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英歌潮魂
英歌湾的暮色像团凝固的血,将沙滩染成铁锈色。陈浩轩站在当年抗倭英歌队沉江的礁石上,三十七具古槌在腰间形成的魂网发出蜂鸣,每支槌头的磷火都在指向海底的北斗阵图——那里,陈疤子的罗盘逆位器正在引动湾底的千年磷火,海水下隐约可见倒转的北斗光影。
“引龙人,该让三十七槌魂归位了。“林婉的银吊坠终于完整,吊坠中央嵌着的正是中央土槌的魂网碎片,“老聋伯说过,英歌湾的潮水是活的阵图,每道浪痕都是先辈的槌印。“她指向渐渐退潮的沙滩,露出的沙面竟天然刻着与隐谱相同的“引龙十八式“。
陈疤子站在改装渔船上,手中的逆位器已与湾底的逆龙槌共鸣,船身周围环绕着青紫色的磷火,正是当年英歌队沉江时的死魂焰。“你以为有了魂网就能赢?“他的声音混着引擎轰鸣,“1962年那场暴雨,你大伯的血早就渗进了阵眼,现在不过是让当年的悲剧重演!“
陈浩轩忽然看见,湾底的北斗阵图中央,正缓缓升起当年沉江的古船残骸,船首雕刻的龙头眼眶里,嵌着的正是陈疤子父亲留下的逆龙槌。而在船身周围,三十七具骸骨正随着潮水摆动,手中的英歌槌形成的磷火,与陈疤子的逆位器形成诡异的共振。
“启动镇魂鼓!“林婉甩出红绸腰带,套住礁石上的十二面牛皮大鼓——那是从麒麟镇祠堂运来的、刻着三十七位先辈姓名的护魂鼓。陈浩轩踏出兵谱中的“定海神针“步,四象槌在鼓面敲出震耳欲聋的鼓点,每一声都合着他的心跳,更合着湾底骸骨手中槌的脉动。
沙滩突然震动,三十七道槌影从地底升起,正是桑浦山烈士陵园的烈士们。他们的英歌槌在空中划出的轨迹,与陈浩轩的动作完全同步,形成覆盖整个海湾的金色光网。陈疤子的磷火船刚触到光网,便发出刺耳的尖啸,船身的逆位器纹路开始崩裂。
“陈疤子,看看你父亲刻在逆龙槌上的字!“陈浩轩甩出中央土槌的魂网,网中浮现出 1962年大伯与陈父背靠背的场景,“他们用生命守住的阵眼,不是让你用来复仇的!“
逆位器应声落地,陈疤子望着湾底父亲的骸骨,发现他手中的逆龙槌槌头,竟刻着与陈浩轩木匣相同的缠枝纹——那是当年太爷爷林震川亲自为副手陈阿水刻的护阵纹。“原来......“他跪在船头,“父亲从来不是叛徒,他是用逆槌给正槌当盾牌......“
英歌湾的潮水在此时达到最高潮,陈浩轩看见,湾底的古船残骸突然解体,三十七具英歌槌随着潮水升起,每支槌头都燃着不同颜色的磷火:麒麟镇的赤焰、汕头埠的蚝白、揭阳的朱红、凤凰山的金芒......这些磷火在空中拼成完整的潮汕地图,每个县市的位置都对应着一座发光的英歌祠堂。
“现在,该让英歌魂真正苏醒了。“林婉将银吊坠按在陈浩轩掌心,吊坠与魂网融合的瞬间,整个海湾的潮水突然静止,“用太爷爷创的'引龙归海'式,让三十七槌认主。“
陈浩轩闭目感受着潮水的呼吸,忽然听见无数声音在耳边响起——那是百年前抗倭的呐喊,是 1949年抗洪的号子,是 1962年英歌湾最后的鼓点。他睁开眼,发现自己的双手已不再是少年的模样,而是叠着太爷爷、爷爷、大伯的手,共同握着三十七具古槌。
“起——槌!“
随着暴喝,三十七具古槌同时升空,在海湾上空组成巨大的北斗七星,每颗星子中央都嵌着英歌舞的经典招式:“双龙出海““猛虎下山““燕子穿帘“......这些槌影落下时,沙滩上竟浮现出历代英歌传人的身影,他们与陈浩轩的动作完全一致,仿佛跨越时空的共舞。
陈疤子的渔船在光网中渐渐瓦解,他望着手中的逆龙槌残件,发现上面的倒转北斗正在与陈浩轩的正位魂网融合,最终形成完整的太极图案——正与逆,从来都是英歌舞阵图的阴阳两面。
当最后一声鼓点落下,英歌湾的潮水突然倒灌,将所有磷火吸入海底,只留下沙滩上三十七朵绽放的红槿花,每一朵都开在当年先辈倒下的位置。陈浩轩看见,湾底的北斗阵图中央,缓缓升起一块无字碑,碑身倒映着整个潮汕平原的英歌祠堂,每座祠堂的鼓点都在为胜利而鸣。
“阵图重启了。“林婉望着渐渐退去的潮水,发现陈浩轩腰间的红绸腰带已完全变成金色,“现在的英歌舞,不再是秘谱里的死阵,而是每个潮汕人骨血里的活魂。“
陈疤子蹒跚着走上沙滩,将逆龙槌残件递给陈浩轩:“我父亲说,逆槌的使命是守护正槌的背影。“他望向海湾,那里的磷火已变成温和的蓝光,“从今天起,陈家的逆槌,归位。“
陈浩轩将残件嵌入魂网,发现整个阵图突然多出一道暗纹——那是陈阿水的名字,终于回到了三十七位先辈的名单里。他忽然明白,所谓的诅咒与背叛,不过是时间蒙在传承上的尘埃,而真正的英歌舞魂,从来都在潮汕人的血脉里,从未断绝。
当第一声晨鼓从麒麟镇祠堂传来,陈浩轩望着沙滩上玩耍的孩童,他们正用树枝模仿着英歌舞的步法,在沙地上画出小小的北斗。他知道,属于英歌舞的传奇,才刚刚开始——三十七具古槌,三十七座祠堂,三十七代传人,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跳着永不熄灭的护魂之舞。
英歌湾的海风掀起他的衣角,露出内衬上完全显现的三十七槌魂网纹——那是英歌魂正式认主的印记,也是整个潮汕平原的文化基因。他忽然听见木匣里传来细碎的笑声,那是太爷爷、爷爷、大伯的笑声,是所有为英歌舞付出生命的先辈的笑声。
“该回家了。“林婉指向远处的麒麟镇,那里的祠堂正重新漆上朱红,十二面牛皮大鼓在晨光中闪烁,“父亲们的秘密,终于可以变成孩子们的荣耀了。“
陈浩轩握着三十七具古槌,感受着它们与自己心跳的共振。他知道,无论未来有多少惊涛骇浪,只要英歌的槌声响起,潮汕大地的魂,就永远不会灭。
英歌湾的潮水再次涌来,在沙滩上留下崭新的槌印。那些印记,是过去的终点,更是未来的起点——当新一代引龙人踏响第一声鼓点,整个潮汕平原都将听见,那来自骨血深处的、永不褪色的英歌魂。