现出一种斑驳的质感。牛皮封面上“麒麟英歌会”几个烫金字,往昔的鲜亮早已褪去,只留下被岁月打磨后的古朴韵味。陈浩轩闻声,迅速转过头,只见父亲林勇静静站在雕花木门下,那背影宛如一座饱经风雨侵蚀的沉默石碑,周身散发着历经沧桑的厚重感。可他手中捧着相册的动作,却小心翼翼得如同捧着稀世珍宝,仿佛那本相册承载着整个家族的心跳与灵魂。
翻开相册,一张张泛黄照片宛如时光长河里的破碎残片。1943年的黑白合影中,抗倭英歌队队员们目光如利刃般锐利,透着视死如归的决绝。他们腰间别着的并非如今精美的英歌槌,而是削得尖锐的竹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艰苦年代,这些竹竿成为他们抵御外敌、守护家园的有力武器,也诉说着那段充满血与泪的抗争岁月。1962年英歌湾事件后的队伍照,画面里那几个空缺的站位,宛如一道深深的、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横亘在众人眼前,刺痛着每一个英歌人的心。还有陈浩轩五岁时,那张踮着脚模仿老艺人挥槌的模糊身影照片,年幼的他,衣角被祠堂门槛勾住,却浑然不知,依旧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对英歌的模仿与热爱中。他的手指在相册上猛地顿住,目光牢牢定格在大伯失踪前的那张照片上,只见英歌槌槌头缠着的红绸,竟与自己此刻腰间系着的腰带出自同一块布料,就连边缘那独特的火焰状剪裁,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模一样。
“这是你奶奶临终前亲手缝的。”林勇的声音沙哑得如同祠堂外那棵饱经沧桑的老榕树,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岁月的斑驳痕迹,“她说英歌人的魂,都系在这红绸里。”他的话音还在祠堂内悠悠回荡,祠堂外骤然响起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的惊呼声。紧接着,三五个少年如同脱缰野马般,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他们手中手机屏幕散发的冷光,在昏暗的祠堂内格外刺眼,映照着他们因激动而涨得通红的脸庞。
“浩轩哥!快看纽约那边!”为首的阿杰,双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高高举起手机。屏幕画面中,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幕下,二十多个金发碧眼的青年,身着绣有精美潮汕云纹的改良英歌服,在耀眼灯光下,服饰上的云纹闪烁着独特光芒。他们手中的槌子系着红白相间的穗子,穗子随着他们的动作轻盈飞舞。此刻,他们正精准无误地踏着《七星步》的节奏,旋转、跳跃,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与美感。背景音里,现代电子鼓点与英歌鼓雄浑有力的“咚咚”声完美融合,碰撞出奇妙动听的旋律,让人忍不住沉浸其中。视频下方,#英歌潮#的话题热度,如同点燃的火箭燃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疯狂蹿升,飞速增长,不断刷新着数据。
林婉脖颈上挂着的银吊坠,在晨光温柔照耀下,轻轻晃动,折射出细碎光斑,这些光斑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点点星辰,灵动而美丽。“悉尼英歌会转发后,已有二十二个国家的华人社团联系我们了。”她微微侧头,目光落在陈浩轩腰间的红绸腰带上,接着说道,“你在悉尼港用金砂摆出的‘南十字护金阵’,如今已然成了海外英歌社群心照不宣的独特暗号,大家只要看到这个,就知道是来自英歌文化的独特标识。”
刹那间,陈浩轩的眼前如走马灯般闪过无数画面:在新加坡的某个古旧作坊里,老匠人手中的皮影槌与英歌槌在空中猛烈碰撞,擦出的火星好似文化交融瞬间绽放的璀璨烟火;马来西亚的锡器铺中,工匠们用英歌阵图精心设计的锡盒纹样,每一处线条、每一个图案都独具匠心,将英歌文化巧妙地融入到锡器工艺中;悉尼蓝山矿洞里,华裔少年们手持迪吉里杜管,吹奏出英歌鼓点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满含对英歌文化的热忱与热爱,那光芒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他不禁轻声轻笑出声,这突如其来的笑声,惊飞了梁上原本安静栖息的燕子,燕子扑闪着翅膀,飞向远方。“原来,我们寻觅许久的,并非那本秘谱,而是能让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的灵魂啊。”他低声呢喃,声音里满是历经探寻后的豁然开朗。
“吱呀——”雕花木门在岁月的吱呀声中缓缓被推开,林勇双手捧着一个雕花木盒,缓缓走进来。盒盖上的麒麟纹虽已在岁月的磨砺下褪色,但那股往昔的威严依旧不减,麒麟的形态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张牙舞爪地跃出。“这是你爷爷临终前藏在谷仓梁上的。”老人的手指轻轻抚过盒面那一道道裂痕,这些裂痕仿佛是岁月刻下的深深印记。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怅惘,仿佛在回忆一段遥远而复杂的过往,“当年他撕碎了你大伯的英歌服,却偷偷把这套《英歌阵图详解》藏了整整四十年,一直到临终,才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我。”
宣纸翻开的瞬间,一股浓郁的陈年墨香与樟脑味相互交织,扑鼻而来,瞬间弥漫在整个祠堂内。第一页上,爷爷用狼毫书写的“英歌舞者,非独舞也,乃千万人之心舞也”,笔锋苍劲有力,力透纸背,仿佛能感受到爷爷当年书写时的坚定与豪情。中间夹着的字条已然发黄,边缘也变得脆弱不堪,大伯的字迹带着少年特有的锋芒与冲劲:“若我一去不返,望吾侄能代我踏遍万水千山,让英歌之声响彻四海。”陈浩轩的指尖微微颤抖,在字条边缘的褶皱里,几粒细小的金砂闪烁着微光,那是悉尼蓝山矿洞留下的珍贵馈赠,也是他寻根溯源路上的美好回忆。
“爸,我打算在祠堂成立传承工作室。”陈浩轩转过身,眼中跳动的火焰,与大伯照片里的神情如出一辙,充满了坚定与决心。他抬手,指向神龛前的空地,认真说道:“这里设传统班,专门传授《三十六槌》的精髓,让古老的英歌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西厢房改造成创新实验室,融入当下最前沿的电子音乐和 VR技术,给古老的英歌注入全新活力,让它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说着,他点亮手机屏幕,调出与林婉连夜绘制的规划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悉尼刘叔的“淘金槌法”教学区、新加坡陈叔的皮影英歌融合课程,还有国内非遗专家的线上直播间,每一个区域、每一门课程,都承载着他们对英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美好期望。
林勇望着儿子眼中燃烧的光芒,思绪恍惚间飘回三十年前。那时,他同样站在这个祠堂里,亲眼看着大伯被父亲拽着衣领强行拖回家,那一幕成为他心中多年的遗憾与伤痛。此刻,祠堂外的空地上,二十多个少年正兴致勃勃地模仿着手机里纽约快闪的动作,他们手中的扫帚、晾衣杆,此刻都幻化成了英歌槌,在他们充满活力的舞动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老人喉结动了动,像是在努力咽下什么情绪,随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油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半截断槌,断面处缠着的红绸已然发黑,却依旧倔强地系在上面,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这是你大伯失踪前用的。”林勇将断槌轻轻放在香案上,与三十七具古槌并排而立,动作轻柔而庄重,“现在,该让它重见新的阳光了。”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具古槌,眼神里满是感慨与欣慰。
就在这时,祠堂角落那面老英歌鼓,仿佛被一股神秘而古老的力量唤醒,先是发出一声低沉的嗡鸣,这嗡鸣如同沉睡千年的巨兽苏醒时的咆哮。紧接着,“咚——咚——咚——”三声鼓点震耳欲聋,鼓点声在祠堂内不断回荡,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如同下了一场细小的尘埃雨,惊起了檐角栖息的鸽子,鸽子扑闪着翅膀飞向天空,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新的生机。陈浩轩快步冲出门,阳光穿过飞檐雕花,在地上投下如棋盘般的光影。镇上的孩子们正围着林婉,最小的阿妹踮着脚,用指尖轻轻触碰英歌槌上镶嵌的金矿石,眼睛里闪烁的光芒,仿若盛着浩瀚银河,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浩轩哥!南非的华人社团发来视频啦!”阿杰举着手机,一路小跑冲过来,脚步匆忙得差点摔倒。屏幕里,约翰内斯堡的唐人街,几十个印度裔、黑人面孔的少年正在认真练习“双槌合璧”,他们的动作虽稍显稚嫩,但眼神里透露出的专注与认真,让人动容。他们身后的墙上,用中英文写着“英歌不死”四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醒目而震撼,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英歌文化的顽强生命力。陈浩轩的显谱 APP突然震动,新的坐标在南非版图上亮起,与悉尼、新加坡的光点遥相呼应,连成一条璀璨星链,这条星链象征着英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传承。
他深吸一口气,真切感受着腰间红绸腰带传来的温度。那温度里,有泗水老船工讲述往事时的沧桑,每一个字、每一个表情都仿佛还在眼前;有悉尼刘叔倾囊相授时的热忱,那份毫无保留的热情至今仍温暖着他的心;更有千万英歌人跃动的脉搏,那是英歌文化传承至今的强大动力。“让我们就此开启新征程吧。”陈浩轩高高举起英歌槌,阳光洒在槌头金砂上,折射出七彩光芒,绚丽夺目,仿佛是英歌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的希望之光。英歌鼓再次奏响,这一次,鼓声不再沉重压抑,而是充满了破茧而出的轻盈与活力,那是新时代传承者发出的有力宣言,是跨越山海、经久不息的文化回响。
祠堂外,三十六面英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红绸随风翻涌,仿若无数英歌者在天地间尽情舞动。陈浩轩望向远方,恍惚间,仿佛看见大伯站在纽约时代广场,身着英歌服,手中的英歌槌挥舞得虎虎生风;爷爷站在悉尼蓝山矿洞,眼神坚定地看着远方,手中的英歌槌仿佛还带着当年的余温。他们手中的英歌槌与自己的重叠在一起,共同敲响一曲永不落幕的传承之歌,这歌声悠悠回荡在天地之间,绵延不绝,诉说着英歌文化的辉煌过去、蓬勃现在与无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